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維新
祖國的名山大川,多姿多彩,神韻各具:或雄,或險,或奇,或秀,或幽,或野……恰似一部打開的山水百科全書,令人捧卷叫絕,百讀不厭。位于浙江溫州樂清境內(nèi)的雁蕩山,則以奇取勝,它的奇峰、奇石、奇水、奇洞,讓雁蕩山遐名遠邇,贏得了“寰中絕勝,海上名山”的美譽。
雁蕩山分為八大景區(qū),內(nèi)有百二峰,廿三嶂(直立像屏障的峰),六十六洞,廿八飛瀑,總面積達45000公頃。號稱“雁蕩三絕”的靈峰、靈巖、大龍湫三大景區(qū)是雁蕩山風景的精華。雁蕩游三絕,今年初冬,學校退休教工團隊旅游選擇的就是這條路線。
靈峰景區(qū)位于雁蕩山的中東部。該區(qū)以峰、洞及夜景見長。導游告訴我們,靈峰的“靈”,靈在“日景耐看,夜景銷魂”;又靈在“一景多變,移步換形,宗教重地”。走進景區(qū)大門,沿著傍溪的石階前行,那奇峰怪巖一個個向我們走來。導游指著它們,逐一介紹:接客僧、果盒巖、斗雞峰、天冠峰、犀牛峰、雙筍峰、合掌峰……那山那峰,仔細看來,象形狀物,倒顯得逼真。而其中最讓人神往的是位于靈峰飯店正后方的兩座高達270米的山峰,左為靈峰,右為倚天峰,又稱合掌峰。合掌峰為靈峰景區(qū)的第一景觀,人稱它有三奇:兩峰并立,緊緊依偎,形如合掌,此為一奇;掌縫藏洞,名曰觀音,遠處不見洞,走到眼前,才見真容,此為二奇;洞內(nèi)建寺,樓有九層,為雁蕩第一洞天,香火極盛,此為三奇。盡管山高坡陡,但大家朝圣意篤,探奇心切,20多人誰也不甘落后。觀音洞高113米,深76米,寬14米,始建于宋崇寧五年(1106年),原為木結(jié)構(gòu)建筑,上世紀80年代初期改為水泥仿木結(jié)構(gòu),保持原有粗獷古樸的風貌。洞內(nèi)佛樓倚巖而建。進山門第一層為天王殿,內(nèi)塑天王和四大金剛塑像,十分威武;第二層至第八層為僧房、齋堂、客廳;第九層為正殿,內(nèi)供觀音和十八羅漢佛像,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站在九層平臺仰望洞頂,可見一線天空。從一層至九層有441級石階相連,石階緊貼崖壁,曲折幽深,上下佛樓需小心行走。
晚上安排看夜景,可氣象預(yù)報夜里將有中到大雨的消息,讓我們增添了幾分擔心。 “你們要放棄嗎?”,聰明的女導游用起了激將法,這一激,反而堅定了大家進山看夜景的信心。大概是我們的誠心感動了上天,到了靈峰飯店前,烏云漸漸散去,連月亮也偷窺了大家?guī)籽?。淡淡的天光,加上合掌峰縫隙間透出的燈光,天幕下出現(xiàn)了一幅美麗的剪影:那是一對緊緊依偎,情深意篤的情侶,小伙子遠道歸來,連背上的包也沒來得及放下,少女走上前去,緊緊摟住他,這是久別重逢的時刻……
山區(qū)的冬夜幽深寧靜,愛情的故事感天動地。當?shù)赜惺酌裰{這樣寫道:“牛眠靈峰靜,情侶月下戀。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轉(zhuǎn)臉”。隨著導游的指點,我們移步不斷變換角度,只見天幕上幻化成一幅接一幅的圖畫:一位身著中國旗袍的少女,背靠大山,佇立遠望,期盼戀人歸來;一對豐滿高聳的乳峰,這是東方的維納斯啊,偉大母親的胸懷……當我們背對山峰,往后仰望,天幕上又出現(xiàn)一只巨大的雄鷹,似斂翅欲停,又似振翅欲飛,那氣勢,那形象,讓人生出無窮的奇思遐想。
