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曾經(jīng),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作為深受《大話西游》熏陶的80后,看到這個身穿白色鎧甲,低首閉目,盤腿而坐,一手下握,一手上托把金箍棒放平的大圣雕塑,猛然就想到了這段話。雖是入定,卻感覺他內(nèi)心是悲傷的,心里充滿疑問、不解,無比苦悶卻找不到答案。這哪里是《西游記》里那個戰(zhàn)無不勝的齊天大圣,這分明是紫霞仙子逝去后痛徹心扉的至尊寶。因為悲傷,因為無可奈何,只好“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這尊大圣入定的雕塑是85后雕塑家王瑞琳的畢業(yè)作品《迷·藏》,對于這樣的解讀,他覺得沒問題:其實藝術家的制作初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從作品中看到什么。就像《迷·藏》的作品解釋:“不是所有的疑惑與不解都需要探尋究竟,偶爾將它們埋藏,也許是最好的答案。”
一念起,天涯咫尺
2010年,25歲的王瑞琳從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yè)。《迷·藏》做的是兒時心中的英雄,“小時候覺得孫悟空戰(zhàn)無不勝,長大后發(fā)現(xiàn)他身上有很多東西,并不是那么無敵?!?/p>
就像做雕塑,他從學畫畫就開始接觸,可等到自己從事這行,才發(fā)現(xiàn)不容易。畢業(yè)至今,短短四年,同班同學已“全軍覆沒”,只剩下他一人還在堅持做雕塑。談及此,他語氣平淡, “大家都是學藝術的,肯定不缺少創(chuàng)作熱情。主要就是資金問題。”雖然近年來雕塑藝術逐漸受到重視,關注這塊的人群也越來越多,但相對其他藝術,雕塑的限制還是太多,昂貴的制作、大量的時間、寬闊的場地及多人的協(xié)作。
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資金支持。沒有資金,生存都成問題,談何創(chuàng)作,而藝術創(chuàng)作最忌諱浮躁,需要平心靜氣。
剛畢業(yè)那兩年,王瑞琳過得很艱難。沒有名氣、沒有資金、沒有場地,他也曾迷茫過,到底要不要堅持下去?他甚至為自己做了一件雕塑:一群馬,像石頭一樣疊在一起,除了最頂上那匹站著,其它的馬或躺或靠或被壓得喘不過氣??勺屑毧?,每匹馬的神態(tài)都不一樣,或倔強倨傲、或大惑不解、或心不在焉、或六神無主……站在最頂上那匹看似威風凜凜,卻偏著頭,滿腹疑問。
堅持兩年后,他終于簽約了畫廊,并參加了在全國農(nóng)業(yè)展覽館舉辦的“2012年藝術北京博覽會”,兩年沉淀的作品“馬·戲”系列在博覽會上一炮而紅,收獲無數(shù)贊譽。這些駿馬,或弓起身子,頭貼脖子;或趴在地上,鼻孔放大;或一黑一白,緊緊相擁;或全身蜷縮在一起,好似嬰兒;或兩馬貼脖而坐,兩兩相望……不管什么姿態(tài),均活靈活現(xiàn),每一匹馬都滿腹心事,想要找人訴說。尤其兩兩相望的那兩匹,委屈的小身板,迷離的小眼神兒,恨不能馬上將它們搬回家,夜深人靜時,讓它們倆好好說個痛快。
作為新人,他的作品定價不到十萬元,盡管如此,還是得到藏家大力追捧。一年后,新作品定價已經(jīng)翻了一番。隨后他的作品頻頻在各種展會上亮相:“空眸”中國雕塑實力22人展、CIGE 北京展、ART 北京展、2013 中國雕塑年鑒展……
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滅,咫尺天涯。理想,有時就在一念之間。
雕塑的生命
《莊子·內(nèi)篇·逍遙游第一》曰: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王瑞琳的大型雕塑《逐夢記· 方舟》系列很好地詮釋了“鯤”之大:高寒山區(qū)從藍鯨背部延伸開去,從平原到雪山;抹香鯨走得平穩(wěn),雪山融冰,化做一池雪水;座頭鯨背上,一座仙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樹木蔥郁,峭壁懸崖,是蓬萊?是須彌?
當你看著空中的風吹過,你便知道它喚起了雕塑的生命。從前不懂,當看到王瑞琳《逐夢記· 方舟》后,突然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三只大鯨魚,每只鯨魚背上,都是一個不同的世界。夢幻般的鯨魚方舟,優(yōu)雅的東方美學,充滿禪意和遠古傳奇的獨特氣質(zhì)。
作品鑄造于滿世界謠傳 “2012世界末日”之際,作者將鯨魚化為方舟承載山河,并提出了一個命題:“是否只有到了末日我們才追問生命的價值?”
