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劉暢
(1.上海體育學院;2.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對上海民間體育文化傳承的憂思①
——基于楊浦區(qū)綿拳的調查
魏娜1劉暢2
(1.上海體育學院;2.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采用了實地調查法,專家訪談法等方法,對綿拳的傳承現狀進行調研。研究發(fā)現,民間體育綿拳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存在著文本資源稀缺,保護手段單一等突出問題。民間體育項目綿拳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境況下,處于“失語”狀態(tài),如何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綿拳是本文研究的初衷。間體育文化的發(fā)展需要與現代歷史進程相融合,更加需要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統一。從整體上看,隨著社會轉型、現代化的不斷發(fā)展民間體育處于不同程度的邊緣化狀態(tài),文化流失現象嚴重。綿拳是民間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發(fā)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zhàn)。
民間體育 綿拳 現狀 問題
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更加強調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性。2011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提高文化原創(chuàng)力,挖掘民俗體育文化內涵,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重點實施文學、影視、舞臺藝術和美術等創(chuàng)作工程和“民族、民俗、民間 暠薈萃工程,鼓勵創(chuàng)作文藝“新品、優(yōu)品、精品”。[1]民間體育文化的活力,在于其生存土壤的肥沃程度。民間體育文化的發(fā)展需要與現代歷史進程相融合,更加需要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統一。從整體上看,隨著社會轉型、現代化的不斷發(fā)展民間體育處于不同程度的邊緣化狀態(tài),文化流失現象嚴重。綿拳是民間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發(fā)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zhàn)。
1.1 文檔資料保護情況
1985年由國家體委進行了全國范圍內的武術挖掘整理工作,由上海武術院在上海武術“挖掘”中,對綿拳進行了全面性的挖掘,將調研所得成果錄入由上海武術館編寫的《上海武術挖掘整理專輯》一書中。
楊浦區(qū)文化館于2006年,在區(qū)域內對上海綿拳的資源展開了普查,收集、整理工作。2007年至2010年召開兩次綿拳座談會,在2010年的座談會上探討了上海綿拳的起源、流傳和現狀。
1.2 活動開展情況
在2008年上?!按ㄉ潮眹H武術博覽會上和2011年“感恩杯第十屆香港國際武術節(jié)”的武術比賽上,綿拳俱樂部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綿拳的發(fā)展之路奠定了基礎。在澳大利亞醞釀成立國際綿拳武術研究會,在全球范圍推廣中華傳統武術。根據我們實地調研發(fā)現,在綿拳俱樂部里,墻上掛滿了參加武術比賽的獎狀及獎杯,金牌。
2011年1月23 日,上海綿拳在楊浦區(qū)文化館群星劇場第一次系統對外公開進行演練。同年2月22日,江浦社區(qū)文化中心、蘭桂坊綿拳俱樂部在昆明學校簽訂三方協議,自即日起,三方支持“綿拳”技藝在民間的推廣,由蘭桂坊綿拳武術俱樂部委派教師到昆明學校,為學校開設綿拳的拓展課,為教師開設綿拳輔導活動。建立了以昆明學校上為首的上海綿拳傳承基地。綿拳校園傳承基地如今分布在楊浦區(qū)昆明學校、齊齊哈爾路第一小學(分校),綿拳掌門人每周安排時間,分別前往兩個學校,教授學生學習綿拳,普及綿拳知識。[2]校園傳承基地是利用體育課的時間進行教授,學習綿拳不僅對身心健康發(fā)展有利,還促進學生德、智、體的發(fā)展。根據調研得知,前輩們根據綿拳的特性對課間操進行研究,尚未形成體系。
1.3 傳承人的培育情況
