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鴻鵠 徐 明
(江蘇師范大學)
該課題《大學生對中國電影大片的認知》,以本小組所在大學校區(qū)為主,開始一輪調(diào)查工作。并利用大學生業(yè)余時間組織學院學生聚集在一起觀看張藝謀的經(jīng)典電影《金陵十三釵》。通過觀看電影,讓一些看過的和沒看過電影的同學都能共同討論和欣賞電影。電影播映結(jié)束后,我們課題小組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和評析這部電影,大家一一作答,講出自己對這部電影的認識。一些同學結(jié)合張藝謀的往年作品一起進行分析和探討。更多的學生認為張藝謀的電影在中國電影大片中更具有代表性,并且他們對待票房收益較高的電影和場面宏偉制作耗資最大最精良的電影作品十分青睞?,F(xiàn)在我們共同討論出這部電影中具有代表性和同學們一致認為并討論出很好的結(jié)果的文化論點,并作出一定的認識和分析,結(jié)合同學們的思想和賞析,總結(jié)出大學生對張藝謀電影大片《金陵十三釵》的認識。
2011年12月15日,張藝謀的新作花費6億人民幣打造的中國有史以來最貴的大片 《金陵十三釵》在國內(nèi)上映,贏得了電影票房冠軍,是那一年名副其實獲得美譽的中國大片??v觀張藝謀以前的幾部電影,不難發(fā)現(xiàn)是一如既往的文學改編,可見享譽世界的大導演是個不會講故事的人。如之前經(jīng)典的《紅高粱》,改編自中國唯一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的小說。在討論中,很多同學指出張藝謀雖然不會講故事,但是個會挑劇本的導演,并用自身的最高水平將作品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張藝謀保持著對文學的堅持追求,通過感悟中國的當代文學而開辟了自己獨有的藝術(shù)道路,走改編之路將小說轉(zhuǎn)化為電影影像是其貫徹的電影策略。中國能夠產(chǎn)出大量的好電影,離不開作家們的好小說,可以說改編為電影提供了再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這些小說,中國電影的大部分作品可以說原創(chuàng)性還是不夠的,應該借鑒文學作品及各位大家文豪的想法,可以不用像張藝謀一樣完全照搬改編,融入適當?shù)奈膶W元素還是有必要的。
回顧電影《金陵十三釵》,其中對原著小說最大的突破就是將神父英格曼和約翰合二為一,由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約翰·米勒,本來是為英格曼神父下葬的入殮師約翰,開始是為了賺錢討口飯吃,隨著劇情發(fā)展,他的思想也隨之改變??梢哉f改變他性格和信仰的只是在其看到一個女孩因為反抗而墜樓的場景,他便由被動變?yōu)橹鲃?。這種處理方式很多人認為生硬且不符合邏輯。但筆者認為這是編劇們對人性另一次合理的塑造。讓約翰這個形象切入到“救贖”的主題,并且按照好萊塢的模式打造了一個“平民英雄”,反倒比小說里的神父更顯親切自然。
電影原著小說作者嚴歌苓是美籍華人,所以她在小說里并沒有正面描寫抗日軍人的英勇善戰(zhàn)和犧牲精神,這恰恰給張藝謀足夠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不難發(fā)現(xiàn),改編后的劇情,對軍人的英勇奮戰(zhàn)和愛國主義給予了巨大的場面描述。他用全篇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展現(xiàn)緊張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形式涉及各種戰(zhàn)斗模式,為觀眾呈現(xiàn)了前所未見、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帶領觀眾回顧那時的艱辛與辛酸。
