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李冰冰、黃曉明、任泉通過《羅輯思維》宣布,他們創(chuàng)辦了一家名為StarVC的風險投資機構,正式進軍風投界,并宣稱“準備了足夠的誠意與資金,來尋找中國最有創(chuàng)新力的公司”。
3人同為70后,都曾是華誼的藝人,也是華誼的股東,此前已經在商業(yè)上有過合作。尤其任泉,從上戲畢業(yè)的同時就開始開餐廳,后來還和耿樂、柯藍合作過。在StarVC之前,他們3人合開過“熱辣壹號”火鍋店,黃曉明則涉足過紅酒、高爾夫球場等若干領域,獲益頗豐,今年年初,他投資的“奶昔大王”在上海落戶。
鑒于這3位明星一向都以勤勉、正面的形象示人,StarVC所貫徹的也是同樣的投資風格,例如“不陽光不投”、“不大眾不投,企業(yè)能夠創(chuàng)造生活美學”、“不需要品牌支持不投”,甚至還要求潛在的合作方能善待員工,“企業(yè)員工幸福指數很高”。當然,比較讓人意外的是,他們不投影視公司,轉型的決心非常明確。
香港演藝圈有句流行語:“藝人就是一盤生意?!边@話一點不錯。但此前多年,不論內地還是港臺,這盤生意,多半局限在藝人本身,藝人把自己當作工廠或者公司,努力開掘自己的商業(yè)價值,但也無非接廣告、炒樓盤等等幾項。
也有人例外,卻多半是自身商業(yè)線索的延伸,往往局限在影視文化領地。這樣的明星早年就有,例如楊耐梅,她生于1904年,本是富家女,進入電影圈后一舉成名,后來成立電影公司,開拍電影《奇女子》,大賺一筆,聲譽更是達到頂峰。但不幸的是,她嗜賭嗜抽,最終導致公司關門。
如果一心盤點經商失敗的明星,名單會很長,比如劉曉慶、方宏進,當然,他們的失敗有太多時代的魅影,不能算是純粹的商業(yè)失敗。倒是鄭佩佩和楊采妮比較有代表性,前者在成為銀幕女俠第一人后,因為婚姻退隱美國,開過舞蹈教室、家電商店,甚至辦過電視臺,最終以賠錢告終;后者在飛速成為“玉女接班人”之后,卻急流勇退,退出娛樂圈,和男友經營形象設計公司,怎奈生意慘淡,她積蓄耗盡,終于在2004年復出。
成功的也不少,例如邵氏出身的狄娜,她是早年從商的明星中真正像現代都市商人的,更難得的是,她還是女性,從70年代開始經商,并進入航天科技和衛(wèi)星發(fā)射領域。還有徐楓,她是鄭佩佩的接班人之一,以女俠形象揚名立萬后于1984年成立湯臣電影公司,后來又大舉進軍地產界。這張名單上,應該還有李靜、謝霆鋒以及李亞鵬。當然,時日還長,而成功是個最終結論,需要時間考量,但他們此時的成功,至少證明了他們的商業(yè)能力。
藝人從商失敗的比例,盡管沒有統計學上的報告,但未必比普通人更高,只是,文化人或者明星往往被排除在統計學之外,單獨進行印象管理,每當他們涉足商界,總會招致輕視。每個時代,都需要發(fā)明一些鬼怪,負責堆積負面情緒,而文化人或者藝人,就是人們發(fā)明的現代鬼怪,往往和情緒不穩(wěn)、癲狂、懦弱關聯。所以,李冰冰、黃曉明、任泉的生意經其實意義深遠,他們不做影視文化產業(yè),以較為積極健康的姿態(tài)進入資本領域,所有這些,都是對一直以來那個陰暗的文化人形象的有力糾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