孟光銀原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滄州順德鏢局的鏢師(孟光羽),因有“剛、綿、內、髓”四把勁著稱于世,江湖上稱“孟四勁”;在山東、河南兩地走鏢,后拜一位經商的老翁學拳而得綿拳。1920年后孟光銀來到上海,被江湖上稱為黑手的唐殿青推薦他到李瑞久府上教授,后經自己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上海綿拳。
2.1 綿拳文本資源稀缺
由于歷史的原因,民間體育文化從未得到過與精英文化等同的地位,始終停留在口傳心授、自生自滅的邊緣狀態(tài),沒有人真正關心它的生存與滅亡。[3]綿拳的文本資料是傳播的主要記錄形式,是傳承的主要載體。現在綿拳的文物和文本流傳沒有統一整理。這些歷史的記號一旦流失,損失極大。楊浦區(qū)文化館僅僅只是針對綿拳發(fā)展的實體上進行了整理與保護。在全國,不單單是綿拳,其它一些拳種也面臨著瀕臨失傳的境地,有些拳譜散落于民間,出現了“傳承速度落后于發(fā)展速度,流失速度快于傳承速度”的窘境。對于綿拳而言,區(qū)文化館應聘請綿拳相關領域的專家撰寫綿拳的專著,出版發(fā)行。
2.2 綿拳保護手段單一
城鎮(zhèn)化建設的過程中,為了緊隨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而這些建筑物存在著普遍性的結構雷同,布局雷同等問題。大量建筑物的重建,把傳統的原生態(tài)文化丟棄在一旁。任何文化現象的存在與發(fā)展固然與其文化價值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社會環(huán)境也是影響文化存在與發(fā)展的重要變量。[4]綿拳作為民間體育文化的一部分,也面臨著城鎮(zhèn)化的沖擊。根據調研發(fā)現,對綿拳的整理與保護,楊浦區(qū)文化館對綿拳的發(fā)展進行了規(guī)劃并建立了綿拳的傳承基地,僅對綿拳的練習的套路及練習時所需要的架子進行保護。此種保護手段僅是冰山一角,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綿拳是一項簡單的體育運動,對于場地選擇的要求不高,只需一片空地就可以進行練習。建立一個綿拳的陳列室,將綿拳的有關器械,綿拳的技術動作圖解等在展示柜里展示出來。展廳的建立,是歷史的見證,是讓后人記住歷史,體會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綿拳展示廳具有的內涵價值遠高于它的建筑成本。這種價值的體現需要時間的沉淀,它附帶著一種無形的教育價值。
2.3 綿拳傳承形勢嚴峻
青年是人口流動性極強的群體,這類人群為了追逐現代化時尚,更多的傾向于經濟發(fā)達區(qū)域,從事與時尚聯系緊密的職業(yè),導致了綿拳的繼承人形單影只。新一代的青年是祖國的希望,國家發(fā)展的主力,肩負著建設美好祖國的重任,更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綿拳是民間體育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新一代青少年的努力。綿拳的法定傳人只有一個,在傳承力度上略顯單薄,因此,可適當增加傳承人數量。我們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綿拳傳承人孫紅喜說道:“我現在年紀大了,想做很多事情,但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綿拳傳承的擔子在身上壓的很重?!?2013年11月10日,在綿拳俱樂部對傳承人進行訪談)。另外,傳承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政府賦予傳承人名義,傳承人對自身應承擔的責任理解不夠深刻。楊浦區(qū)文化館應發(fā)揮導向的作用,對傳承人進行專業(yè)培訓,讓其明確作為傳承人所應承擔的責任等。
據調研發(fā)現,綿拳的傳承人保留著師徒傳授制的傳統,拜師學藝時,磕頭、敬茶等是必不可少的門規(guī)。拜師學藝是對民俗體育文化的保留,也是對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尊重,應繼承并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傳統的師徒傳授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拜師學藝的禮節(jié)也受到了現代文化的沖擊。綿拳傳承人可分為兩種方式進行傳承:其一,對于綿拳的秘密口訣,可由傳承人本人傳授給自己的徒弟,也稱秘傳。其二,非秘傳方式是綿拳的基本套路等技術可向廣大群眾傳授。此種傳承方式的實施既對民間傳統的文化價值進行了保護及傳承,又給綿拳注入了新鮮血液。
2.4 綿拳經費投入不足
