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梅 陳敏娟 韓 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慢性漸進性疾病,以漸進性的肌強直、行動緩慢和靜止性震顫為特點。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近年來人們開始注意到PD 除了運動障礙癥狀外,還發(fā)現(xiàn)一些非運動癥狀,如抑郁、焦慮、便秘、嗅覺喪失、不寧腿綜合征、記憶力減退、幻覺、尿頻、睡眠障礙和流涎等[1]。運動功能的衰退和非運動癥狀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2]。為改善PD 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延長其壽命,建立穩(wěn)定和諧的醫(yī)患關系,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我院老年科2012 年7 月-2013 年12月對PD 患者實施慢性病管理,對PD 患者實行跟蹤隨訪和規(guī)范管理,開展健康宣教和用藥宣教,并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 年1 月-2013 年12 月我院老年科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90 例,所有患者均為男性,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帕金森病診治標準[3],排除自理能力喪失、語言功能障礙者。將2011 年1月至2012 年6 月的45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2012 年7 月至2013 年12 月的45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年齡75~96 歲,平均85 歲;病程3~12 年。對照組年齡74~87 歲,平均82 歲;病程5~14 年。兩組患者年齡、病程、ADL 評分及非運動癥狀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僅對住院患者采取傳統(tǒng)護理方法,觀察組采取疾病管理模式對患者住院期間至出院后6 個月進行全程管理。
疾病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1)建立疾病管理信息檔案。檔案應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業(yè)、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家族史、既往史;另外還應包括患者的健康信息:運動障礙癥狀、非運動癥狀、生活自理能力等,并及時更新。(2)健康教育及康復訓練。根據(jù)帕金森病患者對保健知識掌握情況的不同,分期制定帕金森病患者健康教育及康復訓練計劃,對帕金森病患者進行宣傳、示范、講解、發(fā)放宣傳材料,進行面對面輔導。宣講內(nèi)容:帕金森病的病因、誘因及治療情況、用藥、飲食、便秘、排尿障礙、睡眠障礙、不寧腿綜合征、康復訓練及心理干預等知識。(3)個體化治療。既要考慮治療目標,又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4)按時進行規(guī)范性隨訪。
1.3 評價指標
1.3.1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數(shù)分級法[4],該量表共有10 項,內(nèi)容包括進食、轉移、用廁、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樓梯、大小便控制等。ADL >60 分為良,表示生活基本自理;41~60 分為中,表示功能障礙、稍微依賴;<41 分為差,表示依賴明顯或完全依賴。ADL 評分越低,自理能力越差。病人從入院至出院6 個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定病人的活動能力。
1.3.2 非運動癥狀。(1)精神癥狀(焦慮、抑郁、幻覺、躁狂、妄想、注意力不集中等)的發(fā)生率;(2)自主神經(jīng)癥狀(包括小便障礙、便秘、下肢水腫、性功能異常、流涎等)的發(fā)生率;(3)感覺癥狀(包括嗅覺異常、疼痛、麻木、不寧腿綜合征)的發(fā)生率;(4)睡眠障礙(包括入睡困難、易醒、多夢、夢中肢動及白天嗜睡)。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 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入院至出院6 個月ADL 評分比較(表1)
2.2 兩組患者入院至出院6 個月非運動癥狀發(fā)生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入院至出院6 個月非運動癥狀發(fā)生情況
3.1 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本研究中對照組僅在住院期間實施康復指導;觀察組首先制定詳細的康復技術指導計劃,由責任護士完成實施,即每日的早、中、晚各重復練習10 次,包括深呼吸、轉頸、下頜運動、聳肩、肩部伸展、軀干旋轉、腰部運動、腕部旋轉、對指運動、膝部運動、踝關節(jié)旋轉、屈髖運動、橋式運動、直腿抬高、足跟上提、腓腸肌牽拉、從椅子上起立、從床上起來和上床,涉及雙側則雙側均進行;患者出院后,責任護士通過電話隨訪或家庭訪視連續(xù)進行康復指導。結果顯示:出院6 個月ADL >60 分,占63%,41~60 分,占25%,<41 分,占12%;較入院時明顯提高,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3.2 降低非運動癥狀的發(fā)生 2012 年7 月起,對PD 患者實施疾病管理,疾病管理師制定PD 患者健康教育計劃,責任護士進行定期、連續(xù)(自入院至出院6 個月)、循環(huán)的健康教育,使得患者及其家屬掌握便秘、睡眠障礙、不寧腿綜合征、排尿障礙、焦慮抑郁等非運動癥狀的防治方法和技巧,識別并發(fā)癥的先兆,提高服藥的依從性,從而改善患者的非運動癥狀。通過對90 例PD 患者疾病管理干預前后非運動癥狀比較結果可見,疾病管理能有效改善PD 患者的非運動癥狀,延緩疾病進展,增加舒適感,促使患者的心理康復,改善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疾病管理是指針對疾病發(fā)展的各個階段采取不同措施,提供不同服務,也就是對疾病采取全程的管理。疾病管理更加關注健康狀況的持續(xù)性改善過程,可以預防疾病的惡化。通過對PD 患者實施慢病管理,能有效地改善患者運動和非運動癥狀,促進了自我管理,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減輕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1 孫莉,劉卓,黃曦妍,等.帕金森病輕度認知障礙的特點、相關因素及其對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0):2634-2639.
2 奚月芬,李健.3 種用藥方案治療帕金森病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2):102-104.
3 史玉泉,周孝達,呂傳真,等.實用神經(jīng)病學[M].3 版.上海:上??萍汲霭嫔?,2004:1032-1035.
4 王擁軍.神經(jīng)病學臨床評定量表[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25-26,44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