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科+于傳軍+閆保國+王合全+康辰香+方會卿
摘 要:從烏茲別克斯坦引進體質量20~40 g的野生大鱗鲃(Barbus capito)魚種,經5年人工培育性腺已發(fā)育成熟,2008年5月篩選8尾親魚進行人工繁殖試驗。結果表明:注射催產藥物LHRH-A2、HCG和DOM可促使親魚產卵和排精,催產的4尾雌魚中有3尾成功產卵,獲得受精卵4.8萬粒,孵出魚苗3萬尾,其催產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別為75%,72.3%,67.1%。水溫20~23℃時,從受精卵到孵出魚苗需要約70 h,到仔魚上浮開口需要約6 d。在哈爾濱地區(qū)池塘人工培育大鱗鲃魚苗,1齡魚體質量可達(40.06±1.19)g,體長(14.34±0.15)cm。
關鍵詞:大鱗鲃;人工繁殖;魚苗培育
大鱗鲃(Barbus capito)屬于鯉科、鲃亞科、鲃屬,原產于烏茲別克斯坦的阿姆河,是該國名貴的大型經濟魚類,它具有食性廣、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強、肉質鮮美,耐鹽堿適應性強等特點,成齡體重3~6 kg,最大個體體長70 cm,體重12 kg,是當?shù)孛F的大型經濟品種之一[1]。2003年底,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首次從烏茲別克斯坦將該魚引入我國,我省于2009年引進試養(yǎng),到2014春季檢查,達到性成熟。2014年4月底,我們利用人工養(yǎng)殖、培育成熟的親魚進行人工繁育試驗,為大鱗鲃的推廣養(yǎng)殖解決苗種供應渠道。
1 材料與方法
1.1 親魚來源與挑選
所用親魚為2010年從哈爾濱引進的夏花魚種,在河北省淡水良種場淡水池塘中人工飼養(yǎng),經過4年養(yǎng)殖,2014年春季達到成熟的個體。
2014年4月30日,挑選雌性個體腹部柔軟、膨大,雄性個體輕壓后腹有精液流出的親魚共110組(雌雄比例1∶1.2)親魚。雌性親魚全長40~60 cm,體重2~4 kg,平均體重2.6 kg;雄性個體全長35~55 cm,體重1.5~3 kg,平均體重1.6 kg。
1.2 繁育設施
采用由塑鋼制做、直徑2 m、高70 cm、中央排水的圓型育苗缸作為人工催產、孵化池。缸上沿部設一個進水管,底部中央設2個納米管充氣增氧盤。
1.3 人工催產
催產水溫21 ℃,催產藥物為LRH-A2+HCG+DOM,三種藥物混合使用,分兩次胸鰭基部注射,雄魚只在第二次注射雌魚劑量的一半。兩次注射間隔12 h,注射后雌雄分缸暫養(yǎng)。
1.4 人工授精
第二次注射催產藥物12 h后,每隔2 h檢查一次雌魚發(fā)育情況,發(fā)現(xiàn)能擠出卵后,撈出親魚,用干毛巾將雌雄親魚體表水分擦干,然后三人配合,一人用毛巾包裹親魚頭部,一人用毛巾緾裹親魚尾柄,頭上尾下抓起親魚,另一人由上而下按壓腹部,將卵子擠在干凈、無水、光滑的盆中,隨即以同樣方法采精、滴到卵上,干法授精。5 min之后,用清水沖洗兩遍洗去多余精子轉到孵化缸內孵化,合計采卵419萬粒。
1.5 受精卵孵化
孵化缸水位50 cm,水溫18~22 ℃。布卵密度40萬~100萬粒/缸,專人值守,調控水流、用毛刷掃去貼到排水管護網(wǎng)的卵。
1.6 苗種培育及室外池塘培育
受精卵孵化70 h后開始破膜出苗,待魚苗平游后,虹吸方法去除死卵,在原孵化缸內投喂活體輪蟲+雞蛋黃(2~3個/d),三天后撈出魚苗轉入外塘進入池塘培育階段。
外塘培育池面積0.4 hm2,水位從60 cm逐步提高到1.2 m。產卵的同時用20 mg/L漂白粉消毒池水,五天后施用腐熟雞糞1 500 kg/hm2,視池水透明度追加無機肥培育生物餌料使得透明度保持在20~30 cm,水溫23 ℃左右,與育苗缸溫差不超過2 ℃。放苗密度為225萬~300萬尾/hm2。魚苗下塘后,第三天開始每天按45~60 kg/hm2黃豆,分4次潑灑豆?jié){。魚苗長到2 cm后,投喂粉狀配合餌料。
2 結果
2.1 催產及孵化效果
兩批次催產的效應時間在25~26 h,110尾雌魚有82尾產卵,產卵419萬粒,獲取受精卵130萬粒,孵出稚魚90萬尾。其催產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別為74.5%、31%、69.2%、,胚胎發(fā)育積溫1 300 ℃·h。
2.2 受精卵發(fā)育情況
受精完成后,2~3 h吸水完成,卵徑從1.1 mm±0.05 mm膨脹到5.2 mm±0.05 mm。剛產的卵青黃色,無粘性,吸水后半浮性。剛孵出的仔魚全長6.5 mm,20~22 ℃條件下6~7 d開始平游。
2.3 苗種培育結果
6月15日計數(shù),共培育出5 cm以上苗種38萬尾,培育成活率42%。
3 分析與討論
3.1 關于繁育習性
大鱗鲃在烏茲別克斯坦原產地于咸海中育肥發(fā)育,性腺成熟后逆河洄游到淡水支流中產卵。本次試驗再次證明,大鱗鲃完成可以在全淡水、人工飼養(yǎng)情況下達到性成熟,并可以通過人工催產繁育。
3.2 關于成熟年齡
在原產地自然情況下大鱗鲃5年達到性成熟,黑龍江所試驗報道也為5年[2]。我們從黑龍江引進的苗種經過4年培育達到性成熟,時間短了一年。是否與我地氣候較東北溫暖、生長期積溫較多有關,還待進一步探索。
3.3 關于受精率
試驗受精率31%以上,與黑龍江所研究相差很多[2]。可能與成熟年齡早,性腺發(fā)育快或者催產時間晚有關,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3.4 關于孵化率
試驗過程中孵化率表現(xiàn)出了不同情況,一是可能與布卵密度有關,通過對比以每方水布卵40萬~70萬粒為好;二是可能與孵化方式有關。大鱗鲃卵為漂流性卵,與四大家魚相同,用水流沖擊使之漂浮較為理想,我們采用頂部加水、底部充氣使卵漂浮的方式,也可能影響孵化效果。
3.5 關于大鱗鲃規(guī)?;庇囊饬x
大鱗鲃是一條優(yōu)良的養(yǎng)殖新品,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因苗種供應不足,制約了規(guī)?;茝V養(yǎng)殖,導致市貨少價高,產品供不應求。連續(xù)多年來,市場價格均在70元/kg以上,與當前北方地區(qū)主養(yǎng)的草、鯉等魚類相比,大鱗鲃養(yǎng)殖成本與草魚相近,而市場售價高出數(shù)陪,養(yǎng)殖效益十分可觀。解決苗種需求是當前大鱗鲃推廣養(yǎng)殖的關鍵,因此,開展規(guī)模化育苗對調整漁業(yè)品種結構、開展優(yōu)質高效養(yǎng)殖、促進產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尼科里斯基LB.分門魚類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186-189
[2] 耿龍武,徐偉,藺玉華,李池陶,劉曉勇,張永旺. 大鱗鲃人工繁育技術初報.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0(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