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quán)正民
一
小時候聽老輩人講堯頭,仿佛一個神奇的夢。
堯頭人多,街道繁華,出產(chǎn)陶瓷,熱鬧得不行。尤其是逢集廟會,一街兩行擺開,人擠得實咯扎扎,兀日山呼,沒遠沒近的人都來了。
隨著我慢慢長大懂事,堯頭來來回回也去得多了,逐漸知道了堯頭就是個陶瓷的世界。不要說街上賣的、家家戶戶用的是陶瓷,隨便哪里都是陶瓷,路上鋪的,崖底扔的,窯頂蓋的,連墻也是陶瓷籠壘的。
堯頭留給我記憶最深的是這首民謠:“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滴一點,快到堯頭買大碗,買來大碗盛米飯?!边@首民謠第一句是說今年秋糧能否豐收,先看今夏的雨水多少(此曰為雨汛頭);第二句是說五月二十六但凡下雨,就預示著今夏雨多秋收有望,快到堯頭把大老碗買回來;第三句是說冬天端著老碗吃著米飯那才叫滋潤。還有一句俗語叫“端著老碗說放心”,這句俗語在當?shù)靥貏e流行,引用它說事論理簡潔明快。這個老碗就是堯頭出產(chǎn)的大碗,口徑盈尺,上面寫一個藍色的“?!弊?,在行草的基礎(chǔ)上,又生出了許多變化,飛揚灑脫,意味深長,深受民眾喜歡。這種碗還被叫做“放心碗”,意即用它吃飯的人一定是身強力壯(乏人連碗都端不起),能吃能干令人放心的人。鄉(xiāng)下人還愛說這樣一句話:“當家人打(碎)了甕,片片都中用:甕片子蓋墻頭,甕底子能喂豬(做豬食槽用)”,生活和哲理、無奈的牢騷和無用的辯解都能拿瓷器形象地比喻。
近幾年回鄉(xiāng),不斷地聽鄉(xiāng)親們議論:“你bao(不要)看兀個爛堯頭,現(xiàn)在還出名了,報紙電視經(jīng)常報道,好多人小車開著專門跑來看哩。你說兀個黑瓷罐罐有啥哩?專家說文化還深的哩,黑就是一種美?!?/p>
這些話啟發(fā)了我對堯頭和堯頭陶瓷的認識與思考。
二
堯頭地處渭北澄城縣西洛河東岸,是過往蒲城、白水的水陸碼頭,可謂交通要道。因得洛河水流的潤澤,所以古稱長潤鎮(zhèn)。
堯頭地區(qū)溝壑縱橫,山峁林立,猛一看煞是一片窮山惡水。傳說堯頭有九十九個半疙瘩,另外半個座落在了蒲城的玉山上,如果都座落在堯頭,那就要出皇上。其實,在堯頭的地下,儲藏著豐富的煤炭、陶土、礬土、硫磺等礦產(chǎn),是堯頭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物,是堯頭人的資本和驕傲。正是上蒼賜予的這一方山水和寶藏,養(yǎng)育了世世代代的堯頭人。
早年堯頭的產(chǎn)業(yè)以陶瓷出名,煤炭、硫磺、礬土是相關(guān)產(chǎn)業(yè)。據(jù)出土的陶瓷殘片和有關(guān)文字記載,早在漢代堯頭就有制陶生產(chǎn),迄至唐宋逐漸興旺,到明清達到鼎盛,民國以后才漸趨衰落。
堯頭的陶瓷和礦業(yè)開采,吸引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前來謀生淘金。有經(jīng)商販賣的,有逃荒避難的,有投師學藝的,有行醫(yī)卜筮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無論什么人來到堯頭都能落腳生根,無論什么人來到堯頭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舞臺。