作品靈感卻并非來自于“世界末日”。而是畢業(yè)那年,王瑞琳跟著老師去西藏做雕塑,接觸到的壇城曼陀羅。在佛教弟子手里,壇城構(gòu)圖井然有序,方圓相間,幾何結(jié)構(gòu)精密,儼然世界的縮影。經(jīng)過大半年研究探索,作品才得以出爐。大千世界,便濃縮到鯨魚背上?!爱斎涣?,‘世界末日論或多或少影響到作品的制作?!?/p>
王瑞琳從不否認生活對于作品的影響。在他看來,藝術是很私人的事兒,靈感基本來源于成長經(jīng)歷、個人感受和生活激發(fā)。
《逐夢記·雀》便非常私人?!斑@個圓乎乎的小鳥是我媳婦兒?!闭f到這里,他哈哈大笑,“在我心中,她就是這個樣子?!毕鄲蹘啄?,想著給媳婦兒做個雕塑,習慣做動物的他,便將媳婦兒化作圓滾滾、胖乎乎的小呆鳥一枚。雖然身材滾圓,五官還是相當可愛的,大大的眼睛,紅紅的小嘴,很是嬌憨。就是不知道他媳婦兒看到自己變成這般圓潤的“菜鳥”后,王瑞琳晚上有沒有跪搓衣板。
就像他的老師蔡志松所說:中國許多雕塑家技巧、技術都掌握得非常好,就是把技巧、技術轉(zhuǎn)化為藝術的能力比較弱。王瑞琳無疑不在此列,獨特的藝術線條,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帶著他創(chuàng)造出難以想象的瑰麗畫面,卻又不失空靈古拙,尤其“逐夢記”系列,總覺得深呼吸一口,就能啜到一口“仙氣兒”。有藏家稱贊:既被學院派承認,又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作品真心不多,對待這樣的藝術家應該像大熊貓一樣珍惜。聽到夸獎,王瑞琳有些不好意思,“受年輕人喜歡,是因為我本身也是年輕人,想法一致。至于學院派認可,我本來就是學院派啊?!?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10/02/hand201411hand20141117-4-l.jpg" style=""/>
不是陶瓷,是鑄銅
細看王瑞琳的雕塑,發(fā)現(xiàn)他只用了一種工藝——鑄銅彩繪。第一眼看到的人,多半會以為是陶瓷,線條如此柔和流暢,質(zhì)地更是細膩光滑。之所以選擇鑄銅彩繪,是無數(shù)次嘗試的結(jié)果,因為它“好呈現(xiàn)、好保存”,其他無論木質(zhì)、石材或金屬都難以經(jīng)受時間的沖刷。鑄銅部分用的是流動性更好的青銅,再經(jīng)過數(shù)層打磨噴漆繪制,呈現(xiàn)出獨一無二的質(zhì)感。鑄銅彩繪的過程并不輕松,前期繪圖、泥塑,中期修銅,后期噴漆、彩繪,全是王瑞琳一個人獨立完成。還要和鑄造廠溝通,守著工人鑄銅……不算前期靈感設計,僅制作一件作品,其周期至少需要兩個月。
不過,他并不時常泡在工作室或鑄造廠。而是和大多數(shù)年輕人一樣,刷朋友圈、打游戲、旅行……該玩就玩,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這要歸于他初次獨立創(chuàng)作時,為尋找靈感,給自己定下的無數(shù)藝術拷問。那段時間,整理思維成了他主要的工作,但越是努力就越是沒有結(jié)果。他驚覺創(chuàng)作道路不應該是這樣,于是放下拷問,開始從生活的偶然中尋找靈感。
“藝術創(chuàng)作的魅力在于收獲偶然的過程,捕捉偶然出現(xiàn)的美。生命本身和合無常,也遍布偶然,藝術也越是偶然就越發(fā)絢爛。”一場美夢、一個回眸,甚至一團泥巴,都可能激起情緒,成為創(chuàng)作靈感。如今,王瑞琳的作品已有“馬·戲”、“逐夢記”、“迷·藏”三個系列,不管賣得好不好,他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作品也只設定為8個版,賣得好與不好,也都只有這8個版?!叭绻鲜袌觯筒皇亲髌?,而是產(chǎn)品?!眻猿窒氯?,做最真實的自己,把最真的情緒融入雕塑,觀眾才能讀到感情。
古拙與現(xiàn)代相映,童真與脫俗相擁——這是收藏界給出的評價。每個年輕人都會懷揣一個關于自己的夢,或許它并不清晰,但卻指引著你前行。關鍵,看你是否能堅持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