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術芳
(山西省水利建設開發(fā)中心 山西太原030002)
汾河水庫作為山西最大的一座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承擔著下游河段農(nóng)田灌溉、生物養(yǎng)殖的任務,自2003年作為引黃入晉工程的調(diào)蓄水庫,成為太原市的主要供水水源。為確保供水水質(zhì),許多學者對汾河水庫水質(zhì)[1,2]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水溫預測作為水利水電工程環(huán)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其變化對庫區(qū)及下游河段的水質(zhì)有重要的影響[3],因此科學地預測水庫的水溫分布結構,采取相應的溫控措施,具有重大的工程意義。目前,國內(nèi)外對水庫水溫預測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而且數(shù)學模型的應用日趨成熟,一維和二維模型的應用雖然非常廣泛,但是其局限性也是明顯的。水體的紊動特性決定了水溫模擬是三維問題,采用三維模型計算水庫水溫分布更為符合實際。Qinggai Wang[4]利用MIKE11模型對待建水庫的水溫結構進行預測研究。Shun-wen JI等[5]應用統(tǒng)計模型預測水庫水溫分布。A.A.Apukhtin[6]采用三維模型計算Beloyarskoe水庫的最大水溫。張士杰,彭文啟[7]應用MIKE3軟件對二灘水庫水溫結構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李 林,周孝德,宋 策[8]應用三維水溫模型預測有支流影響下的水庫水溫。
汾河水庫自運行以來,對水溫預測的研究較少,而且水庫由于泥沙淤積,導致壩前引水口處形成了淤積漏斗,勢必對水庫水溫分布和下泄水溫產(chǎn)生重大影響。因此,本文通過對汾河水庫水溫進行實測和數(shù)值模擬兩種方法對水庫水溫的分布結構進行分析。
水庫由于庫水密度分布所形成的重力作用與庫內(nèi)水流所形成的混合作用的程度不同,垂向分層強弱的差異是很大的,一般分為三種類型:分層型、過渡型、混合型。判別水庫水溫結構形式的方法有多種,目前普遍使用的是α-β法和密度佛汝得數(shù)法。本文中采用α-β法對汾河水庫的水庫類型進行判別,當α<10 時,為分層型;10<α<20 時,為過渡型;α>20 時,為混合型。
汾河水庫的多年平均入庫徑流量為3.6712億m3,總庫容為7.21億m3,但由于汾河上游來流含沙量大,截至目前庫容已淤積一半以上,水庫庫容為3.5329億m3。經(jīng)計算(見公式1)可判斷汾河水庫為分層型水庫。
為準確分析汾河水庫水溫的分布狀況,本文對水庫不同時段的水溫結構進行了實際監(jiān)測[9]??紤]到分層型水庫夏冬兩季水溫分層明顯,而春秋兩季處于翻滾、過度狀態(tài),選取具有代表性的1月,4月和7月進行監(jiān)測。監(jiān)測斷面設置為壩前的5個斷面,每個斷面上設置左中右三條垂線施測,監(jiān)測斷面圖見圖1。
圖1 汾河水庫庫區(qū)監(jiān)測斷面示意圖
1號斷面是壩前的最深斷面,對下泄水溫的影響最為顯著,分析此斷面的水溫分布結構對整個庫區(qū)的水溫分布預測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圖2為水庫1月、4月、7月壩前1號斷面垂向水溫分布圖。
圖2 垂向水溫分布圖
由圖2可知,1月份水庫表層結冰,水庫水溫出現(xiàn)分層現(xiàn)象,水下1m為溫躍層,溫躍層以下水溫迅速增加,水庫處于恒溫狀態(tài);4月份隨氣溫上升,水庫水溫的分層狀態(tài)被打破,水溫處于一個完全混合狀態(tài),水庫水溫從庫表到庫底基本呈等溫分布,水溫沿垂向變化不大;7月份受氣溫的影響,庫表水溫達到24℃以上,庫表水溫與庫底水溫的溫差較大,呈現(xiàn)分層現(xiàn)象。
MIKE3是一種三維數(shù)學模型,其數(shù)學基礎是雷諾平均化的N-S方程,包含水流連續(xù)性方程、水流動量方程、溫度對流擴散方程k-ε方程,求解方法采用交替方向隱式迭代法。該模型需要的邊界條件包括地形邊界;熱交換邊界;水庫入庫流量、入庫水溫;水庫出庫流量;河底阻力邊界;風速及方向。
模擬計算以2008年4月底實測值起算,計算至2009年1月底,以7月份的模擬結果對比實測數(shù)據(jù)進行參數(shù)率定,對比結果見圖3。
圖3 7月份模擬值與實測值對比圖
由圖3可知,7月底水庫水溫的實測值和模擬值吻合較好,顯示處水溫結構處于一個弱分層的時期,但是模擬結果的水溫值較實測數(shù)據(jù)要偏低,主要原因是實測結果代表的是某一時刻的數(shù)據(jù),而模擬結果所采用的入流邊界是月平均水溫,反映的平均狀態(tài)。通過對比分析,兩者的誤差范圍均在±5%以內(nèi),計算精度能夠達到要求,本文采用的數(shù)學模型具有適用性。