據(jù)堯頭李氏家廟族譜記載,堯頭李姓的遠祖是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洞拖家?guī)Э谶w徙而來,經(jīng)過多年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奮斗,憑借出色的陶瓷手藝,終于在堯頭奠定了一份基業(yè)。
堯頭居民以李、白、周等大姓及幾十個小姓組成,分散居住在附近的十幾個山峁和溝岔、溝坡、溝窩里,他們依山借勢,箍窯蓋房,形成了一個方圓十幾里的大村落,鼎盛時期人口逾萬。
堯頭人口的駁雜和眾多,也可以從現(xiàn)有的村落遺址和地名看出一斑:白家城、宋家城、宋家道、古家城、杜家灣、周家溝、周家洞、趙家咀、劉家砭、陳家疙瘩、毛家疙瘩、田家疙瘩、魏家疙瘩等等,這些被時間的風雨物化的記憶,不斷向人們訴說著往日的繁華。假若在全國舉行古村鎮(zhèn)姓氏評比排名的話,我想堯頭肯定會上榜的。堯頭有個西坡村,并不算大,其居民源流卻有九省十三縣之多。
人口成分的復雜和眾多,催生了堯頭帶有江湖氣息的碼頭文化。這種具有幫會抱團、封閉排他的文化意識,賦予了堯頭人團結(jié)反抗不懼強權(quán)的斗爭精神。碼頭地界的開放流動、吐納包容地特點,又使得堯頭人具有積極汲取外來文化與時俱進的觀念。所以堯頭人代代不乏仗義執(zhí)言打抱不平的俠義之士,也從來不缺少潛心陶藝銳意創(chuàng)新的能工巧匠,也不斷涌現(xiàn)攜陶瓷、煤炭闖天下發(fā)家致富造福鄉(xiāng)梓的成功商人。
民國以后堯頭地區(qū)的煤炭生產(chǎn)不斷擴大,及至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逐漸進入了鼎盛時期,火力發(fā)電、水泥生產(chǎn)、鐵路運輸?shù)刃屡d工業(yè)這一時期也得到長足發(fā)展。陶瓷生產(chǎn)雖然衰落了,但堯頭依然是澄城的工商業(yè)重鎮(zhèn)。特別是1970年澄合礦務(wù)局入駐后,一下揭開了堯頭煤炭開采的巨幕。澄合礦務(wù)局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煤炭生產(chǎn)技術(shù),也帶來了全國各個省份的建設(shè)人才,這一次無疑對堯頭和澄城的文化建設(shè)和觀念意識是一次強烈的沖擊。堯頭人得風氣之先,得信息之先,得人才之先,最早與先進的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技術(shù)接軌。如果按照先進生產(chǎn)力代表先進文化的理論,堯頭地區(qū)無疑是先進文化的代表者之一。
三
過去有陶瓷作坊的人家,一年四季除過幾天收麥種麥忙季外,其他時間都埋頭在窯場干活。陶瓷生產(chǎn)幾十道工序,沒有輕松的活。一窯一窯堆積如山的瓷器,都是陶瓷藝人一件一件做出的。堯頭村山多溝多地少,窯場掙了錢,才到外村去買地,因此堯頭的耕地離村子都很遠。堯頭人種地有時要跑十多里溝坡路,其辛苦也不比窯場差多少。所以周圍的人都慨嘆堯頭人苦,溝間地苦重,既想和堯頭人結(jié)親,又怕委屈了女子。
開煤礦、開磺礦是風險最大的事情,過去人形容下井的是“埋了沒死的人”,只有在日子過得“沒奈活,脫了褲子下炭科”。但是堯頭人沒有畏懼,從不埋怨,依然是祖祖輩輩前赴后繼地開礦挖煤。不知有多少人把汗水和生命永遠埋葬在了深深的井底,但追求成功奮斗不息的精神從沒有磨滅。
對于這些吃苦耐勞玩命拼搏的一代代堯頭人,我從內(nèi)心敬佩他們的勤勞和勇敢。對于堯頭的一些傳說,我尤其充滿好奇。有這樣幾則小故事,從另一個側(cè)面展示了堯頭人的精神現(xiàn)象。
