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在2005年頒布的《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教體藝(2005)3號)中提出“普通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水平體育人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是“體教結合”模式在高等教育階段的主要形式,但運動員在文化學習中“走過場”的問題突出,專業(yè)訓練與文化學習的矛盾依然深刻??梢哉f,體育與教育表面上結合了,實際上“兩張皮”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存在著運動員的學籍在學校,補課拿文憑的現(xiàn)象較多[1]。大量研究表明,由于目前多數(shù)高校忽視對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存在著教學質量較低、措施不得力、管理渙散等問題,這嚴重阻礙了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整體水平的提高[2]。面對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文化學習現(xiàn)狀,我們首先要認識到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是一類特殊人才,其訓練是特殊訓練,其教育也應是特殊教育。而高校如何有效實施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工作,必須要清楚了解其特殊性。
高校高水平運動員與普通大學生相比,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特殊性。
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是一個特殊群體,這個群體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們是教練員眼中的要為學校、地方、國家爭光的“運動員”;另一方面,他們是各個院系教師眼中的還需要接受大量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學生”,身負“運動員”和“學生”雙重身份的高水平運動員,既要參加競技訓練取得優(yōu)異運動成績,又要進行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質。這一特殊身份從根本上使得他們與普通大學生在學習時間與方式等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特殊的雙重身份并不會保證他們在大學畢業(yè)后就能順利就業(yè),融入社會,他們?nèi)匀缓推胀ù髮W生一樣,需要面對就業(yè)壓力。大量研究表明,在校運動員的很多精力和時間必須投入到運動訓練當中,這就造成其在文化課的學習方面相對較薄弱。而在企業(yè)招聘過程中,用人單位往往把文化素質作為硬指標[3]。由此可見,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素質關系到其今后的發(fā)展。因此,加強和提高運動員的文化課程學習,努力提高其文化素質,是高水平運動員在畢業(yè)后順利融入社會的必要條件。
目前,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來源大致包括地方體工隊、各類體校及中學的體育優(yōu)秀者,他們大都從中小學開始練體育,有的甚至從幾歲就進入體工隊或體校訓練,參加過各級各類比賽,為國家、地方、學校爭得過榮譽。正因如此,高水平運動員在運動專項技能突出的同時,文化素質水平較差、程度參差不齊。高水平運動員群體的這一特殊學情,使其在接受與普通大學生同專業(yè)文化課程學習中表現(xiàn)出“聽不懂、跟不上”等情況。另外,高水平運動員作為高校大學生中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僅具有普通大學生的好勝心強、感覺敏銳、可塑性大而鑒別力弱的特點,還帶有許多自身的獨特特征,如活潑好動、個性豪爽,但易沖動、行為欠規(guī)范等。這一特殊學情要求高校教師在充分分析高水平運動員學情的基礎上,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雖然教師是促使學習者變化的直接操作者,但教育活動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能動因素的介入,還有學校這個專門教育機構的一群人和那種特定的教育環(huán)境。高水平運動員從小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與普通學生相比具有較大差異,因此,環(huán)境的特殊性特別是學習環(huán)境的特殊性對該群體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風格、學習偏好等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運動員影響最大的教練員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向他們傳遞著“只要自己訓練成績好,能夠在各大比賽中出成績、拿金牌,就有好的未來”,這樣的“捷徑”對于高水平運動員來講誘惑很大,不僅可以彌補文化成績差帶來的差距,而且不必在象牙塔里“苦苦煎熬”,依然可以“前途光明”。于是,這種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造成了這一群體對文化學習目標的曲解,甚至認為“訓練是必須的,文化學習是可以選擇的”。
當前,高校在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學習管理上大多采取放松政策,例如,減少文化課學時數(shù),降低文化課程考核難度,以比賽名次換取學分等等。這類放松學習要求的政策,不僅沒有讓高水平運動員學習到大學生應有的文化知識,反而造成了高水平運動員自由散漫,“無所謂”的學習態(tài)度。因此,要讓高水平運動員從思想上重視文化學習,高校應建立全面、嚴格、科學的規(guī)章管理制度。
