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因賭球被抓,在人們心中,或許會產生一種自己也沒覺察到的情緒:失望。失望的原因,可能復雜,也可能簡單。她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個“郭美美”,那個手眼通天的“郭美美”,她是她和網民們聯合制造出來的。
她的成名始于2011年,因為在微博上炫富,加上身份認證信息與“紅會”有關,引起人們對官方慈善組織的質疑,她從此走進人們視野。從她在微博透出的信息來看,她年輕、美麗、生活富有,不過,她財富的來源無法查證,這使得她越發(fā)顯得神秘,與她有關的傳說大量涌現,而且版本各異,比如,她是權貴的私生女。
可問題在于那些傳說大多沒能得到證實。那些神秘出現的碎片消息,最后都沒了下文。于是,她成為一個謎團,這個謎團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以至于她每次出現都會引起公眾巨大的興奮,這種興奮的核心元素是性和金錢。
現代社會,盡管有許多秘密無法碰觸,但在眾目之下,一個人想要保護秘密還是很難的。而與她有關的秘密始終沒有被破解,那么真相很可能只有一個:那些傳說都不是真實的,那些秘密都是人們自發(fā)編撰的。
在輿論風暴中,郭美美其實是一個小說人物,與她有關的秘聞,與其說是事實,倒不如說是網友們和郭美美一起制造了一個“郭美美”,這個“郭美美”是一個靶子,供人們發(fā)泄種種復雜的情緒,包括憤懣和羨慕;這個“郭美美”寄托了人們秘而不宣的愿望,成為人們?yōu)樯鐣还珜ふ业囊粋€瀉火口。在這種急于尋找出口的憤怒驅使下,人們只愿意看見自己想看見的。
于是,郭美美成了一種另類的明星,就像有的明星負責呈現性感,有的負責表現智慧,有的充當玉女……她的責任是充當一個讓公眾投擲怒火的標靶。盡管她只是因為機緣巧合而成為風暴中心,但她也樂得接受這個機遇,這個機遇使她成名,讓她的奢靡公之于眾,甚至使她成為《我是郭美美》這樣一部無法公映的電影的絕對主角。
2012年,《三聯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由主筆葛維櫻撰寫的特稿《郭美美:身份·謊言·瑪莎拉蒂》,這個郭美美和那個被傳說包裹的“郭美美”完全不一樣。她開淘寶店,為自己的店一周能賣 掉幾十件衣服而高興;她去小縣城走穴,悉心揣摩名利場規(guī)則。但人們不肯接受這篇文章。當郭美美因為賭球被抓,《三聯生活周刊》的官方微博重新發(fā)表這篇文章時,后面緊跟的都是“爛文章”“洗白”“三聯收了多少錢寫的這個漂白爛文啊”之類的評價。
是文章爛么?不,因為那里的郭美美,和人們聯合制造出來的、供人揭批和傾瀉憤怒的“郭美美”,完全兩樣。沒有人能夠忍受自己的憤怒所針對的可能是一個錯誤的對象。最耐人尋味之處也在這,一個小女孩,一時興起,在微博上炫富,杜撰認證資料,卻掀起一場持續(xù)了幾年的風暴,讓一個國家的慈善組織的信用為之崩潰,這簡直和用針刺了一艘航母卻發(fā)現它開始沉沒一樣不可思議。但事情就這么神奇地發(fā)生了。這種奇跡,讓此時此地的我們擁有了共同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