有一年的三月二十八古會時,有一富戶人家雇了幾十人椽邦埝(這是流行于澄城一代的一種整地辦法,是在土地的周邊圍起較高的埝畔,防止水土流失,與古代的版筑打墻技術(shù)相似),十來畝地的埝畔,從頭邦到尾幾十丈遠,一簇新上千條松木椽,不換椽也不取椽,四鄉(xiāng)八里上會的人看后無不驚嘆。
還有一個“曬銀子”的故事。據(jù)說一富戶人家在夏天用推推車把家中的銀子錁一車一車推出來倒在場院,眾人問這是干啥呢?主人回答:“銀子發(fā)霉了,推出來曬一曬?!边@個故事,即就是放在今天依然“時尚”得很。
民國年間,西坡村一位叫九娃的農(nóng)民,用兩塊銀元買彩票中了3000塊銀元,一下遠近聞名,全縣搖了鈴。誰也沒想到九娃把中獎的錢又拿出來給西坡村缺少耕牛的人買了16頭牛,分給大家種地,另外還拿出許多捐贈學校、醫(yī)院,一時傳為佳話。
這些故事如果用傳統(tǒng)的小農(nóng)意識評判,無疑是“燒包”;但假如換個觀照體系,我以為這就是現(xiàn)代商業(yè)競爭中的形象廣告宣傳,是實力的展示。
從陶瓷窯場富起來的堯頭人,需要開發(fā)他們的市場,拓展他們的商業(yè)領(lǐng)域。這樣的需求催生了堯頭街上的繁華,酒館、醫(yī)院、藥店、旅店、郵局、錢莊、山貨店、各種小吃攤,日常生活需要的應有盡有。
漫步在堯頭的村落間,聽人指點著往昔的繁華與熱鬧,遙想著那些先輩們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的精神風貌,我的腦海不時涌現(xiàn)出驚奇和贊嘆。
四
廟宇是舊時候中國鄉(xiāng)村最普遍的景觀,是地方世俗文化的繁榮寫照。堯頭廟宇過去也相當之多,據(jù)說有六七十座:東岳廟、西岳廟、堯神廟、華佗廟、關(guān)帝廟、瘟神廟、娘娘廟等等。在可見的資料記載中,這些廟宇大都雄偉氣派冠絕一時,充分顯示了堯頭富甲一方的經(jīng)濟實力。在眾多的廟宇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堯神廟和東岳廟。
堯神廟也稱三圣廟,建在堯頭街西頭的高坡上,俯瞰著整個陶瓷窯場作坊。堯神廟供奉的是中華文明的始祖堯、舜、禹和女媧娘娘以及四岳、后稷、羲和、皋陶、祝融、昆吾等神明。堯神廟的神像依據(jù)“堯眉八彩”“舜目重華”“禹身丈三”等傳說繪畫,其余大臣也是個個身材奇特、長相高古、非同凡人。
為什么要供奉這么多的神呢?因為挖沙、取石、開礦要在山上動工,屬四岳神主管;稼穡、樹藝屬后稷主管;推演歷法、算法、天文、天象要拜羲和;“昆吾作陶”“陶鑄于昆吾”,可見昆吾為制陶、冶煉、鑄造之祖;要讓窯火、爐火、灶火旺盛不息,就得火神祝融庇護;要維護社會的公平、秩序、正義,就要祭拜主管刑律的大理之祖皋陶。
堯神廟的建筑如何壯觀,已無法一一述說,僅可以從流傳的歌謠中想象一二:一對石臥牛守在廟前,一對鐵仙鶴前忽后閃,一對生鐵馬四蹄飽滿,一對鐵獅子威風八面,一對鐵旗桿五丈二三……
東岳廟座落在村東的高崗上,坐北朝南,分別供奉東岳大帝武成王黃飛虎和文昌大帝、城隍爺。東岳廟的大殿和兩座對臺大戲樓相距百米,中間凌空架一座吊橋,往來相通,頗為奇特。
每年三月二十八是東岳廟會,廟會的最大看點就是跑神馬。各村各社各家各戶把最彪悍的馬匹挑選出,由自家的年輕后生騎到大會上,先來一番展示,引得四里八鄉(xiāng)的羨艷。跑神馬比賽是把百十匹駿馬放在一起繞著廟會奔跑,大約300米周長的一個大圈子,周圍站滿了吆喝、鼓勁、鞭打的游人,直要跑過三、四圈才能拉開距離。這個場面的驚險刺激使得觀眾心旌動搖情緒激昂呼聲雷動,其壯觀非親歷無法體會。這無疑是草原游牧民族賽馬大會的遺風,是雄健勇敢的精神宣泄,是借廟會敬神娛神之際的一場狂歡盛宴。
