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
威廉·華茲華斯是英國浪漫主義時期詩歌奠基者之一,英國著名的湖畔派詩人的領袖,是一位公認的偉大自然詩人,并于1843年被封為英國桂冠詩人。他的詩歌文筆樸素、清新、自然、流暢。華茲華斯十分排斥工業(yè)化,他向往的是自然的生活,自然的萬物。因此他的詩歌題材多是田園生活,詩中以清新自然的筆觸反映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也反映了詩人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情。
《孤獨的收割女》是華茲華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寫于1805年11月5日,是詩人游歷蘇格蘭時所寫。這是一首民謠體抒情詩,詩歌共分四節(jié),圍繞“孤獨”展開,以蘇格蘭高原上一位年輕姑娘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為貫穿全詩的線索,詩歌清新自然、意境優(yōu)美,以樸素的語言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
本文將從文學話語層、文學形象層、文學意蘊層三個方面來對這首詩歌進行文體分析。
詩歌的主題就如題名所寫,圍繞著“孤獨”展開。為表達這一主題,詩人在詩中大量地運用了長元音和雙 元 音 , 如 fie1d,reaping and singing, a1one,va1e,grain, strain,overf1owing,weary,thri11ing 等。 這些雙元音或長元音的使用使得詩歌讀起來平穩(wěn)、舒緩、悠揚,就像是聽到割麥女的悠揚婉轉的歌聲在空曠的田野間回蕩,這樣就增加了詩歌的美感,所營造的氣氛有助于詩人的情感表達。
這是一首押韻詩,所以另外一個語言上的特點就是押韻。全詩的基本格律為抑揚格四音步,共分4節(jié),每節(jié)8行;全詩的尾韻基本上為ababccdd。韻律的協(xié)調(diào)和規(guī)律,增加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順暢,加之詩歌是蘇格蘭民謠,那就更是朗朗上口了。但是詩人也巧妙地利用了例外的方式,如第四行為3音步,其他7行才是4音步;而第1節(jié)、第4節(jié)的第1行與第3行不押韻。這種錯落有致使得詩歌有統(tǒng)一又有變化,有規(guī)律又不單一,也就避免了單調(diào)無味。
再看詩歌在選詞上的特點。華茲華斯真不愧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我們在這首詩中就能體會到他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詞匯能力。詩人為了增強詩歌的氛圍,強化詩歌的主題,在選詞上避免了重復。例如:詩人用“sing1e”,“so1itary”,“by herse1f”,“a1one” 來形容姑娘獨自一人這一主題,渲染了一種孤獨的氣氛。用“reaping”,“cuts and binds the grain”,“over the sick1e bending”描寫孤獨少女正在“收割”這一事件。選詞上的不重復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對姑娘“歌聲”的描寫,詩人用 “singing”,“sound”,“chaunt”,“notes”,“voice”,“a strain”,“1ay”,“song music”,“numbers”諸多不同的詞來形容姑娘甜美動人的歌聲。這些選詞上的用心進一步體現(xiàn)了詩人聽到收割女的歌聲和看到她孤獨一人所產(chǎn)生的深切感受,以這種方式將感受傳遞給了讀者,讓人讀來身臨其境,產(chǎn)生共鳴,意猶未盡。
第一節(jié)的第五行詩人寫到 “A1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這一句是對姑娘孤獨一人在田間勞作的生動刻畫。詩人將A1one提前位于詩行的開頭,這就使讀者更直接地感受到收割女的處境,孤獨感更直接更強烈。第七、八行描寫空幽的谷地到處飄溢著收割女的歌聲時,詩人使用了動詞“overf1ow”,第三節(jié)的第二行“Perhaps the p1aintive numbers f1ow”,在描寫詩人對收割女歌唱內(nèi)容的猜測時,也用到了“f1ow”。英語中“f1ow”一般是用來形容液體的流動的,而詩人用到這里,就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更加增添了這首詩歌的藝術美感。且“f1ow”的使用,讓人感受到收割女歌聲的流暢,如同流水一般,炎炎夏日,讓人倍感舒心,更能顯示出歌聲的美妙,激發(fā)讀者的感受,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妙效果。
在選詞上,詩人還巧妙地營造了時間上的跨度,來表現(xiàn)收割女的孤獨和生活的艱辛。如詩歌的第三節(jié)在描寫詩人對收割女的歌唱內(nèi)容的猜測時,分別用到“For o1d,unhappy,far-off things;And batt1es 1ong ago”,“Fami1iar matter of today”,“ That has been,and may be again”。 其中的“o1d”,“ago”,是說詩人猜測收割女唱的是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事情,或許是不幸,也可能是毀掉家園奪取親人朋友生命的戰(zhàn)爭,這一切都會讓歌曲蒙上一層憂傷的色彩,使收割女的形象變得更加“孤獨”;而“today”描繪的是收割女可能只是在歌唱現(xiàn)時的生活,生活中平凡的悲歡苦樂,一切自知;最后的“again”說的是關于未來的話題,可能只是在重復過往的不幸和苦痛。這幾個時間詞的使用,雖是在對收割女的歌唱內(nèi)容進行猜測,其效果卻更現(xiàn)收割女的孤獨無助,無處不讓人感覺到這種憂傷孤獨的氣氛。