而且電影改編中,男女主人公以及兩位女主人公為代表的群體之間的矛盾沖突越來越明顯,從明顯的沖突變得越來越鈍化,這種起起伏伏的表現(xiàn),給觀眾的審美帶來一大突破。很多人認為劇情俗套,一般都是開始很糾結(jié)很厭惡,最后因為某種事情而變得統(tǒng)一和諧。其實相比較中國電影劇情的總體發(fā)展來看,張藝謀的改編和時間上的沖突也是合情合理的。因為電影并不是完美的,拖拉現(xiàn)象肯定也不可避免,但是故事依舊按照主題時間軸發(fā)展,也讓觀眾更容易接受劇情。
影片改編到最后,劇情開始加長,聚焦于歌姬們決定替學生們“赴死”并最終形成的種種細節(jié),將原作中的短短20分鐘情節(jié)擴展到一夜,可見張藝謀對人物性格和內(nèi)心的分析很是具體。這一夜的種種情感元素發(fā)揮到極致,用極其催淚的橋段將影片推向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高潮。當然,沒有很完美的大片。在討論和賞析影片時,很多同學中認為影片的某些劇情相對來說還是顯得有點拖沓和無用。比如約翰與玉墨的對話冗長,那場激情戲顯得不必要。但是不得不說張藝謀對小說進行了出色的改編,凸顯了救人偉大的主題,故事講得真實動人,同學們認為這就足夠了。
電影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些史學家認為電影脫胎于文學。毋庸置疑,文學作品為電影提供了豐富的故事素材,也影響開拓了多樣化的敘事方式,張藝謀無數(shù)優(yōu)秀銀幕經(jīng)典均來自文學改編。成功的文學改編不僅能提升原著的影響力,還使得一批優(yōu)秀作家走向影像化寫作。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同樣取材于嚴歌苓的同名小說,作為優(yōu)秀的改編作品,其改變策略值得研究。
在文學領域里女性主義是女性文學批評研究的重點,如今女性意識達到了社會研究所構(gòu)建的主流,然而過去很少有人從女性角度關(guān)注電影的文化內(nèi)涵。相反,張藝謀的經(jīng)典作品中,大多以女性視角出發(fā),構(gòu)造新時代女性角色。比如《我的父親母親》中堅持獨立戀愛的母親,《秋菊打官司》中為正義奮不顧身的秋菊,《山楂樹之戀》中打破常規(guī)堅持走內(nèi)心的靜秋等等。故事中的女性多數(shù)生活在封建和改革初期的社會,多多少少因為政策的顧忌,生活上舉步維艱,但是最后他們還是選擇做自己,在影片中凸顯獨立自主的堅強女性特點?;仡檹埶囍\的女性題材電影,大多數(shù)是為一個女性量身打造,大多數(shù)在訴說一個女性的特點,然而獲得成功的《金陵十三釵》中卻不止一個女性,看片名就不難知道是十三個女性的故事,雖然有為一個性格鮮明的玉墨著重描述,但是其他的女性角色描寫也很下工夫,她們代表那個戰(zhàn)爭年代的霸王花,為正義奮斗,為祖國獻身。這也是女性救國的一個表現(xiàn)。
在這次觀影活動中,女同學占大多數(shù),因此很多女同學對待這一論點的認識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仔細回顧這部電影。《金陵十三釵》是2011年張藝謀導演的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故事背景的戰(zhàn)爭史詩電影,影片以一群在戰(zhàn)爭中處于絕對弱勢的女性為主體來表現(xiàn)災難中人性的閃光點。同學們認為從電影的開篇,到情節(jié)的推進,再到結(jié)尾的沖擊,無不涉及表示眾多的女性形象,通過對電影女性的塑造,展現(xiàn)在國難當頭,戰(zhàn)爭中閃爍光芒的女性形象?;仡欕娪皟?nèi)容,以書娟為首的三個掉隊女學生,由于藏匿地點被日軍發(fā)現(xiàn),名為小珍的女孩不幸被日軍槍殺。女生們?yōu)榱怂廊サ男≌鋫目奁瑥碾娪爸薪杓s翰之口所說出的“I know it is hard,all of you have seen enough tragedy for lifetime today”可以看出,受這樣打擊和委屈的人是很多的。