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春暉
新聞作品記錄時代、濃縮時代,誰在新聞作品中唱主角?這些年來,通過“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情況有較大的改觀,但是新聞宣傳的“最后一公里”依然不夠暢通,到偏遠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新聞,在群眾中傾聽最感人的故事,把蕓蕓眾生作為新聞媒體的真正主角還有差距。
黨的宣傳工作本質(zhì)就是做群眾工作。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wù)是黨的根本宗旨,是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腦子里始終裝著群眾,始終有群眾的觀點、群眾的視角,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用群眾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作為考量新聞作品的價值。新聞媒體要多策劃一些以偏遠基層群眾為主角的宣傳活動,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的“凡人善舉”,《遠方的家》之“邊疆行”“沿海行”“百山百川行”,上饒廣播電視臺的《尋找身邊的好人》等,都是以群眾的視角反映了群眾生存生活、民風民俗。
媒體在逢年過節(jié)要策劃關(guān)心困難群眾、農(nóng)民工討薪等主題活動,特別要關(guān)注極其困難的老年人生活,要呼吁全社會都來關(guān)心這一弱勢群體。《上饒廣播電視報》在“2014暖冬行動“的大型采訪中報道了《鄭詩興,一個月生活費只有240元》《周良壽:76歲老人獨自撫養(yǎng)兩個孫兒》《徐連科:一家四口三個精神病人》等。在這次集中采訪活動中,記者首先到各個居委會調(diào)查了解貧困戶的有關(guān)情況,選出了一部分貧困家庭,再走進這些家庭,了解他們的生活現(xiàn)狀,追蹤他們一天的生活,最后形成文字再配圖片刊發(fā),并且版面中特別刊發(fā)導語,呼吁愛心人士或愛心企業(yè)伸出援手。這些反映草根一族疾苦的稿件發(fā)表后,報社的熱線電話響個不停,一些愛心人士紛紛送錢、送物,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guān)。當記者再次走進這些家庭,將這些愛心錢物送到群眾手中時,他們都拉著記者的手連聲表示感謝。我們的作品要更多地表達人民的心聲,更多地關(guān)心人民的疾苦,更多地捍衛(wèi)群眾的利益,更多地幫助群眾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只有我們?yōu)槿嗣袢罕姷睦婧托腋Hヅ?、去寫、去播,我們的工作才有意義。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nèi)在要求。人民群眾是新聞的本源,人民群眾的生活最具創(chuàng)造性,是時代的寫照。群眾的聲音最深厚、最樸實、最恒久,百姓的生活最深刻、最新鮮、最真實,群眾的實踐最豐富、最偉大、最有創(chuàng)造精神。我們應該多讓群眾的聲音匯聚成主旋律的音符,讓百姓的生活成為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讓群眾的實踐匯聚成時代的精氣神。做宣傳思想工作就要堅持不懈地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置身于深山密林、田間地頭;置身于廠礦車間、街頭巷尾;置身于火熱的群眾生活,親身感受群眾的酸甜苦辣,努力實現(xiàn)好、維護好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報道群眾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創(chuàng)新,報道基層日新月異的變化。在走基層時深入基層,我們應該摒棄“交通優(yōu)先”的思想,到真正的偏遠山區(qū),才能全面了解社會,以群眾身邊的事,感染群眾,引導群眾。
只有真正意義上的“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深入到群眾中去,才能從群眾的角度去思考,才能弄清群眾真正需要什么、反對什么、期盼什么,把鏡頭更多地對準群眾,把版面更多地讓給群眾,把筆頭更多地醮滿群眾的汗水。少一點會議說教,多一些鮮活實例;少一點空話套話,多一些改進創(chuàng)新;少一點形式套路,多一些真情實感,我們的作品才能反映時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愛?!渡橡垙V播電視報》在2014年春節(jié)期間,特別策劃了春運期間旅客回家和返程的報道,我們另辟蹊徑,將視角放在旅客隨身攜帶的行囊上。眾所周知,春運期間,旅客攜帶的各式行囊是返鄉(xiāng)途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從簡單實用的編織袋、塑料桶、紙箱、自制木箱,到漂亮時尚的拉桿箱、背包、手提包……我們用手中的相機拍攝下他們各種行囊,用文字記錄他們的心情,旅客見到記者采訪,紛紛打開行囊給記者一一介紹。旅客或挑、或提、或背著的大大小小的行囊,無論行囊有多沉,里面都載著“回家的幸?!?。春運行囊不斷變換著外在的形式,而從未改變的是沉甸甸的鄉(xiāng)思及對家人的愛。稿件刊登后,獲得各方的好評。
讓群眾在新聞作品中唱主角,是新聞工作者光榮的使命。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本質(zhì)就是群眾工作,是宣傳群眾、團結(jié)群眾、鼓舞群眾的工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因此,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就是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更多地表達群眾的心聲,更多地關(guān)心群眾的生活,更多地捍衛(wèi)群眾的利益,更多地幫助群眾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