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貝多芬的歌劇《費德里奧》舉行的最后一場預奏。盡管天氣寒冷,還是有那么多的人趕來。音樂是迷人的,大家很快就陶醉了。突然,有人發(fā)現(xiàn):怎么演員和樂隊老合不到一塊兒?一會兒唱得快、拉得慢,一會兒又拉得快、唱得慢,臺上的演員怒目圓睜,可樂隊確實是按指揮棒在進行?!耙姽恚貋?!”樂隊停下重新開始,仍然是一片混亂?!疤炷模∵@可是從來沒有過的?!比藗冏h論紛紛。
這時,擔任指揮的貝多芬呆呆地站在指揮臺上,莫名其妙地看著騷動的樂隊,想從那一張張神情不安的臉上猜出癥結所在,可大家都不作聲,誰忍心對這位可憐的指揮說:“走開吧,你這個聾子!”然而貝多芬還是明白了。他突然扔掉指揮棒,一口氣跑回家中,倒在椅子上,沉默了很久很久。這是1822年11月的一天,也是他一生中最可怕的一天,他那飽經滄桑的心靈又被狠狠戳上了一刀……在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中,大概沒有人的命運比貝多芬更不幸了。這不僅在于他淚水浸泡的童年,屢遭挫折的愛情,貧困孤獨的一生,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于耳聾了!
他的耳聾始于28歲時,先是耳朵日夜作響,繼而聽力日益衰退。頭幾年他還瞞著別人,躲避一切交際,甚至最心愛的人。到1801年,他在戲院里必須坐在第一排才能聽見演員的歌聲。翌(yì)年,他去野外散步,便再也聽不見農夫的笛聲了。從此以后的生活,全部就是對聾疾的苦戰(zhàn)了。
貝多芬頭大身短,頭發(fā)多而黑,但從不梳理;臉色發(fā)黃且多痘瘡疤,臉部表情常是冷酷而苦悶的。他常用棉花蘸黃色藥水塞在耳中,外纏紗布伴。隨著耳聾而來的,便是他對于人情世故的疏忽、專橫、暴怒。遺憾的是,在這個世界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給他安慰的只有音樂。作曲時,他常把一根細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覺鋼琴的振動。他用自己無法聽到的聲音,傾訴著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憧憬……令人難以想象的是,他創(chuàng)作的舉世聞名的九大交響曲中的后七部,都是在完全失去聽覺的病態(tài)中完成的。
《費德里奧》預奏指揮失敗兩年后,即1824年5月7日,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次上演,這是貝多芬一生中最輝煌的作品,仍然由他親自擔任指揮。演奏結束時,觀眾的掌聲、歡呼聲久久回蕩在劇場上空,無數(shù)的帽子、手帕飛向這位耳聾的音樂大師,也不知有多少人流下了激動的眼淚。在講究禮節(jié)的維也納,對皇族的出場,習慣上也只用三次鼓掌禮,可這晚貝多芬卻受到觀眾五次鼓掌歡迎,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然而,貝多芬絲毫沒聽見觀眾的喝彩聲,直到女歌手溫葛爾從樂隊里走出來,把他的身體拉向觀眾時,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終場后他感動得暈了過去。誰也沒想到,這竟是貝多芬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世界不曾給過他歡樂,他卻創(chuàng)造了歡樂給予世界。臨終時,他口中仍這樣感嘆:“唉,我只寫了幾個音符!”
(選自百度知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