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杰
摘 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龍”文化內(nèi)容豐富,影響深遠,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中含有“龍”字的成語(本文簡稱“龍字成語”)數(shù)量眾多,含義豐富,這些成語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國的龍文化。本文試圖從分析這些龍字成語入手,全面揭示其所蘊含的中國龍文化。
關鍵詞:龍字成語;龍文化;中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1-0137-02
“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載體,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又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薄罢Z言是文化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關鍵,又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標志,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雹偻瑫r,語言本身又屬于文化的范疇,語言在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約和影響。語言和文化這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為我們通過語言來研究文化提供了可能。在語言三要素中,詞匯是文化的最主要承載者,而成語又是漢語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龍字成語是漢語成語中的大家族,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語言精華,它們或典雅、含蓄,或生動、簡練。它們深刻而豐富的內(nèi)涵,為我們深入研究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龍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要研究龍字成語的文化內(nèi)涵,首先必須了解“龍”字的本義和諸多引申義,因為這些義項是形成龍字成語文化內(nèi)涵的內(nèi)在原因?!稘h語大字典》共列舉“龍”字義項22個,“龍”的本義乃是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許慎《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庇纱艘瓿鰜淼牧x項有: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征,比喻英雄才俊、駿馬,像龍形的花紋或形狀的東西等等。千百年來,人們對龍的本質的認識并不一致,或以為是遠古先民的圖騰崇拜,或以為是天上的閃電,或以為是確實存在的某種動物,或以為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體。無論對龍的本源的認識有多大的差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都認為龍神奇靈異、變化莫測、神力無比,是炎黃子孫信仰、理想、追求、權力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常用的龍字成語有二三百個,它們從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國的龍文化。
一、龍字成語與帝王文化
《禮記·禮運》:“何為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孔穎達疏:“謂之靈者,謂神靈。以此四獸皆有神靈,異于他物,故謂之靈?!惫湃苏J為龍也是獸的一種,與麟、鳳、龜一樣,都是具有神靈的動物。正是因為遠古先民認為龍“異于他物”,所以歷代古籍中都有許多對龍的特性的記載。而在神話傳說中,對龍的描繪更是形象生動,繪聲繪色,如《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神而赤,身長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比藗冋J為龍神異無比,能呼風喚雨,能主宰世界,以至于炎、黃氏族以龍為圖騰,以龍為祖先。
幾千年以來,中華民族信奉龍,崇拜龍,認為中國是龍的故鄉(xiāng),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龍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愈加神圣,進而將人間的最高統(tǒng)治者君主、皇帝與龍一體化,認為龍是封建君主的化身,是皇帝的象征。《廣雅·釋詁一》:“龍,君也?!薄秴问洗呵铩そ榱ⅰ罚骸皶x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于飛,周遍天下,……龍反其鄉(xiāng),得其處所?!备哒T注:“龍,君也,以喻文公?!鄙踔吝M一步神化,認為皇帝是龍的后代,如《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敝袊饨ㄉ鐣谝晃换实矍厥蓟剩环Q為“祖龍”,《史記·秦始皇本紀》:“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薄妒酚浖狻罚骸疤K林曰:‘祖,始也;龍,人君象。謂始皇也?!薄墩摵狻ぜo妖》:“祖龍死,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彼郧厥蓟史贂尤澹惚环Q為“祖龍之虐”。
古代典籍中這些關于帝王與龍的關系的記載,大大增強了帝王的神圣與威嚴,歷代帝王也就被稱為“真龍?zhí)熳印?,使龍成為皇帝和皇權的象征,一些與皇帝有關的器物服飾或動作行為,也都冠以“龍”字,如皇帝穿的大袍叫做龍袍,皇帝穿的朝服叫做龍袞,皇帝乘坐的車駕叫做龍輿?;实鄣纳眢w被稱為龍體,皇帝如果生病叫做龍體欠安,皇帝如果生氣叫做龍顏大怒,皇帝如果高興叫做龍顏大悅。不僅如此,語言中還出現(xiàn)了大量與帝王有關的龍字成語。如:
龍興鳳舉:比喻帝王興起。由于“鳳”與“龍”一樣,也是古代“四靈”之一,所以便常常與“龍”相提并論?!稏|觀漢記·馮衍傳》:“皇帝以圣德靈威,龍興鳳舉,……雷震四海,席卷天下?!?/p>
龍行虎步:比喻帝王儀態(tài)威武。“龍”是現(xiàn)實社會中并不存在的神異動物,被認為是君主的象征,而“虎”是現(xiàn)實社會中確實存在的動物,因其威武勇猛,于是被認為是“山獸之君”,②所以在成語中常?!褒垺薄ⅰ盎ⅰ辈⒎Q?!端螘の涞奂o上》:“或說(桓)玄曰:‘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必不為人下,宜早為其所?!?/p>