廟宇和廟會既是一個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象征,又從中折射當?shù)氐奈幕滋N和文明程度,堯神廟文化的深厚和東岳廟會賽馬風格的強健,是堯頭世俗文化的寫照。
五
堯頭陶瓷是北方民窯瓷器的典型,它的產(chǎn)品充滿了生活氣息。在所有產(chǎn)品中,尤其以黑白兩色最多,最具有審美價值。
白瓷系列以“?!弊掷贤霝榇?,它的厚重、碩大、粗糲以及整體上的笨拙感,特別容易使人產(chǎn)生悠久的歷史感慨。
黑瓷系列也同樣具有這種笨拙特點,所有器皿的名字都叫得古拙,如:甕、缸、海子、沆、酒墩子、油串子等,其造型無不體現(xiàn)厚重、碩大、粗礪的特點。
堯頭瓷器的這種厚重,猛一看缺乏美感,沒有詩人筆下的“薄如紙、潤如玉、明如鏡、色如磬”那些特點。記得小時候,我對家里的盆盆罐罐打碎了很不以為然,認為它們笨重咯手,沒有搪瓷盆用著洋火又輕便結(jié)實。我爺多次訓斥我,現(xiàn)在的人知道個啥?你看這黑?這是幾千年傳下來的黑,它黑得耐看,好看,黑明放光的。
堯頭瓷器的黑色是一黑到底,莊重素雅,是純正的黑,沒有任何艷麗,也沒有絲毫媚俗。它沒有官哥汝定鈞的高貴,沒有景德鎮(zhèn)的明媚鮮艷,只有一種北方鄉(xiāng)下人性情中的質(zhì)樸厚重。這種對黑色的特別愛好,使人聯(lián)想到兩千多年前的秦人,聯(lián)想到那個鐵血肅殺的秦王朝,聯(lián)想到那個時代的審美趣味。秦人水德,審美崇尚黑白兩色,尚黑好白是他們的風尚,黑色是他們的正統(tǒng)顏色。和其他色彩相比,黑色是最凝重的顏色。這種崇尚一直是社會底層普通民眾的最愛。不信你看,鄉(xiāng)下農(nóng)人黑襖、黑褲、黑鞋,腳蹬白布襪子,腰纏白腰帶,這一身打扮統(tǒng)領(lǐng)了幾千年;和那些大紅大紫、花花綠綠的張狂一時相比,黑白兩色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這種黑色給人一種沉穩(wěn)和堅定,一種自信和蔑視,一種冷峻和威嚴。
堯頭陶瓷造型的古拙、紋飾的簡練、器型的厚重不僅證明它具有仰韶文化的原始風格,具有悠久的傳承,而且具有鮮明的陜西老秦人的文化傳承。厚重無疑是秉承自古代文明的質(zhì)樸,無疑是對囂薄浮華的抵制,無疑是對傳統(tǒng)信念的堅守。
堯頭陶瓷的獨特風格是世世代代堯頭工匠的心血和智慧,是堯頭文化源遠流長的體現(xiàn),也是堯頭人、澄城人、陜西人精神性格長期積淀的結(jié)晶。
六
尚黑好白、厚重質(zhì)樸這種審美取向,至今還依然主導著鄉(xiāng)下人的愛好意識。鄉(xiāng)下人習慣用“黑瓷”形容小娃、小伙子、甚或姑娘長得健壯結(jié)實,有時還連著使用“黑瓷黑瓷”表達極度贊美。即就是誰家娶一個長得黑一點的媳婦,只要身體結(jié)實健康,也從不會有人嫌棄“黑丑黑丑”,都羨慕人家黑得瓷實能干。
黑白分明,眼里揉不得沙子,同樣是鄉(xiāng)下人的性格特點。白是純潔的象征,對于白色的要求就更純粹,白要清清白白,白要“白清水亮”,白要“白里透紅”,要白得健康白得陽光白得氣派。
這種瓷實、清白、敦厚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就積淀成堯頭人澄城人的性格特征,做事得得當當,沒有虛言,一諾千金,我就是我,不逢迎巴結(jié),不趨炎附勢,不以恥為榮。即就是窮,也是人窮志不窮,寧折不彎,所謂生、冷、掙、倔、直的陜西“冷娃”就是這樣。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人,脾氣天生帶有一種“掙氣”,鄉(xiāng)下叫“掙岸子”,碰倒南墻連土擔,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腦袋掉了碗大個疤。
