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那場學生運動中,一位力主強力鎮(zhèn)壓的國家領導人留下一句名言,大意是當初他們?yōu)榱舜蛳逻@紅色江山,犧牲了很多人,誰要想從他們手中奪權,那就拿人頭來換。這話擱在今天,恐怕是沒有一位身居高位的人敢這么說了,即便他們中一些人心里未必不這么想。
歷史學者吳思先生在總結中國歷史的演進規(guī)律時,提出了著名的“血酬定律”,講的主要是一個打江山、坐江山的成本收益問題,這個定律同樣適用于以革命奪權的中共,“拿人頭來換”的言論便是再形象不過的寫照了。稍有區(qū)別的是,歷代王朝最后成就的多是一家一姓之天下,中共革命成功成就的則是一個集團,那些為打江山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被尊位革命元勛,他們的后代,則順理成章地成為“紅X代”。
“老子英雄兒好漢”,雖然“血統(tǒng)論”作為一種理論不為當政者所認可,然則,在很大一部分“紅X代”身上,這句話變成了現(xiàn)實。當下中國,若以資源占有量而言,恐怕沒有一個群體能夠與“紅X代”匹敵,而在政治和經(jīng)濟這兩個領域尤為明顯,盡管這個國家早已不再全國紅旗飄揚,然而“紅色”作為帝國的底色卻從未褪去。
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以前的運動年代,紅色后代還只能在政治前線沖鋒陷陣的話,1980年代以后,他們的足跡已經(jīng)遍布了帝國的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角落。
對那些選擇了放棄獲取權力世襲的紅后,帝國分配了雄厚的經(jīng)濟資源給他們作為補償,這些資源涵括銀行、軍工、電力、石油等一系列所謂關乎國計民生的核心行業(yè)。借由30多年的改革開放,這些資源成幾何倍數(shù)增值,紅色持有者們到了今天“富可敵國”者大有人在。
而對那些選擇仍舊留在權力市場的紅后們而言,他們中除了極少數(shù)政治斗爭的落敗者,到今天,早已預設好的仕途正是摘果子的好時節(jié),雖然離全面接班尚有距離,但只要是留下來的,鮮有不是位高權重者。當然,在權貴資本主義時代,權力同金錢是可以等價交換的,巨大的權力也同樣給這些紅后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收益。如若以家族為單位的話,這個關系就更好厘清了,很多紅色家族內部可謂分工明確。當然,權力和金錢之外,對紅后們行為選擇產(chǎn)生影響的還有理念,而也正是因為理念的差異,讓這個群體不再是鐵板一塊,他們內部開始出現(xiàn)分歧甚至爭吵。比較特殊的是,那些經(jīng)歷了文化大革命年代的紅二代,這群人如沒有踏上國家領導人崗位,因為年齡原因,也就都紛紛退休了,盡管他們內心是一百個不情愿。同社會上其他群體的紅小兵、紅衛(wèi)兵一樣,紅二代里邊的這個群體也是天生的政治動物,而今他們又是有閑有錢,恰巧又趕上一個轉型關口,免不了要思考中國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這樣的終極政治問題,而對這個答案不同的價值傾向選擇構成了這個群體內部的分歧。
不過,不論這個群體內部的分歧有多大,不論當政者是否“他們自己人”,作為一個群體,在他們當大官、發(fā)大財?shù)穆飞?,來自外界的干擾遠比其他群體要小。即便是到了反腐力度前所未有的本屆政府這里,紅后家族及其成員所受的影響仍是微乎其微。
由此,對于紅色江山,這個群體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自是在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之外,多了一份誓死捍衛(wèi)的使命感。只是,人數(shù)并不算多的他們卻握有全國那么多的資源,而且看不出有放手跡象,苦了那些努力打拼的平民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