第一,共同負責。由于高水平運動員的雙重身份,在管理上需要高校各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高校可專門成立高水平運動隊管理中心,由招生就業(yè)處、教務處、后勤處等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進一步明確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培養(yǎng)的是“大學生運動員”,而非“運動員大學生”,制定出高水平運動員相關文化學習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其綜合素質。
第二,單獨編班。由于高水平運動員學情的特殊性可考慮單獨編班,但在管理上同樣嚴格要求。高水平運動隊管理中心可選派有豐富教育管理經(jīng)驗的教師擔任輔導員或班主任,負責班級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對高水平運動員的學習、生活、思想認識等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積極排解。
第三,嚴格管理。由于成長環(huán)境的特殊性,造成高水平運動員群體不重視文化課程學習、上課學習不在狀態(tài)、學習自律性不強等問題,這需要通過嚴格而有效的教育管理,來促進該群體良好學風的形成。單獨編班是為了任課教師對高水平運動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而提出,而非降低標準和要求的借口。高水平運動員雖然可?單獨編班,但在課堂表現(xiàn)、課后作業(yè)、課堂規(guī)范等方面應與普通大學生班級要求一致。同時,定期開展班級活動,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增強班級凝聚力,為形成良好學風奠定基礎。
教師團隊作為高水平運動員文化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是提高高水平運動員文化素質的核心力量。因此,教師應在充分了解該群體特殊學情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職業(yè)發(fā)展需要研究高水平運動員的學習規(guī)律,找到適合高水平運動員文化學習的教學方法。
第一,定期開展教研活動。高水平運動員的教師團隊應結合專業(yè)特點、職業(yè)發(fā)展定期開展教研活動,一方面可提高教師對該群體的認識;另一方面為教師們提供一個交流經(jīng)驗、分享技巧、解決問題的平臺。教師團隊應圍繞“高水平運動員”這一高校特殊群體展開調(diào)研,了解該群體學生的教育需求和職業(yè)規(guī)劃,探討適合于該群體的教學方式。
第二,靈活使用教學方法。講授法是高校課堂教學中的常用方法,該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獲得較多的系統(tǒng)知識,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易受壓抑。大多高水平運動員生性活潑好動,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長時間使用單一講授法,會使他們產(chǎn)生枯燥、厭倦的情緒。因此,在對高水平運動員授課中,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
第三,適當安排選學內(nèi)容。高水平運動員群體文化素質水平較差、程度參差不齊,這一學情不光要求教師應從專業(yè)基礎知識講起,還要求兼顧基礎較好的運動員。教師除了在課堂上的教學之外,還應該分類安排選學內(nèi)容,選學內(nèi)容可針對兩類學生設計,一類是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另一類是對某一部分知識特別感興趣的學生。
高水平運動員應明確自身學習目標,要清楚地認識到“體育不僅僅是身體的運動,還有智力成分的參與”[4]。高水平運動員進入高校的目的大多是清晰和明確的,主要是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為今后的高層次的學習或者就業(yè)做準備。但值得高水平運動員注意的是今后的考研、出國、就業(yè)道路并不僅僅是依靠那一紙文憑,更需要依靠的是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專業(yè)技術。新時期,社會更需要身心和諧、全面發(fā)展的體育人才。所以,高水平運動員在高校的學習生活中應明確學習的目標不是“拿學分換文憑”,而是真正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在提高文化素質的過程中,應做好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并清楚從事該職業(yè)所需要掌握的文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
[1]陳寧,盧文云,王永安,等.完善我國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體教結合”模式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6):8-16.
[2]李梅月,王汝堯,孫玉芹,等.山東省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文化課學習問題的調(diào)查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0,32(2):78-80.
[3]朱迅華,何志林,須曉東.新形勢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就業(yè)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9):83-87.
[4]虞重干,張軍獻.“體教結合”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J].體育科學,2006,26(6):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