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 松 盛 娟 郭 偉 張新風 劉 波
抑郁癥是一種發(fā)病率高,自殺風險大,以及致殘率高的嚴重疾病。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在所有精神障礙患者中居首位,而且自殺未遂是最強烈,最普遍的自殺致死的預(yù)測因素,研究表明30% ~60%的自殺者曾有自殺未遂史,約有10%~50%的自殺未遂者會重復他們的自殺模式。有關(guān)抑郁癥和自殺方面的研究很多[1],目前抑郁癥的治療主要使用新型抗抑郁藥物,但其缺點在于起效較慢,對于自殺未遂的抑郁癥患者而言,治療的早期有較大的自殺風險[2],而無抽搐電休克療法可以快速緩解患者的抑郁癥狀及自殺意念,幫助其盡早度過危機。我們嘗試使用該療法對自殺未遂的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為2013年1~6月在荊州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住院治療的患者,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抑郁發(fā)作的診斷標準,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7項(HAMD-17)>17分,均曾有自殺未遂史,入組前有自殺觀念,排除嚴重的軀體疾病及艾司西酞普蘭
過敏史,無電休克治療禁忌證。共68例,按隨機排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35例,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齡(33.6 ±10.5)歲;平均病程(16.2 ±10.8)個月,HAMD 評分(31.24 ±5.87)分,貝克自殺意念量表(BSI)評分(21.81±6.99)分。對照組33例,男16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31.5 ±11.2)歲,平均病程(16.4 ±8.5)個月,HAMD 評分(30.75 ±4.23)分,BSI量表評分(22.27 ±4.82)分,兩組以上各項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或其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研究開始前所有患者停用一切精神類藥物1周作為清洗期,研究開始后,兩組患者均服用艾司西酞普蘭,每日早餐后頓服10~20 mg/d,平均劑量(13.20±4.65)mg/d,研究組合用無抽搐電休克治療,隔日1次,治療6~10次。術(shù)前麻醉用依托咪酯0.15~0.30 mg/kg,靜脈注射,肌松劑使用氫化琥珀膽堿1.0~1.5 mg/kg,兩組均可合用苯二氮 類藥物改善睡眠,療程均為28 d。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3、7、14、21、28天分別評定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7項(HAMD-17)和貝克自殺意念量表(BSI)。研究者均為我院精神科主治醫(yī)師,所有評定由兩名研究者同時進行,評定者之間一致性Kappa值=0.87。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項目資料通過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作為是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界值。所有病例均完成28 d治療,無脫落病例。
2.1 兩組HAMD評分比較 研究組HAMD評分在治療后第3天起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則在治療后第7天起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在治療后每個時點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x±s)
2.2 兩組BSI評分比較 研究組BSI評分在治療后第3天起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則在治療后第7天起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在治療后每個時點BS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BSI評分比較(x±s)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是自殺的高危人群。自殺未遂是成功自殺的高危因素之一 。自殺意念是指具有自殺想法或傾向,不涉及自殺行為,有自殺意念自殺未遂者其自殺行為的發(fā)生是以自殺意念嘗試自殺到自殺死亡逐步發(fā)展而來,雖然不是連續(xù)的,但自殺意念是自殺未遂和自殺死亡的強危險因素,通過了解自殺未遂者的自殺意念狀況,對其預(yù)防再次自殺十分重要[5]。
艾司西酞普蘭是西酞普蘭的S-異構(gòu)體,可同時結(jié)合于5-羥色胺(5-HT)轉(zhuǎn)運體的基本位點和異構(gòu)位點,為新型高選擇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與其他SSRIs藥物相比,具有更強的抑制5-HT轉(zhuǎn)運體的能力,其特點是高效、選擇性、劑量依賴性抑制5-HT轉(zhuǎn)運體,抑制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神經(jīng)末梢突觸前膜5-HT的再攝取,起效相對其他SSRIs藥物更快[6]。
無抽搐電休克治療(MECT)是通過短暫適量的脈沖電流刺激,使大腦皮層廣泛性放電,促進腦細胞發(fā)生一系列生理變化。MECT是在通電治療前,先注射適量的麻醉劑和肌肉松弛劑,然后利用一定量的電流刺激大腦,引起患者意識喪失,從而達到無抽搐發(fā)作而治療精神疾病的一種物理治療。由于其適應(yīng)癥廣,安全性高,并發(fā)癥少,因此已作為標準治療。特別對于嚴重抑郁伴有自傷、自殺行為患者起效快,已成為臨床共識[7~9]。
本研究特別選取自殺未遂的抑郁癥患者,選用目前相對其他SSRI類藥物起效更快,選擇性更強的艾司西酞普蘭聯(lián)合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觀察其抑郁癥狀及自殺意念是否快速有效緩解,研究表明,研究組在治療后第3天起HAMD及BSI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對照組則在治療后第7天起才顯著下降;研究組在治療后每個時點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本研究證實艾司西酞普蘭聯(lián)合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此類自殺未遂的抑郁癥患者,療效確切,不僅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經(jīng)濟負擔,快速降低患者自殺風險,而且可以為住院醫(yī)護人員減少治療護理難度,為臨床治療,危機干預(yù)提供參考。
[1]Terra JL.Suicide risk and depression[J].Rev Prat,2008,58(4):385-388
[2]Gourion D.Antidepressants and their onset of action:a major clinical,methodological and pronostical issue [J].Encephale,2008,34(1):73-81
[3]彭江發(fā),劉奮,梁杰,等.氯丙咪嗪靜滴、無抽搐電休克及米氮平口服對抑郁癥自殺觀念緊急干預(yù)的對照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2,25(6):424-426
[4]湯慶軍,趙海英,哈保衛(wèi).無抽搐電休克合并艾司西酞普蘭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臨床對照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2,25(4):280-282
[5]于彩霞,鄧春江,孟慶霞.抑郁癥患者自殺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yīng)用,2012,6(5):17-18
[6]張紅梅,梁煒,張紅亞.艾司西酞普蘭與西酞普蘭治療廣泛性焦慮障礙對照研究[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9,28(5):364-367
[7]Gescher DM,Cohen S,Ruttmann A,et al.ECT revisited:impact on major depression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J].Aust N Z Psychiatry,2011,45(11):1003-1004
[8]Dierckx B,Heijnen WT,Broek WW,et al.Efficacy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bipolar versus unipolar major depression:a meta-analysis[J].Bipolar Disord,2012,14(2):164-150
[9]Allan CL,Ebmeier KP .The use of ECT and MST in treating depression [J].Int Rev Psychiatry,2011,23(5):4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