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念慧
死與生的沉重轉(zhuǎn)換
——解讀余華小說《活著》
◎彭念慧
《活著》講述了一個活著背后承載著如此沉重的人生苦難和彌漫著如此濃重死亡氣息的故事。本文擬從死與生轉(zhuǎn)換的角度來審視人的生命張力和命運溫情,解讀“活著”的意義和解構(gòu)文本中的死亡意象,分析小說中的命運溫情和作者悲憫人生的寫作態(tài)度及對中國農(nóng)民的生存觀照。
活著 生死轉(zhuǎn)換 解構(gòu)死亡 生命張力
《活著》描繪了人生最集中的死亡與苦難,在這里,死亡不再抽象,如此真實與接近,驅(qū)之不散的濃重死亡氣息讓讀者難以呼吸,難以想象,但福貴卻依然活著。
1.福貴的生死巧合
福貴年少時嗜賭成性,多年的浪蕩終于釀成惡果,他將所有的財產(chǎn)都輸給了龍二,一夜由地主變成了佃戶。然而在土地改革中,福貴分到了五畝地,而原先的龍二被槍斃了。福貴不由得感激那夜豪賭,感激龍二把自己的財產(chǎn)全部拿去,使自己成為佃農(nóng),命運似乎很公允,一下子就可以讓人釋懷,甚至對它感激涕零,福貴失手打破了天堂,卻在天堂的碎片里重拾自己人生的意義。
2.親人之死的荒誕
《活著》通過對極端死亡的藝術(shù)呈現(xiàn),七個親人的死亡顛覆了生活常理,使人產(chǎn)生一種荒誕之感。
因“我”而死:爹被“我”活活氣死,娘則死于因“我”敗家后的苦難生活。死于生孩子:有慶和鳳霞,有慶死于別人生孩子,抽血過多致死。鳳霞則死于生孩子過程中的大出血。死于苦難生活:家珍和苦根,家珍在疾病與精神的煎熬中離去了。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死于充滿饑餓與疾病的苦難生活。死于工傷的二喜,“沒了鳳霞,二喜是再也沒有回過魂來”,一塊水泥板奪去了二喜的生命。
這些個體的死亡,看似荒謬,實則令人窒息,死亡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心靈的震撼,體驗到一種真實,苦難重壓下的真實。
1.面對死亡,活著就是一種進攻。
《活著》鋪敘了諸多死亡與苦難,寄托了余華對中國千百年來農(nóng)民生存命運的關(guān)注與思考,福貴是中國無數(shù)受苦受難的農(nóng)民頑強生命力的集中體現(xiàn)。
畢達哥拉斯曾說:“生活就像一場體育競賽,有些人充當(dāng)角力士,還有些人成為調(diào)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卻是旁觀者?!庇嗳A以一種抽離的旁觀態(tài)度來敘述死亡,通過福貴的一生所溢出的昂揚樂觀的精神內(nèi)核,使生命在死亡的深淵中顯示了它的韌性。
2.生命的韌性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的韌性是什么,是中國人精神深處對生命豐源性的留戀與執(zhí)著。是人生的真諦所在即牛的精神,是福貴的樂天安命和他的老牛,是一種頑強的隱忍,是體悟慘痛后淚眼含笑的意蘊,是面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超脫與釋懷,是靈魂升華到平靜、自足的境界,滿懷對人類生活的感激與憐憫。
1.解構(gòu)苦難
正如海德格爾所說的對死亡的那種恐懼被一種超越的理性化的樂觀主義式的敘述姿態(tài)化解了,活著的終極意義即直面苦難和忍受苦難。在“拿命去換碗飯回來也都有人干”的年代里,金錢和饑餓不斷滋生人性惡,有慶抽血致死事件中,“奴性”使醫(yī)生忘記了自己的天職,成為草菅人命的劊子手。“用水煮鋼鐵”的時代,這種極端夸張的做法強化了時代的荒謬。“我知道黃昏將正在轉(zhuǎn)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jié)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tài),就像女人召喚著她的兒女們,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在生活著的土地上耕耘不息,生命的意義旨在活著,活著并不意味著卑微,也不意味著幸存,而是對生命的本身的敬畏之情。
2.以悲憫之心面對死亡
莫言在《捍衛(wèi)長篇小說的尊嚴(yán)》一文中談到:“小悲憫只同情好人,大悲憫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惡人?!倍嗳A也曾在《活著》的一篇序中說:“作家的使命不是發(fā)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yīng)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善與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盵1[《活著》最深沉的意義在于它不再從整體俯瞰人生,不再從人類乃至社會的立場上體驗生存,它把生存的真義化解在一個人的一生中,透過生活細(xì)節(jié)的點滴,直擊死亡與希望,向大地般堅實的靈魂在歷史的塵沙中佇立,遍及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每個人的靈魂。
時間創(chuàng)造了平靜和動蕩,創(chuàng)造了記憶和感受,創(chuàng)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還創(chuàng)造了生命和故事,在這里,時間隱藏了它的身份,掌握著每一個人的生命,我們無法觸摸它,也無法注視它,可是我們又時刻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生命往往是短暫而多舛的,只有活著本身才能更好地詮釋我們?yōu)楹味钪约盎钪囊饬x是什么。
注釋:①余華,《活著》中文版自序,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3頁。
[1]余華,《活著》,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版。
[2]陳思和、張新穎、王光東《余華:由“先鋒”寫作轉(zhuǎn)向民間之后》,文藝爭鳴,2000年1月。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xué)文華學(xué)院 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
(責(zé)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