清初順治年間,堯頭白家城人白意中了進士。這個白意似乎天生有一種堯頭的“瓷氣”精神,官也做得清正,案也斷得明白,就是“直得把活做下咧!”他的官也做到了“三起三落”,而每一次的落難下獄,都是和皇上過不去。第一次是得罪多爾袞被貶。第二次是直接和順治叫板被下獄,康熙赦了他罪,但改不了他的“硬脖子”脾氣,他依然犯言直諫。第三次又被康熙流放寧古塔,自己和夫人死在了流放的路上,兩個兒子死在了寧古塔的伐木場里。這可以說是堯頭人的典型代表,直、硬、認死理、掙岸子一個。
民國初年澄城出了個“掙岸子”“冷娃”,叫耿直,天不怕地不怕。據(jù)說在一次戰(zhàn)斗中腿部中彈,血流不止,對頭(敵方)在城樓上高呼“叫一聲爺,放下武器,留你一條腿?!惫⒅彪S手一槍打去,罵道:“你娃叫我一聲爺,另一條腿掂去,饒孫子不死!”一呼一罵之間,可見血性。
當代澄城人中還有一個典型代表叫王超北,是共產(chǎn)黨的諜報英雄,因為不肯趨炎附勢巴結(jié)逢迎康生之流,在“文革”中被迫害得九死一生,仍然不輸一字。他在被流放中吟詩明志:“虎口余生敢交鋒,天留鐵漢斗康生。流放南山不覺老,引頸北望迎春風?!边@種視死如歸的豪邁沒有堯頭陶瓷那種厚重的基因,誰能喊出?
七
在二十世紀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堯頭陶瓷衰落了,它的厚重質(zhì)樸敵不過輕巧新奇,它的黑色沉靜敵不過艷麗浮華,它的土里土氣敵不過流行囂薄。
有人把這種衰敗落后歸結(jié)為人的因素,認為堯頭人澄城人的性格都“zhi”,我多次思考這個“zhi”的準確意義。就“zhi”這個音征之漢字字典,它可以有執(zhí)、直、質(zhì)、稚、摯、滯多種解釋。執(zhí)是執(zhí)著、持之以恒、一以貫之,無疑是可貴的;直是缺心眼,不會權(quán)變,不會見機行事,不會偷奸取巧,只會堅持原則,按規(guī)矩行事,這何嘗不是忠貞之士的標準?質(zhì)是質(zhì)樸,稚是稚子情懷赤子之心,這是大境界大智慧者所能有的;摯是真摯,最純潔的友誼就是真摯,這種真摯于患難中才能顯現(xiàn);而滯無非是看一看慢慢再做決定,求穩(wěn)求全。思來想去,我還是以為“zhi”沒有什么大錯,凡冠之以“zhi”的人,都是有情有義堅貞不屈之人。
由堯頭陶瓷的衰落,我想到秦腔,想到孔子,想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他們似乎都有相同的命運,似乎在應對突如其來的外來文化沖擊時都一時陷入迷茫。但是,秦腔真能從陜西人的生活中消失嗎?孔子和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真能被湮沒嗎?我相信,堯頭陶瓷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是來源于這個民族的精神深處的,它具有久遠的生命力。
現(xiàn)在的堯頭窯雖然已成為一派荒煙衰草遮蔽的廢墟遺址,但廢墟何嘗不是一種文化?保護廢墟何嘗不是保存一種文明?廢墟的價值在于它是一種不可復制的文化,在于它記憶了太多的歷史的真實。據(jù)說當代旅游業(yè)的觸角已伸向了堯頭,有關(guān)方面正在開發(fā)和恢復,期待著堯頭陶瓷重新被世人認識并且重放光彩的一天到來。
責任編輯:馬小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