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蔚華+何孔德
摘 要:為了消除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教學模式的弊端,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的討論課是目前教學改革中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該文嘗試將討論課互動教學模式引入《機械設計》課程中,對討論課題的選取、討論課的形式、組織和評價等進行了探討,對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具有較大參考價值。
關鍵詞:機械設計 ?教學模式 ?討論課 ?小組準備 ?課堂互動
中圖分類號:TH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a)-0139-02
《機械設計》是面向機械類各專業(yè)開設的研究機械共性問題的專業(yè)技術基礎課,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應用機械設計理論和方法從事機械設備的設計、使用和維護的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進行機械設備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機械類本科學生的培養(yǎng)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的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師“一言堂”模式,這種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只能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制約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這與現(xiàn)代社會要求教育培養(yǎng)人的終身學習能力、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是相違背的。為了適應培養(yǎng)機械工程學科創(chuàng)新人才的要求,必須對機械設計課程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要摒棄教師“一言堂”式的教學觀念,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最有效的模式就是借鑒國外大學廣泛采用的討論課教學模式[1]。
1 討論課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討論課是教師指導學生以班級或小組的形式圍繞某一課題各抒己見,相互啟發(fā)并進行爭論、磋商,以提高認識,解決問題,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2]。在國外的許多著名大學,討論式教學都被作為僅次于課堂講授的第二教學手段向教師們推薦。討論課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課堂講授的一種必要補充,是一種值得探索和重視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通過討論課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表達觀點。在討論課上學生間、師生間能夠相互研討,學生互動過程中完成了自我教育,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
以往的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課外作業(yè)、實驗和測驗考核為一體,雖然教師在課堂上都精心講授了知識點,強調了重、難點,課后也留了不少作業(yè),但機械設計課程涉及面廣,實踐性強,且設計問題無統(tǒng)一答案,因此學生總感覺對所學內容感到比較生疏,并沒有真正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更不必說綜合應用所學知識進行機械設備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了。因此,在當前充分采用多媒體工具提高課堂效率的條件下,必須適當上一些討論課,以著重幫助學生消化鞏固所學知識,從而切實掌握機械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機械設計問題的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和最終解決。
2 討論課題的選取
討論題目選擇的是否恰當,是討論課是否成功的基礎,所討論的題目涉及的理論內容、知識結構應與教學內容有必然的聯(lián)系。討論題應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中選取,除了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方法外,題目還應該具有靈活性和開放性,應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余地,能從不同方面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發(fā)揮,這樣才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思路[3]。
機械設計課程所涉及的零部件種類較多,知識廣泛,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雖然知識點可以獨立教授,但容易孤立,切斷彼此間的聯(lián)系。因此討論課應更加注重機械設計一般規(guī)律和理論的應用,各章內容的有機融合和機械設計前沿發(fā)展動態(tài)的了解。筆者在實踐中設置了以下幾個專題:“我所了解的機械零件失效與機械故障”、“機械傳動系統(tǒng)方案的比較與選擇”、“撓性傳動—— 帶傳動和鏈傳動的特點與比較”、“齒輪傳動設計國內外發(fā)展動態(tài)”、“齒輪參數(shù)對傳動性能的影響”和“軸系結構裝配與軸的結構設計方案討論”等。
3 討論課的形式與組織
討論課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形式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應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交流的機會。根據(jù)教學實踐,討論課的形式采用分組討論與大班上課討論相結合的形式,這樣既可以使每個同學參與,又能避免占用太多教學學時。具體的組織安排分為以下6個環(huán)節(jié)。
(1)小組準備。首先將每班學生分為5個大組,每組大約8名同學,討論課的題目通常提前兩周左右告知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準備,每個組員分別圍繞論題收集資料。然后組員在組長的召集下進行組內小范圍討論,各抒己見,并對大家收集的資料和想法進行整理、分析和歸納,寫一份小組討論記錄,并將最終小組討論結果撰寫成一份報告,做成PPT,在討論課一周前呈交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既能訓練學生查閱資料,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強化同學間的團結合作意識。
(2)論題預審。教師對每組遞交上來的報告進行預先審閱,大概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同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以便在大班討論時給予穿針引線,實時點評和指導,教師畢竟對討論的目的更明確,對課程的重點難點更熟悉,有時也可以糾正出現(xiàn)的跑題現(xiàn)象。