政府主導下的綿拳離不開政府在經濟上給予的支持,文化城鎮(zhèn)化建設需要政府發(fā)揮主導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必然導致文化的流失與消失。馮驥才先生在談到關于民間文化保護的困難時曾說:“從具體操作上說,缺乏人手與資金。但從更關鍵的層面上說,就是這項攸關民族精神的工作,在諸多地方進入不了領導層的視野。甚至當這些文化遺存與經濟開發(fā)發(fā)生矛盾時,文化人的聲音往往就被視為噪音了。在這種地方,你會感到,讓這些有權力但缺乏文化眼光的決策人明白過來才是最大的困難。”[4]根據調研發(fā)現,參加國際武術比賽的交流賽經費均由參賽人員自己承擔。由于區(qū)文化館提供的資金不足,傳承人的經濟承擔能力有限,經濟的緊張使綿拳失去了與外界交流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綿拳傳承和發(fā)展。楊浦區(qū)文化館應加大對民間體育的組織力度,合理分配資金,消除綿拳在發(fā)展資金上及其他方面的后顧之憂。
2.5 綿拳媒體導向偏頗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成就了媒體在傳播方面占據主導地位,強權盛行。若想獲得視覺上或聽覺上的滿足,選擇媒體獲取信息是最佳途徑之一。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宣傳,教育的功能。當今競技體育的發(fā)展與媒體是緊密聯系的,娛樂導向作用是競技體育宣傳的核心力量??v觀電視媒體,網絡媒體更多的是對競技體育的宣傳,關于民間體育報道寥寥無幾。民間體育在社會發(fā)展中處于劣勢地位。徐晉先生在其《昆曲不絕》一文中曾將昆曲衰落的個中原由概括為3條:“社會不助,媒體、中介不助,觀眾不助”,并強調:“趨熱避冷,跟風炒作,是目前媒體的惡習。[5]綿拳作為民間體育,在成功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楊浦時報在當天報道過此消息,但沒有給予持續(xù)性的關注。媒體應加強社會責任感,不應以經濟利益為目的,應正確處理好利益與責任二者之間的關系,給予民間體育及時的關注及大量的人文關懷。民間體育需要媒體作為助推器,推動民間體育項目的發(fā)展及傳播。
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競爭的主題逐漸從經濟競爭轉變到文化的競爭,即“軟實力”。發(fā)展中華民間體育運動,其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民眾增強體質或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而更重要的則是如何塑造出一種可以充分滿足歷史要求的新興倫理精神。[6]當今中國體育的發(fā)展與世界的體育是緊密聯系的,現代體育運動項目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傳入中國,我們需謹慎,用辯證的觀點去審視。在現代體育發(fā)展的境遇下,尋找一條適合于本國體育發(fā)展的路徑,我們應把現代體育與民間體育二者有機結合,并體現出中華民族體育的個性。如何體現其個性,每個城市都具有自身的體育文化特色,該特色均代表著自己城市的文化形象,例如:綿拳成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必然。根據綿拳自身所具有的特點,符合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條件。民間體育貫穿著人類的歷史足跡,有其頑強的生命力,毅然挺立在世人面前。
[1]上海市人民政府[EB/OL].http://www.shanghai.gov.cn/ shanghai/node2314/index.html.
[2]儲靜偉.“非遺”上海綿拳進楊浦兩所學校[N].東方早報,2012-06-07.
[3]姜蔚麗,吳小花.挖掘整理民間體育文化的意義[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17(2):105-106.
[4]張基振.文化視野中民間體育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以濰坊風箏為表述對象的實證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7.
[5]徐晉.昆曲不絕[N].中國文化報,2001-07-02.
[6]李力研.野蠻的文明:體育的哲學宣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509.
G852.9
A
2095-2813(2014)11(c)-0202-02
魏娜(1990—),女,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