在他們逃難躲藏在教堂里時,門外帶著琵琶、拖著箱子的風塵女子們登場。迫切地敲門聲,濃妝艷抹的臉龐,她們就在門外急切地登場,說著流利的南京話。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女學生接二連三地遭遇不幸,學生開始處于危難時刻。這時候以玉墨為代表的歌姬形象開始了整體形象的轉(zhuǎn)變,就如同之前約翰的轉(zhuǎn)變一樣。她們從無所事事地躲藏到最后挺身而出,劇情的轉(zhuǎn)變和人物性格的轉(zhuǎn)變帶來了很大沖擊。其中兩種對立女性的形象開始形成,女學生的一腔愛國熱血和風塵女子的放蕩不知形成鮮明對比,她們之間的矛盾也在逐漸分明。
隨著劇情發(fā)展,電影中女性矛盾的減少也開始展露。女學生們一開始覺得歌姬們骯臟不堪,沒有道德可言,可以說是打從心底看不起她們,排斥她們。當她們手持煙斗、衣衫不整、浪蕩不知地走出地窖,并且說自己是老師時,女學生們便毫不猶豫地說“不要臉”。純潔和浪蕩的對立,是二者的矛盾沖突之一。
故事繼續(xù)發(fā)展,幸存的李教官將一位受重傷的小戰(zhàn)士浦生送到教堂地窖時,歌姬們冷嘲熱諷,嫌棄的表情出現(xiàn)在她們的臉上,從這些細節(jié)可以窺視到浮華表面后風塵女子身上的劣性。玉墨最后追上去解釋,這是給觀者的一個安慰,同時也為她們最后慷慨就義做了鋪墊。
在教堂里,女學生和歌姬們的格格不入點燃了新的矛盾點。女學生們嫌棄歌姬們,連廁所都不能共用,最后導致矛盾的激化,對立的兩方發(fā)生爭吵。但在日軍到來時,玉墨堅持讓女學生們躲到地窖。但因已暴露在日本人面前,女學生們在選擇藏身之處時,放棄了地窖,引走了日軍,這一舉動救了地窖中的所有人。聽到女學生們的凄厲慘叫,躲在地窖里的她們內(nèi)心忐忑不安。在看到死去的兩名女學生時,她們于心不忍,向女學生道歉和表示感謝。從這一場景,我們可以看到二者的矛盾慢慢鈍化,在面對日軍時,她們是站在同一站線的。
掩埋戰(zhàn)士浦生的尸體時,女學生說“其實,這些釣魚巷的,心也不壞”。這正是兩個對立形象的關(guān)系柔和化的象征。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是以玉墨和書娟為首,玉墨經(jīng)歷坎坷,她也曾是教會的學生,學習了六年的英語,13歲那年被繼父強奸后淪落風塵世界。她的悲慘經(jīng)歷也是展現(xiàn)她女性形象悲劇的一面。
電影的最后一幕,書娟再次從五彩斑斕的教堂窗戶看到窗外十幾個風塵女子身穿五顏六色的鮮艷旗袍,風姿綽約地從遠處緩緩走近,她們的樣子逐漸鮮明,身后若隱若現(xiàn)的光影烘托了她們的光芒四射。她們的美是無與倫比的,是絕代芳華的。同樣,當她們摔碎鏡子的時候,她們是英雄,她們是視死如歸的,仿佛只是去赴一場盛宴。鏡子摔碎的場景被放慢,慢到可以看清楚每一個碎片紛飛的樣子,這和她們一樣美,一樣光鮮亮麗。
電影屬于虛構(gòu)類藝術(shù),造型和服裝的演繹給觀眾帶來視覺體驗。大家看電影時首先注意的是服裝的色彩,然后是服裝的結(jié)構(gòu)。電影藝術(shù)中的服飾色彩與日常服飾色彩不同,一般是通過美學所追求的意境角度來塑造服飾色彩元素。色彩在服裝中有著第一視覺之說,起著先聲奪人的作用,服飾色彩是電影畫面色彩的重要組成部分,服飾色彩對影片劇情風格、攝影影調(diào)、人物關(guān)系塑造起著重要作用。在電影發(fā)展歷史中,許多經(jīng)典、唯美、詩意風格的影片受到觀眾的喜愛,這些影片的意境主要表現(xiàn)為人物與環(huán)境的交融,外部景觀與人物角色互相滲透延伸。而服飾色彩在相互融合轉(zhuǎn)化、吸引觀眾的視覺方面,拓展了電影畫面的美學時空,美化了人物造型,與場景共同升華出美妙的視覺境界。
