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宇
日前,主導頂層設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簡稱深改組)召開了第四次會議,通過了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再上高層臺面,迅速成為一個大熱門話題,引發(fā)了強烈反響。
反響強烈的其中一點是,雖然媒體融合早已為高層所重視,并在多位中央領導的講話和視察中見到端倪,但與深改組此前專題研究的戶籍、司法、財稅等體制性改革相比,似乎還屬于“小話題”。即便是與本次會議上同研究、同部署的央企主要負責人薪酬制度、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等相比,媒體融合自身的社會關注度似乎也相對較小。
近日來,股市傳媒板塊漲跌互現、有關政策陸續(xù)出臺,引發(fā)出一系列融匯貫通的連鎖反應。顯然,“媒體融合”與“深改組”直接聯系到一塊兒,意味著媒介融合已不單屬于傳媒圈的“自彈自唱”,而成為了全社會的“大事件”。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席卷這個國度,必須正視的是,在這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以媒介融合為標志的傳媒改革已然起勢。
毫無疑問,新一輪傳媒改革迫在眉捷。雖然,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組成部分,傳媒自當不可避免地納入改革的總體戰(zhàn)略。但更應該看到的是,媒體總是和受眾,也就是和人聯系在一起的。當前,有的媒體“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有的媒體受眾還反感,有的媒體連“自己人”也悲觀。人們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或多或少都有些不滿意、不鐘意。改革就是要改變這種現狀,換而言之就是:老百姓不滿意就改。這與改革的總設計是“不謀而合”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中,增進人民福祉正是一個關鍵要素。
傳媒改革注定以媒介融合為起點。一來,現在的受眾轉移了陣地。最新的數據表明,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46.9%,這意味著“近兩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是網民”。今天的百姓、群眾都去哪兒了?在網上、在屏端;讀報紙的人為什么不訂報了?因為有手機報、電子報等等。人在哪里,傳媒改革就通向哪里。二來,廣大的受眾確實需要媒介融合。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讓人們更鐘意信息傳播快捷的新媒體,但又有不少人專情于傳統媒體的思想性、權威性、規(guī)范性。怎么辦?唯有媒體融合。與其讓受眾糾結,不如讓二者連接。三來,越來越多的人已慣用互聯網思維。推崇數據、樂于體驗、注重參與等互聯網思維特征,廣泛嵌入眾多現代人的工作與生活。今天的媒體必須具有互聯網思維,可行之策就是媒體融合。試想,在這個“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誰還會稀罕“單聲道廣播”?誰還能接受“單向度灌輸”?
當然,媒體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既然是融合,就不是誰取代誰,不會像有人所擔心的“傳統媒體消亡”——因為即便是被普遍看好的新興媒體,自身也需要改革。這次深改組會議上就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細節(jié)表述:新型主流媒體、新型媒體集團,“新型”與“新興”雖一字之差,但個中差異絕非一字之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