龍行虎變:比喻帝王革故鼎新,建功立業(yè)。漢代荀悅《漢紀·高祖紀一》:“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云,征亂伐暴,廓清帝宇?!?/p>
風虎云龍:比喻明君與賢臣意氣相投。《易·乾》:“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蓖醢彩杜R川集》三十七《浪淘沙令》:“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
龍子龍孫:比喻帝王的后代。也稱龍雛鳳種。元代尚仲賢《三鞭奪槊》第三折:“俺雖然是舊忠臣,則是四海他人。比他是龍子龍孫,則軍師想度,元帥尋思,休休是他每親的到頭來也則是親,怎辨清渾?!币矄畏Q龍子或龍孫。《北史·齊宗室諸王傳下》:“光聞殺和士開,撫掌大笑曰:‘龍子作事,故自不似凡人?!薄稖赝ン拊娂范独ッ鞒厮畱?zhàn)》:“赤帝龍孫鮮甲怒,臨流一時生陰風?!眅ndprint
龍樓鳳閣:指古代帝王的宮殿、樓閣。也稱龍樓鳳池、龍樓鳳城、龍樓鳳闕。元代馬致遠《撥不斷》曲:“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p>
鼎湖龍去:指帝王去世。也稱鼎成龍去、鼎成龍升、龍去鼎湖。杜甫《驪山》詩:“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p>
除此之外,古代帝王的尊貴相貌也有專門的成語,叫做“龍顏鳳姿”或“日角龍庭”、“日角龍顏”。稱古代帝王之死,除了“駕崩”以外,還有“龍馭上賓”、“龍御上賓”等。今人陶德言、慕容似編著的《龍馭賓天——中國帝王死亡之謎》,就是一部揭開中國歷代帝王死亡之謎的專著。③由此可見,龍字成語所反映出來的中國龍文化,首先是地位顯赫的帝王文化。
二、龍字成語與士人文化
這里所說的“士人”,是指有學識、有才華、有能力的人。無論在漫長的封建中國還是在科技發(fā)達的現(xiàn)代中國,重視人才、重用人才都是國家的主流策略,希望成才、幻想騰達都是士人階層的美好愿望。封建社會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等,都是選拔人才的有效途徑。士人們都渴望通過學習、仕進,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目標,去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理想。
千百年來,在人們的心目中,皇權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是才智無雙的,所以人們崇尚皇權,崇敬皇帝。這種意識反映在漢語詞匯中,就使得“龍”的詞義進一步擴大,由象征封建皇帝,引申指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出類拔萃的杰出人才?!度龂尽な駮ぶT葛亮傳》:“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世說新語·德行》:“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余六龍下食?!眲⑿俗ⅲ骸皬埈[《漢紀》曰:‘淑有八子,……時人號曰八龍。”與此同時,在漢語成語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反映士人文化的龍字成語。如:
藏龍臥虎:比喻潛藏著未被發(fā)現(xiàn)的杰出人才或英雄人物,也指深藏不露的人才。也稱臥虎藏龍、盤龍臥虎、潛龍伏虎。北周·庾信《同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p>
龍盤鳳逸:比喻才能出眾而未被世人發(fā)現(xiàn)。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p>
蛟龍得水: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豆茏印ば蝿荨罚骸膀札埖盟窨闪⒁??!薄段簳畲笱蹅鳌罚骸按笱垲欀^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謂蛟龍得水之秋,自此一舉,終不復與諸君齊列焉?!?/p>
魚躍龍門:古代傳說黃河中的鯉魚如果能跳過龍門,即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的禹門口,就會變化成龍。比喻古代中舉、升官或事業(yè)成功、飛黃騰達。也稱魚升龍門、鯉魚跳龍門。宋代陸佃《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碧拼鲇小遏~躍龍門賦》。后來也用“龍門”來比喻聲望很高的人?!逗鬂h書·李膺傳》:“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容接者,名為登龍門?!?/p>
龍章鳳姿:形容神采非凡,不同一般?!妒勒f新語·容止》:“嵇康身長七尺八寸?!弊⒁犊祫e傳》:“康長七尺八寸,偉容色,土木形骸,不自飾厲,而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碧K軾《分類東坡詩》三《張安道樂全堂詩》:“我公天與英雄表,龍章鳳姿照魚鳥?!?/p>
更有意思的是,在封建科舉時代,如果科考中第,則稱“魚躍龍門”;如果科考不第,則稱“暴腮龍門”或“龍門點額”。“臥虎藏龍”比喻潛藏著的杰出人才,而要把潛藏著的杰出人才搜索、挖掘出來,則稱“打鳳撈龍”?!膀札埖盟北扔饔胁拍艿娜说靡允┱贡ж?,而“龍蟄蠖屈”、“龍盤鳳逸”、“龍蟠鳳翥”則比喻隱居不仕、懷才不遇、遁世歸隱。
由此可見,龍字成語以其簡潔的形式,反映出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當然,龍字成語還遠不止以上這些,它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的精髓,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討、挖掘。但不管從哪個角度去審視,龍字成語中都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閃爍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
注 釋:
①林寶卿.漢語與中國文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5.
②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79.103.
③陶德言,慕容似.龍馭賓天——中國帝王死亡之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84.
參考文獻:
〔1〕陳貴有.中華成語大詞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
〔2〕龐進.龍文化的幾個問題[J].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1(2).
〔3〕李峰.“龍”的字形字意及“龍”的文化精神[J].中華文化論壇,2008(2).
(責任編輯 張海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