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昌
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商務管理學院
應急處置中決策者的啟發(fā)式偏差探析
秦軍昌
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商務管理學院
應急處置過程中需要決策者在復雜的決策情景中,以較短的時間進行信息判斷和方案選擇。已有研究表明,其決策質量和決策者的認知行為具有較強的相關性。本文在對應急決策特點總結后,按照行為決策理論分析了應急管理者常見的啟發(fā)式偏差成因,并提出了具體的改進建議。
應急處置; 行為決策; 啟發(fā)式
同一般決策過程,應急處置決策也包括,信息收集、目標制定、方案設計、情景判斷、方案評價和選擇等階段[1]。但因決策環(huán)境的不同,每一階段都具有不同與其他決策任務的特點,以下是具體分析:
在信息收集階段,現(xiàn)狀信息難以把握。規(guī)范的決策分析,首要是獲取決策者面臨的現(xiàn)狀信息,定位自己決策環(huán)境。但因應急處置屬于突發(fā)事件,是對現(xiàn)實運行的常態(tài)環(huán)境的打破,因此要在短時間獲取準確的災害現(xiàn)狀是困難的。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時候,有關人員傷亡信息統(tǒng)計的拖沓的滯后時間,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而對現(xiàn)狀信息的準確和及時客觀的把握是事關整個決策質量的首要因素。
目標制定過程的目標模糊性和動態(tài)快變性。應急處置中,決策過程是圍繞“最大程度的降低災害損失”目標開展的,缺乏明顯的量化的客觀指標,目標具有模糊性,比如個人和財產價值的比較,局部和全局利益的考量,近期和長期利益的權衡等。而且這些指標也是快速變化的。在福島核電站的核泄漏事件應對中,從組織敢死隊保護核設施到后來的移民與設施的廢棄,說明了決策目標的動態(tài)變化性。這使應急管理者經常處于“不知道自己將去哪里”的迷茫狀態(tài),降低了救災的效率。
人類歷史發(fā)生的災害,讓我們保留了大量針對特定環(huán)境,行之有效的應急預案,故應急管理人員若能準確的判斷應急環(huán)境特點,選擇最佳預案,就可大幅提高應急處置水平。但應急環(huán)境是一種無序的環(huán)境,無法和其他決策過程一樣,通過可靠的手段獲取準確信息??赡苊鎸Φ臓顟B(tài)、以及發(fā)生的概率,可能的后果等信息的取舍和判斷,給決策者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在壓力環(huán)境下,人的判斷能力卻會下降。所以,應急處置決策中狀態(tài)復雜,準確判斷困難。
方案的評價和選擇過程中,指標具有互斥性和信息不對稱特點。應急突發(fā)下,各類情況瞬息萬變,決策者需要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各類信息的可能是不存在的。且信息的變化,使得不對稱的程度也在提高高。同時,方案的選擇中,指標之間的沖突(比如穩(wěn)妥性和救災效率之間的矛盾),方案實施后,后果的不可逆等特點,給了決策者極大壓力。
綜上,應急處置中,決策過程呈現(xiàn)狀態(tài)高度不確定性,時間壓力大,決策后果不可逆等特點。
依據風險決策理論,決策可以分規(guī)范性決策和行為決策兩大類。前者是基于決策者完全理性人的假設展開的,在決策信息比較精確,決策環(huán)境和決策后果比較寬松的條件下,受過一定訓練的決策者的決策過程大致符合此類理論研究的成果;后者,作為對決策者具體決策過程的描述性研究,試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解釋現(xiàn)實人的決策與規(guī)范型決策的結果偏差原因,以提升人類的決策[2]。理論演繹和實證結果都顯示出,在受時間壓力和復雜情景下的決策,其經常采用啟發(fā)式的思維范式,作為決策活動的重要依據。啟發(fā)式具有決策效率高的特點,但其容易受人的認知心理因素的影響,會導致決策質量的下降。顯然應急處置中,決策者的啟發(fā)式會扮演重要角色,現(xiàn)對它的影響因素進行簡單分析。
2.1 框架效應的偏差??蚣苄傅氖牵嗤臎Q策信息內容,但因它們的呈現(xiàn)形式的不同,會導致決策者在風險態(tài)度和決策情緒上,產生風險偏好或者厭惡,正面或者負面情緒的相反結果。風險偏好和正面情緒,會導致決策者因疏忽風險的負面作用,過于樂觀的采用冒險型的行動方案;而風險厭惡和負面情緒,會過于重視風險的負面作用,加之悲觀的心態(tài)會致使采用非常保守的行動方案。顯然理性的分析,這兩種情況都不應該是決策者應選擇的行動方案。
2.2 錨定和調整的偏差。在應急處置中,信息的不完全性,決策時間的壓力,決策者無法也難以按照風險決策的步驟,獲得客觀的狀態(tài)發(fā)生的概率和后果等信息。決策者會根據以前的類似決策經驗,事前錨定一個對象,然后按照獲取的新信息,對此對象的初始水平進行正或負兩個方向的判斷和調整。判斷的準確性取決于錨定對象的初始水平和調整的方向及程度。在此過程中,決策者會因可得性和代表性啟發(fā)式思維方式,獲得錨定對象,而已有研究表明,這些思維方式本來就存在以有偏樣本估計總體的偏差。因此,錨定和調整也是形成應急決策偏差的重要因素。
2.3 事后聰明的偏差。金融風險領域的有關研究證明,既是具有多年決策經驗的專業(yè)人士,依然會產生事后聰明的偏差[3]。具有事后偏差的人,往往在事后忘記自己事前和別人一樣也存在判斷和選擇的困惑,會根據事后的結果回憶事前和自己有利的決策信息,以證實自己可能比別人做的好。顯然,在應急處置中,決策者可能因為此類決策偏差,不能夠吸取以前的決策教訓,會導致決策失敗現(xiàn)象的一再發(fā)生。
由上述分析可知,應急處置中決策者因其認知因素和決策情景的特殊性,會難以避免的產生負面的結果偏差。以下是避免這些偏差的建議。
首先,善于獲取不同渠道的信息和建議。按照框架效應,單一源頭的信息會導致對風險估計水平和決策情緒的有偏影響。所以,在應急處置中需要從不同利益主體,不同的角度獲取信息,這樣就可以降低框架效應產生的決策偏差。
其次,采用基于真實情景的仿真平臺,模擬決策過程。錨定對象的獲取和水平調整的方向和強度,是產生應急處置決策偏差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時代,決策者要充分利用仿真平臺,對自己通過錨定和調整形成的參數(shù),進行模擬運行,通過科學的手段盡可能獲取參數(shù)的恰當值。
最后,對歷史數(shù)據進行客觀記錄,加強對歷史應急事件的學習。事后聰明偏差的降低,需要決策者通過對比事前決策細節(jié)記錄和最終決策后果進行,因此要重視應急處置細節(jié)數(shù)據庫的建設。此外,只有客觀的學習歷史發(fā)生的應急處置的過程,才能夠改進決策者的決策水平。
總之,應急處置是對人類決策能力的重大考驗,需要從應急環(huán)境和腦決策科學兩個角度進行探析,以不斷提升人類抗災救災的自我保護能力。
[1]Simon French, John Maule, 著,李華旸,譯.決策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2
[2]Sternberg,R.J.著,楊炳鈞,譯.認知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6
[3]J. Neil Bearden, Ryan O. Murphy.Decision Biases in Revenue Management: Some Behavioral Evidence [J].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10: 625-63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13YJC6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