青海黃南州,有熱貢藝術(shù)之鄉(xiāng)的美譽。散落在隆務(wù)河畔的幾個村落,還保留著傳統(tǒng)夯土民居。當“雪域”“凈土”日益成為某種時尚標簽時,它仍以自己的定律佇立于大地,保持著自己的性格。慕名而來的人,不是為了唐卡,便是為了寺廟或民間的祭祀儀式。每年正月祈愿大法會中的羌姆,即跳神,就是其中之一。
法號聲響起,伴隨深沉的誦經(jīng),舞者緩緩繞場,目光隱藏于猙獰的面具之下;張口齜牙的金剛,獸面人身的金剛,恍若從一幅幅古老的唐卡中被呼喚出來,抬足,旋轉(zhuǎn),循環(huán)往復。每一段舞皆出于相對應的金剛護法與經(jīng)文,或粗獷,或肅穆。從正午開始,直到天黑,艷陽下的一舉一動似乎都傾注了不可思議的力量。
密宗儀軌看似繁復且深不可測,然而羌姆作為早期弘揚佛法的一種方式,其本意并不復雜。不同寺廟雖有各自的舞法,但皆以斬除鬼首替身為核心。有趣的是,用以指“處死”的詞,藏文中的“sgrol”,即“解脫”之意。僧人久美說,這里的鬼首,并非完全是外在的惡魔,而指人的貪嗔癡三惡,好讓觀眾反躬內(nèi)省,從而獲得寬容之心,因此,羌姆在祛邪的同時也有著修持與覺悟的一層意義。
抵達的頭一晚,在寺廟外有幾個練習金剛舞的僧人。我試圖用相機留下他們的面孔又擔心打擾,不過僧人心無旁騖,在模糊的月光下盡是屏氣凝神的專注,安分而充滿張力。
久美也是羌姆舞者之一,9歲出家到郭麻日寺,算算也跳了近20年,平日潛心繪制唐卡,他說,繪制唐卡時必須先做到徹底靜心凈化,透過觀想與所繪的智慧本尊合而為一,這個修持的精神,也是羌姆的精神。
信仰也好,藝術(shù)也好,想想幾百年來的傳承與執(zhí)守,就是這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心無旁騖的修行吧。
本欄目責任編輯: 張毅、謝子菲(zhangyisur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