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涌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這句話對于稍有年紀的人而言,聽起來應該都不陌生。
曾幾何時,勤儉節(jié)約被稱為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縫縫補補也成了勤儉持家的象征。每個人的記憶里,都有著一個使得一手好針線、能將破衣物化腐朽為神奇的母親。在特定的年代,連補丁都被賦予了特殊的道德高度和美學意義,周總理的襪子和毛主席的睡衣也成了一代人耳熟能詳?shù)墓适隆?/p>
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邊是經(jīng)濟的發(fā)展讓大家錢包漸鼓,另一邊是科技發(fā)展和生產(chǎn)力進步讓許多產(chǎn)品日漸廉價。不僅僅是衣服,小到鍋碗瓢盆,大到家具電器,我們能承擔得起的“隨壞隨換”的物件越來越多,對于修修補補的事情,漸漸也不那么上心了。
城市里,補鐵鍋的絕跡了。磨菜刀的絕跡了。包修沙發(fā)書架的木匠活兒也成了珍稀工種。百姓的物件能夠常用常新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令人隱憂的,不是補丁或者修補匠的退場,而是“修補”這個概念的漸行漸遠。
一部電影里有這樣的場景:一位中年男士對一位男青年說:在我們的年代,東西壞了是可以修的;在你們的時代,都是換新的。
乍聽起來,似乎是老一代人對年輕人 里 唆看不慣的老場景了,但是他們談論的并不是東西,他們談論的是感情,是婚姻。
離婚率飆升已經(jīng)是我們社會的客觀現(xiàn)實,其中又以年輕人尤甚。上午結(jié)婚下午離,至今已覺不新鮮。長輩們瞠目于結(jié)婚之草率的同時,也往往驚訝于離婚之果斷:明明曾經(jīng)信誓旦旦終生相隨,為何感情剛一出現(xiàn)裂痕,就放棄任何補救的努力,一句拜拜說得如此爽快?然而想到人們對破舊物品一棄了之的灑脫,那么對感情的慣于輕言放棄,就顯得不是那么突兀了。
不僅僅是婚姻,戾氣與浮躁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父母子女可以斷絕關系,合作伙伴可以一拍兩散,一場誤會懶得解釋不如破罐破摔,共識破裂何必爭取索性大鬧一場。修補是一件麻煩事,要撕裂的雙方互相彌合,須有作為中間人的“縫合線”“黏合劑”的撮合努力,還需不乏技藝與巧思。匆忙浮躁的年代讓我們不再有耐心去做這穿針引線的縫補、破鏡重圓的拼貼。消費主義不停地說服我們,世間萬物都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別心疼了。扔扔扔,換換換,才是我們時代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