靈巖景區(qū)在靈峰景區(qū)西面,雁蕩山的中心。景區(qū)大門不遠處是一座古寺,叫靈巖寺,飛檐翹角,紅墻黑瓦,掩映在一排高大的銀杏樹林中。寺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號稱”東南首剎“,是雁蕩山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寺院。大概因為時間關(guān)系,導游沒有帶我們進去參觀,而只是向我們介紹了寺前走廊柱子上的一副對聯(lián):
山雁蕩水龍湫洞,石佛百二峰,拔地凌云,海上名山稱第一;
左展旗右天柱后,屏霞數(shù)千仞,神工鬼斧,靈巖勝境嘆無雙。
導游強調(diào)說,這是雁蕩山最長的一副對聯(lián),是清代榜眼喻長霖寫的。品讀再三,此聯(lián)對仗工整,用詞精當,確實是一副好聯(lián)。上聯(lián)從大處著筆,高度概括,描寫了整個雁蕩山勝景。“拔地凌云”,凸顯山勢雄武;下聯(lián)從眼前實景著筆,寫靈巖重巒疊嶂的奇險景色?!吧窆す砀?,稱贊靈巖絕奇。讀長聯(lián),看佳景,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寺后屏霞嶂,高數(shù)十丈,壁立云霄,形如錦屏。寺前有兩座高達260米的山峰,左為展旗峰,右為天柱峰,相距不過200米,兩峰對立,十分險峻,稱作南天門。雁蕩飛渡表演就在這里進行。
我們到達靈巖不久,下午的飛渡表演就開始了。表演有兩個節(jié)目,一個是飛身下懸崖采草藥,表演者雖說是當?shù)匾粋€50多歲的山民,但動作敏捷,身手不凡,手牽兩根繩索,時而像壁虎似貼在巖壁攀爬,時而像雄鷹一躍而起,飛下高崖險壁,觀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另一個是飛索表演,兩峰頂端,一根鐵索,橫空而過。兩個著紅衣表演者,在上面表演了空中散花,海底撈月,翻筋斗等驚險動作,引人入勝。聽現(xiàn)場講解員介紹,靈巖飛渡這項活動開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jié)合,也算是雁蕩山的一大奇觀!
雁蕩山奇水也奇,游雁蕩,大龍湫不能不去。古人有詩云:“欲寫龍湫難下筆,不游雁蕩是虛生?!?97米的落差,水從高崖凌空而下,要
描寫出那浩大聲勢、壯觀美景,本身就不容易,更何況隨著季節(jié)、風力,晴雨的變化,瀑布也時時變身。筆者10年前游雁蕩到達大龍湫,那正是盛夏雨季,在離大龍湫2公里左右遠的地方,就聽見山谷內(nèi)有隱隱的雷聲,到了大龍湫跟前,只見一條3.3米左右的瀑布,像一條發(fā)怒的銀龍,猛沖而下,直搗潭心,發(fā)出驚雷般的巨響,那激起的水花雨霧,籠罩著整個水潭的上空,游人站在右邊山坡上的觀瀑亭前,仍有“云漠漠”、“雨濛濛”的感覺。而這次我們?nèi)ゴ簖堜姓錾铣醵菟竟?jié),幸虧雁蕩地區(qū)最近連下了幾場小雨,龍湫背上的深潭蓄了不少水,所以看龍湫如同一條白練飛瀉而下,可以看到如煙的水霧,在潭邊還感到水珠雨點,這水流到錦溪還能聽到潺潺的聲音。如果說靈峰看夜景最佳時間是中秋月明時,那么大龍湫觀瀑最好應(yīng)選在盛夏雨季漲水時。
品山水之美,要有眼光,也要有勇氣,李白、蘇軾憑他們的睿目慧眼寫下了贊美廬山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名句,讓廬山游客如云,揚名天下。北宋的沈括《夢溪筆談?雁蕩山》一文就雁蕩山地質(zhì)地貌的形成,提出了水流侵蝕作用的論斷,顯示了一個科學家獨具的創(chuàng)見和非凡的卓識。明代徐霞客攀懸崖、下深澗,歷盡艱辛,三游雁蕩山,他給我們留下的不只是地理學和文學的名篇佳作,還有那種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