大家通過討論認識到在許多歷史題材影片中,當色彩通過文化傳承而形成某種觀念時,便是色彩的象征意義。不同國家、地區(qū)因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習俗的不同,其對色彩的象征意義具有多樣性,服裝色彩成為表現(xiàn)人物身份特點的象征性標志。電影中人物角色多,設計師根據(jù)角色要求和劇情來設計服裝,在服裝款式色彩的選擇運用上會突出主要角色的重要地位和心理狀態(tài)。張藝謀電影《金陵十三釵》中,以玉墨為首的風塵女子們可以說是影片中服飾上最有亮點的代表,嬌艷美麗、花色簇群的旗袍穿在她們婀娜多姿的身上,伴隨著纖細腰肢的扭動,這從造型上就展示出她們十指不沾陽春水、無所事事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物性格。跟她們形成對比的女學生形象就相對來說更樸素,統(tǒng)一簡單的灰色棉襖再配上單純的眼神,無不和風塵女子形成強烈的對比,也展示出她們純潔的心。從服飾上的差別也突出了人物之間的強烈矛盾沖突。
美國著名電影服裝設計師迪斯海德八次獲得奧斯卡服裝設計獎,他說:“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穿服裝主要是為了體面和保暖等因素,在電影中,服裝的作用是讓銀幕里的女演員給人以劇中人的印象?!币簿褪菍⒀輪T形象塑造成角色形象,獲得觀眾的認可。相比較而言,張藝謀《金陵十三釵》中眾多女性形象的服裝安排都是精心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劇中人物的主要性格,玉墨等人的婀娜和書娟等人的純潔,強烈的對比也為劇情發(fā)展起到了一定鋪墊作用。
換種思路來說,電影服裝的設計與日常服裝設計的確別還在于其綜合性,設計師對服裝面料、道具、燈光、化妝等方面要有所了解。面料的質(zhì)感、光澤及色彩、花紋非常重要。在影片中有不少對風塵女子的服裝和女學生們的服裝進行特寫的鏡頭,可以發(fā)現(xiàn),玉墨等風塵女子的著裝比較細致和高端,旗袍大多是真絲面料,剪裁高級得當,突出女性的曲線美,所以在特寫腰部扭動走來的鏡頭時,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些身材極好的女子,也側(cè)面展露了她們的職業(yè)內(nèi)容。然而形成對比的女學生們的服裝,雖然說不上特別粗糙,但就是很普通的棉麻衣服。跟風塵女子們的精致比起來還是很普通樸素些,這就更加突顯了她們的矛盾。
服飾的色彩對比和質(zhì)地對比展示給我們的是不一樣的電影意境。意境作為我國傳統(tǒng)美學的重要內(nèi)容,是東方藝術(shù)核心范疇之一,是藝術(shù)實踐中主觀情感(思想、感情)和客觀情境(生活、景物)之間融合滲透的產(chǎn)物。電影銀幕影像及意境的營造,是電影藝術(shù)家通過對畫面造型、文學語言、色彩、聲音等進行藝術(shù)的、有機的配置,充分運用色彩的聯(lián)想功能達到的。
通過大家的共同討論和認識,這部電影的一些精華元素需要我們繼續(xù)探討。影片以一群在戰(zhàn)爭中處于弱勢的女性為主體來表現(xiàn)災難中人性的閃光點。影片中,通過女學生和妓女這兩個角度來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從她們的對立到漸漸交融甚至是最后的相互扶持,在這個戰(zhàn)爭歷史背景下發(fā)生在她們之間的故事,使得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加閃光。在特定的戰(zhàn)爭背景下,她們的故事被放大被美化,這些閃爍著光芒的女子們在張藝謀的導演下有著各自的閃光點,以自己的方式做著對的事,雖然風塵女子們沒有逃避,但她們也曾經(jīng)卑微地存在過。這也是戰(zhàn)爭中最美麗的一面,也是存在于我們腦海中最深刻的畫面。
[1]周勝南.近期中國電影文化解讀[J].電影文學,2014(3):495-5692.
[2]鄧伍英.從女性主義視角談電影元素[J].電影文學,2013(24).
[3]徐迅,朱寒宇.論電影的服飾色彩與唯美意境[J].當代電影,2014(1):1002-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