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濤
(宜興 214221)
在紫砂壺的世界中,簡練的幾何形光貨為上乘之作。一把好的紫砂光貨關鍵在于形,壺形的好壞直接影響其三要素。有的光貨古樸敦厚,有的輕快明朗,有的粗獷簡雅,有的輕透飄逸,這類造型無非是紫砂藝人通過壺型的曲線過渡、組合來充分表達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形成獨立的形體表現(xiàn),從而追求完美的壺型。各種曲線的有機結合,在紫砂光貨壺造型設計的實現(xiàn)中應用非常廣泛,含有豐富的美學原則。設計者在實際操作中必須結合壺體造型,將它進一步提煉、濃縮。如何增強紫砂造型個性的形象意識?即如何理解點、線、面三要素的構成關系,是紫砂壺設計的重要研究課題。紫砂壺的“點”是一個視點、視向和視感的一種透視;“面”反映各自具有的外部體形特征,有厚重、輕薄、笨拙等各種復雜變化體現(xiàn);“線”的表達感很強,直線的表達一般使人堅硬、明快等,垂直線有嚴肅、端正,給人以敬立之感,雙曲線有對稱美之感,水平線有穩(wěn)定、靜止之感,拋物線有流動、速度之感等。紫砂光貨壺體造型主要運用點的排列、線的運用、面的組合、大小及方向變化,通過不同體形的調(diào)整,構成一件光貨美器?,F(xiàn)以紫砂“康壽壺”為例(見圖1),談談紫砂光貨的創(chuàng)意、設計工藝制作。
圖1 康壽壺
紫砂“康壽壺”壺體具有拋物線和圓弧線的組合構成,它全面反映了紫砂光貨的圓穩(wěn)、勻正和珠圓玉潤之感。從“康壽壺”的形態(tài)上分析,壺體為三個均衡而和諧的圓,利用了點、線、面的巧妙組合,利用各種線形的因素,使此壺的形體達到了合理的構成。紫砂“康壽壺”精選原礦紫泥,質(zhì)感絕佳,觸手生溫,極易泡養(yǎng)。壺體整體氣質(zhì)豐腴而飽滿,又不失典雅;壺蓋如鼓向下緩緩覆蓋,壺肩之處略微收縮成短小壺頸,壺鈕扁圓與壺身造型相協(xié)調(diào),相互呼應。端把處婉轉(zhuǎn)生動,一彎式流嘴做暗接處理,出水流暢自然,斷水明快迅疾,壺嘴與壺身暗接相連,明針處理到位?!翱祲蹓亍钡木€條簡潔、工藝簡單,毫無斧鑿、繁復之感。
紫砂光貨“康壽壺”以簡練的線條構成淳樸凝重的形體,深厚且具神韻,設計上空間明快、虛實和諧、提攜舒適、線條柔和,使整體造型更加古樸美觀。宜興紫砂壺從來崇尚古樸,明代制壺名匠時大彬以簡約大方為藝術特點,傳世有“大彬如意壺”、“大彬提梁壺”等優(yōu)秀作品,他的作品均以造型大氣、厚重著稱,給人以深厚古樸的美感。時大彬被尊稱為紫砂陶藝史上的一代名家,當時的人把他和供春并論,明代末期和他并稱為“壺家妙手稱三大”之一的徐友泉,晚年曾嘆息“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這說明單純注重細部精工細作,不注重整體造型的簡潔、氣度是不行的,這也正反映出對紫砂光貨簡約大氣的制作要求。紫砂“康壽壺”是光貨的經(jīng)典之作,它雖沒有華麗的外表,卻以其樸素的自然形態(tài)、簡潔明快的線條訴說著自己獨特的造型語言,使之具有高雅脫俗的古樸美和獨特的文化風格。
紫砂“康壽壺”的設計理念從審美的角度來說,符合了中國人的美學標準。首先要從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的差異性談起,中國繪畫和西洋繪畫,中國畫多以單線白描為主,而西方繪畫則多以色塊堆積為主。簡言之,中國畫是在點和線的形式上展開的,是線條的藝術,這種單線條的綿延不斷形式感對應于紫砂藝術之造型而言,就是紫砂光貨的造型特征;西方繪畫則是在塊與面的形式上展開的,是塊面的藝術,這種立體的堆積重疊的形式感用之于陶瓷藝術時自然就是彩陶的特征了。由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簡樸精神,使得中國紫砂陶藝的美學風格其實是一種表意性的。陶藝家對所要表現(xiàn)的東西,只要能夠傳達出其神韻就足夠了。因此,中國藝術講究的是神似而非形似,像這把紫砂“康壽壺”,雖然給人感覺圓潤,但是它并非形似球形,也只有這樣的藝術才能稱得上是有創(chuàng)意的工藝設計,這也折射出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眼光。
紫砂裸胎的藝術美,是紫砂光貨的最高準則。紫砂“康壽壺”的審美意境表現(xiàn)出了“象外之旨”、“意在言外”的審美特征。在審美創(chuàng)作構思過程中,“康壽壺”的意與象是統(tǒng)一的。意蘊于象中,象又情意化,因而,具有創(chuàng)意工藝設計的紫砂“康壽壺”,其審美意境實質(zhì)上是心與物、情與景、神與形、意與象的相互滲透、交融結合,這也是光貨獨有的藝術魅力所在。
[1]蔣曉音.略論中國傳統(tǒng)藝術與西方藝術的美學差異[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2).
[2]黃志強.中國畫點線面之審美意蘊[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