這首詩歌在話語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祈使句的巧妙使用。詩人在詩歌開頭便用祈使句,這給讀者以出乎意料的視覺沖擊,也易于勾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詩人在第一節(jié)中使用了三個祈使句,開頭的祈使句 “Beho1d her”直接引起了讀者視覺注意力。一個“Beho1d her”直接把收割女帶入了讀者的視線,也勾起了讀者繼續(xù)讀下去的興趣。而第四行的祈使句“stop here,or gent1y pass”好像是詩人唯恐驚擾了歌唱著的少女,讓讀者也不禁沉浸在那種小心翼翼之中,連吟詩也放慢了節(jié)奏和速度。第七行的祈使句“O,1isten”引起讀者聽覺注意力,讓讀者感覺收割女仿佛就在自己面前輕輕唱著,歌聲悠揚,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整首詩通過不同的意象烘托收割女歌聲的優(yōu)美和動人,喚起讀者的共鳴。在描寫收割女優(yōu)美的歌聲時,詩人并沒有直接從歌聲入筆,并沒有直接對歌聲進行修飾,而是借用想象和反襯的手法,通過空間上的轉化,借助其他的意象來加以烘托。在這里,詩人借助了阿拉伯沙漠上的夜鶯和赫伯利島上的杜鵑,以它們的叫聲來與收割女的歌聲進行對比,以烘托出收割女歌聲的美妙自然。眾所周知,夜鶯和杜鵑的歌聲優(yōu)美婉轉,給人以美好的想象和感受,古往今來的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對夜鶯和杜鵑美妙歌聲的描寫和贊美。試想,荒涼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聽見夜鶯清脆的啼囀,這無異于一杯甘露,趕走旅人的疲憊和寂寞。而遙遠寒冷的赫伯利島在嚴冬過后一朝出現(xiàn)了報春的杜鵑啼聲,這又仿佛為島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是,在詩人看來,它們的歌聲再動聽,都不如姑娘的歌聲動人心房。詩人正是借用以上兩個典型的意境,一方面寫出了姑娘歌聲的動聽,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自己聽到歌聲時難以言傳的內(nèi)心美感。
這兩個意象取自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美好的一部分,詩人并沒有把收割女的歌聲和鋼琴古箏之類的人造樂器發(fā)出的聲音相比,盡管它們的聲音也很美妙動聽。這也許也跟華茲華斯追求自然之美,崇尚自然反對工業(yè)化的態(tài)度有關。這樣也更能把讀者帶入到收割女美妙歌聲的勝景中去,盡情想象和體會歌聲的動人和自然流暢。
詩人憑借著各種意象描繪了一個孤獨而辛勤勞作的收割女形象。生活中的困難和苦痛沒有讓她變得消沉,相反,從詩人對她的優(yōu)美歌聲和勞作的描寫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堅強樂觀的強者形象,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和激情,充滿了期盼和渴望。
詩言志,歌詠言。在詩歌中往往表達的不只是表層的東西,而是更深層次的詩人對生活的感悟或是看法。
華茲華斯詩歌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在1797-1807年,而到了19世紀他的成就才得到普遍承認。這首詩歌寫于1805年,正是華茲華斯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也是他的才華沒有得到承認的時期??上攵娙水敃r是有怎樣的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中國人表達懷才不遇之感,慣借用香草、梅花等純美的植物自擬,而西方人抒懷才不遇之情,慣以美人自擬。由此看來,華茲華斯也可能是在以孤獨的收割女自擬,以委婉地表達自己懷才不遇、曲高和寡、形單影只的悲傷情緒。詩人滿腹才華,卻像收割女有美妙的歌聲一樣,只在荒無人煙的野外,無人欣賞,不遇伯樂。而收割女的辛勤勞動,就像詩人筆耕不竭。收割女的美妙歌聲,就像是詩人的詩歌,寫得優(yōu)美而深情。詩人用阿拉伯沙漠的夜鶯和赫伯利島的杜鵑反襯收割女歌聲的美妙,其實也是在寫自己的才華少有人能及,不幸的是,就算這樣也是無人知曉無人賞識。那收割女所歌唱的內(nèi)容,種種不幸、苦痛,不管是昨天、今天、還是明天的,其實都是詩人再說自己在詩歌中所包含和寄托的情感。整首詩中都透露著孤獨的感覺,與其說刈麥女孤獨,不如說是詩人感到孤獨。蕓蕓眾生,卻沒有人看到自己的才華,滿懷的理想不能得以實現(xiàn)。
千百年來,形單影只的詩人們在知識的浩海中,在廣闊無垠的自然界中,紛繁雜亂的凡俗生活中,披荊斬棘,孤軍奮戰(zhàn),艱苦地進行著藝術的創(chuàng)作活動,為人類文明的進化做出了貢獻。然而,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詩人有時顯得那么孤獨、寂寞。面對歷經(jīng)滄桑、嘔心瀝血的成果,詩人不禁感慨萬千、惆悵不已,道不盡心中的悲涼失落之情,山谷間久久回蕩著“憂傷的歌聲”。
華茲華斯用他質樸優(yōu)美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一個純凈美好的自然,從《孤獨的收割女》當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力量,更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堅強不屈。在更深層次上,詩人還向讀者抒發(fā)了他自己的孤獨寂寞和懷才不遇之情愫。
詩言志,歌詠言。藝術作品本身不僅僅給人以美的感受,更多的是寄托了創(chuàng)作的人的一種情思、一種感懷。在品讀藝術作品,尤其是詩歌時,我們不能蜻蜓點水,點到為止,而要努力去探求作者所想表達的深層含義,這樣才能更好地欣賞作品,豐富自己的感知。
[1]高秀雪,潘冬磊.《孤獨的割麥女》文體分析[J].萊陽農(nó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4(1).
[2]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3]朱紅梅.最醇香的詩歌[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4]張金霞,祿永義.文體分析與英詩鑒賞[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