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光平
椎動脈狹窄可發(fā)生于顱內或顱外任何部位椎動脈段,導致顱內前循環(huán)供血降低進而出現(xiàn)腦卒中,由椎動脈狹窄引發(fā)的腦卒中占所有后循環(huán)缺血性卒中的20%左右[1-2]。有研究認為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是椎動脈型頸椎病最好的診斷方法,具有無創(chuàng)、直觀、實時、分辨率高等優(yōu)點[3]。為了進一步探討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椎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筆者對84 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進行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并對其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海安縣腫瘤醫(yī)院2012—2013 年收治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84 例,其中男45 例,女39 例;年齡26 ~78 歲,平均(54.3 ±2.8)歲。均伴有不同程度惡心、嘔吐、頭痛、心悸及眩暈等臨床表現(xiàn),經頸椎CT 檢查證實存在異常改變。
1.2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并在雙肩下墊枕,將頭向后略仰,向對側略偏移促使頸部充分暴露,利用EUB-5500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采取直接掃查法展開檢查,探頭頻率為7.5 ~10.0 MHz,將探頭放置于患者頸部兩側,采用橫向和縱向結合掃查方法,在頸內動脈長軸切面圖和頸總動脈長軸切面圖顯示后外移探頭1 ~2 cm,促使頸椎橫突和聲影顯示,在兩橫突間即可觀察椎動脈。對患者第2 ~4 頸椎橫突間隙椎骨段以自下而上的順序測量椎動脈內徑,對血管走向、是否存在異?;芈暭肮芮粌饶顩r進行觀察。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管腔中血流方向加以顯示,觀察是否存在管腔阻塞、扭曲及狹窄現(xiàn)象。在頻譜多普勒中放置取樣容積于椎動脈上需要的部位,控制取樣角度為45° ~60°,取樣容積為2.0 ~2.5 mm,待攝取到清楚的頻譜之后對相關血流參數(shù)進行測量。
84 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頸椎均有不同程度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頸椎曲度變直、有骨刺生成、橫突孔變窄、頸椎關節(jié)增生及椎體前后緣變尖等。其中68 例(81.6%)是因椎動脈狹窄引發(fā),16 例(19.0%)雙側椎動脈均未發(fā)生病變。84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共有80 條椎動脈發(fā)生不同程度病變,其中56 例患者為單側椎動脈狹窄、12 例患者為雙側椎動脈狹窄(見圖1)。按照椎動脈病變程度將其分為3 類,80條椎動脈發(fā)生不同程度病變者中53 條血管管腔狹窄程度<50%或無狹窄,內膜有輕度灶狀增厚回聲增強;18 條血管管腔狹窄程度≥50%,內膜有明顯增厚表現(xiàn);9 條血管完全閉塞且管腔中存在血栓。
椎動脈起自鎖骨下方動脈中,經頸椎兩側通過枕骨大孔升至顱內,左右兩側椎動脈匯合后形成粗大基底動脈。當人體頸椎出現(xiàn)肥大性增生時,椎動脈管中有骨贅突入對椎動脈造成壓迫[4];同時頸椎肥大性增生后可對椎動脈四周交感神經產生刺激,導致椎動脈發(fā)生反射性收縮、變細、血管痙攣及血流量減少,致使椎動脈發(fā)生管腔閉塞或狹窄,從而導致供血處發(fā)生缺血現(xiàn)象,最終造成椎動脈型頸椎?。?]。
目前,臨床診斷椎動脈狹窄仍以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為“金標準”[6],該方法是通過測定管腔直徑而對椎動脈狹窄程度進行判斷。然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檢查時需做動脈插管,可能會導致患者穿刺部位出現(xiàn)感染及血腫等并發(fā)癥[7];另一方面,該方法所得結果為二維圖像,并不能對椎動脈管腔血管壁及內部情況予以直觀反映,同時檢查費用相對較高。有研究人員提出利用三維磁共振血管造影技術診斷椎動脈狹窄[8],雖然這一診斷方法對早期病變具有較高可靠性,在檢查時可對灌注樁孔及脊椎功能進行評價,但是當患者將椎動脈支架置入后即無法再展開隨訪。與磁共振相比,64 排或16 排螺旋CT 檢查可獲取更清晰的圖像,但采用這一檢查方法患者需接受碘對比劑及X 射線檢查,而碘對比劑可能會導致患者輕至中度功能不全脊椎受到進一步損傷。