模擬所采用的計算參數(shù)取值見表1,其中渦黏系數(shù),只需簡單地指定每個區(qū)域的值即可,經(jīng)驗系數(shù)采用的是固定常數(shù),其余參數(shù)通過試算在取值范圍內(nèi)進行確定。
表1 模型主要計算參數(shù)取值
本文是針對汾河水庫P=50%頻率年進行水溫分布結構預測,模擬計算中濕度采用多年平均的月平均值55%,各月氣溫、入庫流量、入庫水溫、出庫流量和水位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汾河水庫(P=50%)各月氣溫、入庫流量、入庫水溫、出庫流量和水位
續(xù)表2
汾河水庫(P=50%)各月的計算結果取每月各天的平均值,垂向水溫分布圖選用縱向沿程中心剖面給出,各月的水溫分布情況如圖4所示。
圖4 汾河水庫(P=50%)各月水溫分布圖
由圖4可知,12月、1月、2月水庫水溫結構呈典型的分層狀態(tài),水庫表層結冰,溫躍層以下呈現(xiàn)一個恒溫狀態(tài)。從3月開始,隨著氣候轉暖,水庫開始進入升溫期,水庫表面開始化冰升溫,原有的水溫分層狀態(tài)被打破,水溫結構在垂向上開始逐漸混合,4月至6月,水庫水溫達到了完全混合。7月、8月,受氣溫高的影響,水庫水溫出現(xiàn)了上高下低的分層現(xiàn)象。9月、10月隨氣溫降低,庫區(qū)水密度變大下沉,庫水翻滾,水庫的弱分層現(xiàn)象開始消失,水溫結構再次混合。11月分氣溫和來水水溫明顯下降,庫表水溫逐漸降低,而庫底水溫受氣溫影響較小,水溫變幅相對較小,水溫結構趨于分層狀態(tài)。
(1)本文利用現(xiàn)場觀測方法對汾河水庫1月、4月和7月的水溫進行測量,為預測分析水庫水溫結構提供了基礎數(shù)據(jù)。
(2)汾河水庫的實測水溫和數(shù)值模擬結果吻合較好,分布趨勢一致,兩種方法取得的數(shù)據(jù)結果誤差范圍在±5%以內(nèi),充分證明了數(shù)學模型的適用性,并利用實測水溫率定了計算參數(shù)。
(3)數(shù)值模擬結果都表明,汾河水庫是一個分層型水庫,冬季和夏季水溫分布呈典型地分層狀態(tài),春季和秋季處于季節(jié)交替的時期,水庫水溫處于明顯的翻滾狀態(tài),在垂向上呈混合現(xiàn)象。
[1]Xiangpeng Kong,Shuhong Ye.The impact of water temperature on water quality indexes in north of Liaodong Bay [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3(80):245-249.
[2]盛 夏.汾河水庫水質(zhì)富營養(yǎng)化評價與預測研究[D].山西:山西大學,2013.
[3]孟國霞.萬家寨水庫、汾河水庫及上游干流水質(zhì)分析評價[J].山西水利科技,2004(3):7-9.
[4]Qinggai Wang.Prediction of Water Temperature as Affected by a Pre Constructed Reservoir Project Based on MIKE11[J].Clean Soil Air Water,2013,Vol.41(11):1039-1043.
[5] Shun-wen JI,Yue-ming ZHU,Sheng QIANG,Deng-feng ZENG.Forecast of water temperature in reservoir based on analytical solution[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B,2008,Vol.20(4):507-513.
[6]A.A.Apukhtin,M.K.Klevannaya,K.A.Klevannyi,E.V.Smirnova.Computation of maximum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Beloyarskoe Reservoir[J].Russian Meteorology and Hydrology,2013,Vol.38(12):853-858.
[7]張士杰,彭文啟.二灘水庫水溫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水利學報,2009(10):1254-1258.
[8]李 林,周孝德,宋 策.基于三維水溫模型預測有支流影響下的水庫水溫[J].水土保持通報,2012(2):159-161.
[9]袁 瓊.二灘拱壩實測庫水溫度分析研究[J].水電站設計,2006,22(2):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