(3)大班報告。大班討論課前,為防止個別同學有偷懶現(xiàn)象,每組抽簽隨機指定1至2名同學在課堂上向老師和全體同學做報告,每組陳述時間10 min。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的作用是雙重的,既學習新知識,又傳授新知識,還可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
(4)課堂互動。小組陳述完后,其余小組的同學可以提問和質疑,陳述小組要進行答辯,組內同學可以進行補充,讓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相互激勵,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研討習慣,學會如何討論一些科學問題。
(5)教師參與和引導。教師在學生面前應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認真聽取學生們的發(fā)言,對于沒有把握的問題教師應和學生共同研究,一起討論,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給予學生及時地引導。應該看到,學生由于知識水平的限制,他們闡述的觀點及原理難免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此時要以高度的責任心發(fā)揮主導作用,進行適當?shù)膯l(fā)引導。討論冷場時要引導,討論走題時要引導,討論問題抓不住實質時要引導,保證學生的討論既是自由的、充分的,又要圍繞教學內容和目的,最后聯(lián)系教學內容及學生的方案,做針對性的總結。首先要總結出學生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對這些觀點進行分析,正確的加以肯定,不完善的或錯誤的予以分析糾正,使學生對正確的觀點有更深刻的理解,對錯誤的觀點有更清楚的認識。endprint
(6)討論評分。分組內互評、各組互評打分和教師打分,三者匯總,對于得分前三的組要在期末總成績中給予適當加分,以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4 討論課效果分析
以“撓性傳動—— 帶傳動和鏈傳動”的討論課為例,從討論的情況來看,學生查閱了大量資料,積極準備,發(fā)言踴躍。有的小組立足于教材,進一步了解了帶傳動與鏈傳動的工作原理,對帶傳動的彈性滑動和打滑,鏈運動的運動不均勻性做了深入剖析,對兩類傳動的工作特點和區(qū)別做了更全面的比較和總結,從而對于兩類傳動的設計方法有了更清楚全面的理解。討論課讓學生耳目一新,打破了以前總是被動地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的局面,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知識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自己學會的。
有的小組就帶傳動和鏈傳動在機械中的應用展開討論,查閱的應用實例多種多樣,列舉了很多在農(nóng)機、汽車、摩托車和礦山機械中的應用實例;并就使用中的維護和調整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例如有的同學結合平時修理自行車的經(jīng)歷,討論了鏈傳動在工作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還有的同學結合參加全國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的經(jīng)歷,展示了他們設計的全方位自動洗鞋機和家用互動健身器等作品,并就作品中涉及的帶傳動和鏈傳動的設計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通過討論,對兩類傳動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并能把書本上設計理論與機械產(chǎn)品的設計實踐結合起來,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有的小組還就帶傳動與鏈傳動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進行了討論。有的同學談到了新型合成橡膠在帶材質中的應用,納米材料和新加工工藝在鏈條制造中的應用,美國科學家研制出的一種由比發(fā)絲還細的硅鏈環(huán)組成的微型鏈條等,這些內容是書本上沒有的,擴寬了同學們的知識面,讓同學們認識到機械行業(yè)是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完善的,認識到知識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學無止境,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每一輪討論課結束以后,學生們發(fā)現(xiàn)這堂課的知識掌握得最扎實,而又靈活,自學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認可了“討論課”的價值。通過實踐,討論課互動教學取得了以下效果。
(1)通過基于團隊的上臺做報告和課堂討論這種體驗型互動教學模式,使學生體驗了主動學習的快樂,加深了對機械設計的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終生受用的理論武器;(2)使學生得到初步的查閱文獻、閱讀相關技術資料和調查研究能力的鍛煉,粗通了科學研究的途徑;(3)使學生體驗了合作學習的快樂,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在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表達能力等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4)提高了教師的自身素質?!敖o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個道理在討論課上體現(xiàn)的更為突出。教師要想駕馭好討論課,就要對課本內容進行再創(chuàng)造,只有教師綜合水平提高了,當學生思想活躍、有熱情、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敢于質疑教師的觀點時,教師才能洞察學生的思維根源,有較強的應變能力,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
5 結語
總而言之,機械設計討論課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討論課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課堂講授的一種必要補充,是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值得探索和重視的一種模式。今后在面臨學時有限的情況下,針對如何調動每一位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如何提高討論課的質量和效率,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閻紹澤,申永勝,季林紅,等.機械設計基礎系列課程的新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4(6):28-29.
[2] 周劍雄,蘇輝,石志廣.討論式教學方法在大學課堂中的運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31(4):55-57.
[3] 趙永生,鄭魁敬,姚建濤.主動體驗型互動教學模式探討[J].教學研究,2010,33(4):47-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