圖1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Figure 1 Examination results of high 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近年來,隨著彩色多普勒超聲設備不斷改進及后處理技術不斷提升,特別是自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臨床中得到應用以來,這一技術在冠狀動脈狹窄診斷中初步顯示了其應用價值。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可直接觀察頸椎病患者椎動脈情況,不僅可以清楚顯示顱外段椎動脈的管壁回聲、走向及血流方向,還可以反映椎動脈中血流動力學改變情況。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椎動脈狹窄患者顯示狹窄處血流通過時為鑲嵌血流栓,脈沖多普勒血流頻譜顯示為湍流,當血流量變少時即可對機械性壓迫予以間接反映。因此,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作為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的首選方法。然而有研究人員提出,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椎動脈狹窄診斷中對其狹窄程度的低估率較高估率更高[6,9],這可能是因為操作人員臨床經驗不足或患者頸動脈走向迂曲而導致患者狹窄部位無法全面顯示,因此頸動脈最狹窄處漏診率較高。另外,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斷椎動脈狹窄時無法對顱內血管病變情況予以直接顯示(需使用經顱多普勒超聲儀)[10],這也是這一技術在臨床應用時存在的一個缺陷。然而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動脈管壁病變靈敏度較高,可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管壁微小病變,亦可有效判斷頸動脈管腔狹窄程度。
本研究84 例經頸椎CT 檢查發(fā)現(xiàn)頸椎異常改變者,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68 例(81.0%)因椎動脈狹窄所致,其中56 例患者為單側頸動脈狹窄、12 例患者為雙側椎動脈狹窄,共觀察到病變椎動脈80 條。提示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可對椎動脈狹窄情況予以準確檢查,并能夠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發(fā)病原因進行準確分析。同時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便捷、無創(chuàng)、安全、可重復好、成本低(僅相當于CT 檢查費用的1/4)等優(yōu)點,可對椎動脈走向與內徑異常情況予以反復檢查,直接顯示,可用于椎動脈狹窄的直接判斷。
綜上所述,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動脈管壁病變靈敏度較高,可成功檢出椎動脈狹窄,能夠對大部分患者椎動脈管腔頻譜改變情況及血流充盈情況予以直接顯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因分析提供有力支持,為頸椎病的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jù),且其具有便捷、無創(chuàng)、可重復性好、經濟等優(yōu)點,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1 陳萬海,朱曉黎,劉一之,等. 血管內支架治療頸動脈及椎動脈狹窄的30 例臨床分析[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11,30 (11):1680-1681.
2 李娟麗,姜永利,馬列扣. 椎動脈狹窄的超聲診斷及臨床誤診分析[J]. 基層醫(yī)學論壇,2010,14 (23):721.
3 楊慧茹. 椎動脈狹窄與后循環(huán)缺血的相關性研究[D]. 天津: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
4 王保鋼,張婷,孟祥扣,等. 高頻彩超診斷軟組織腫塊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09,7 (14):5-7.
5 林敏,范進,陳光輝. 動脈粥樣硬化性椎動脈狹窄介入治療的實踐與指南[J]. 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1,24 (7):758-759.
6 鐘經馨,張瑩,莫秀云,等. 經顱多普勒超聲椎動脈血流速度減低的病理機制與鑒別診斷[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3,39 (8):469-473.
7 羅淑榮,楊慶剛,張艷梅. 彩色多普勒診斷椎動脈狹窄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 (26):96-97.
8 許敬華,雷建明,李剛,等. 超聲血管增強成像在椎動脈近端狹窄中的診斷價值[J]. 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3,15 (11):758-761.
9 華揚. 應重視血管超聲在檢測雙側頸動脈和椎動脈狹窄中高估的問題[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1,8 (11):561-563.
10 江風榮,趙新民,佘亞鵬,等. 彩超與經顱多普勒聯(lián)合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J]. 山東醫(yī)藥,2009,4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