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侃 宮凌海
明代兵制是明代國家制度的基本內容,在整個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自20 世紀30 年代以來,研究者予以較多關注,達到了較高的學術水平。①兵制涉及面極廣,隨著近年來區(qū)域性史料的不斷涌現,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結合宏觀制度與區(qū)域實踐進行綜合分析。浙江在中國海域的地理位置突出,是東南海防的核心部分,明朝政府在此建立了以衛(wèi)所兵制為主體的軍事制度。明中后期,倭患成為浙江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對軍事防衛(wèi)的壓力也最大。在此狀況之下,地方軍政系統(tǒng)必須進行徹底變革,以應對形勢的需要。本文通過梳理明代中后期浙江濱海六府兵制變遷的過程,揭示東南沿海地區(qū)防衛(wèi)體系變遷的軌跡與特點,以期深化對明代軍事制度的認識。
衛(wèi)所制度是明朝政府所依賴的主要軍事防衛(wèi)制度。按照軍衛(wèi)法的規(guī)定,從京師到郡縣皆立軍衛(wèi),設置原則為,“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wèi)”[1](P2193)。浙江一共建立了16 衛(wèi),36守御千戶所[2](P657),其中濱海六府設置15 衛(wèi),32守御千戶所,分布情況如表1 所示。
浙江沿海衛(wèi)所的設置集中在洪武初、洪武二十年(1387)左右兩個時間段。從空間上看,浙江濱海六府的大多數衛(wèi)所不與州縣同城,獨城而居,遠近適當,均勻分布在海岸線上,相互應援,構建起了嚴密的防御堡壘,很明顯更偏重于海防。除筑建沿海衛(wèi)所城池外,還設立了與之配套的巡司關隘、寨堡屯堠,形成了嚴密的防衛(wèi)體系,“以沿海各衛(wèi)所為核心,守御千戶所為輔,再以水寨、營、烽堠等為其前進基地”[3](P338)。從整體上來看,以衛(wèi)所制度為核心的防衛(wèi)體系成為明初維持浙江沿海六府安定的重要屏障,有效抵御了倭寇、海盜勢力的侵擾,保持了明初浙江沿海地區(qū)較長時間的穩(wěn)定,時人道:“至為精密,百年以來,海烽久熄。”[4](P2746)
但從正統(tǒng)時期開始,衛(wèi)所兵制開始出現弊端,衛(wèi)政頹廢表現在以下方面。
明中期衛(wèi)所制度衰敗的突出表現是旗軍缺額。弘治年間,右御史白昂的奏疏中稱:“方今天下衛(wèi)所士卒,十去其五,所司侵牟,弊孔百出?!盵5](P408)此語或顯夸張,但也說出了衛(wèi)所嚴重缺員的事實。浙江沿海六府衛(wèi)所旗軍缺額也很嚴重。杭州前衛(wèi)、杭州右衛(wèi)、寧波衛(wèi)與觀海衛(wèi)的旗軍缺額率均在70%以上,一些軍衛(wèi)的實際見在旗軍僅及明初一個千戶所。②導致衛(wèi)所軍伍空虛的原因是多元的,主要有三:第一,衛(wèi)所屯田是旗軍賴以生產、生活的基礎。正統(tǒng)以后,屯政漸壞,衛(wèi)所屯田兼并嚴重,“田仍昔田,軍非昔軍,或轉賣民間,或佃種民戶”[6](P211)。衛(wèi)所屯田失額,屯田功能無從發(fā)揮,糧餉、武備不能及時供給,衛(wèi)所軍戶生活日益艱難。第二,衛(wèi)所軍官克扣軍餉,導致旗軍困苦。衛(wèi)軍中長期存在衛(wèi)所軍官盤剝士兵的現象,比如軍官私下侵吞軍糧,士兵被迫孝敬長官等。[7](P4333)軍官和軍士的矛盾日益尖銳,“承平日久,為之官者,惟知尅減軍糧為能”[8](P877)。一些軍士為求生計,相率逃亡,“沿海諸衛(wèi)所官旗,多尅減軍糧入己,以致軍士艱難,或相聚為盜,或興販私鹽”[9](P2515)。第三,衛(wèi)所軍士苦于漕運。浙江濱海六府的許多衛(wèi)所原本為備倭而設,并無漕運之責。但是明初以后,許多備倭衛(wèi)所的旗軍轉而用于漕運,如杭州府“自景泰五年以來,正軍皆充漕役”[10](P2634)。衛(wèi)所旗軍既要專于海防,又疲于應付漕運事務,負擔繁重,給衛(wèi)所軍士正常生產、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力役負擔導致衛(wèi)所旗軍大量逃亡。
明初的法律較為嚴苛,衛(wèi)所鮮有腐敗。正統(tǒng)以后,軍官以搜刮士兵為能事,幾無敵情觀念,有功互相爭奪,有過互相推諉。正統(tǒng)七年(1442),倭寇入侵大嵩(今寧波大嵩),都指揮僉事李貴已知敵情,卻不下令各處準備,指揮沈容因娶妾回原衛(wèi),千戶劉濟因采木擅離職守。結果官軍被擄殺近四百人,糧食被搶四千石,軍器更是被擄無數。正德、嘉靖年間,衛(wèi)所軍官面對倭患而消極應付。嘉靖八年(1529)十一月,倭登樂清鶚嶺,蒲岐所千百戶魏奎、陳積就消極對待,結果導致鄉(xiāng)民戰(zhàn)死,他們也以罪謫官。更為嚴重者,衛(wèi)所官軍私通奸邪,為惡地方,如嘉靖八年十二月,“磐石衛(wèi)指揮梅曄、姚英、張鸞等守黃華寨,受牙行賄,縱令私船入海為盜,通易番貨,劫掠地方”[11](P2551)。
衛(wèi)所軍官為世襲制,明初軍官驍勇善戰(zhàn),但時間推移,衛(wèi)所軍官戰(zhàn)斗力一落千丈,襲職官員荒于訓練,“膏粱世襲,不知兵馬為何事;衣食奔走,不知弓矢為何物”[8](P877)。戰(zhàn)船為沿海衛(wèi)所的重要軍事配置,明初每百戶所造船一只,有的造船不止一只,甚至多達四只,沿海各衛(wèi)以此建立了水軍。但至嘉靖年間,水軍艦船破損嚴重,“沿海諸衛(wèi)軍伍虛耗,水寨軍及備倭船,存者無幾”[11](P1432),浙江“戰(zhàn)船、哨船十存一二”[1](P5405),喪失了海上防衛(wèi)能力。嘉靖三十一年八月,巡按浙江御史林應箕奏疏中對此有明確說明:“浙江寧、紹、臺、溫,地濱大海,盜賊出沒之藪,國初建衛(wèi)所四十有一,戰(zhàn)船四百三十有九。董以總督備倭都司、巡視海道副使等官,控制至為周密,后以海波不驚,戒備漸弛,伍籍日虛,櫓弊樓折而官船廢矣。”[7](P2211)
衛(wèi)所軍是明代國家常備軍,除此之外,地方上設民兵守護城池,性質界乎偵緝隊與警備隊之間。[12](P251)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民兵制作為衛(wèi)所制的一種軍事補充而存在。但伴隨著衛(wèi)所制的衰頹,政府轉而大量使用民兵,以填補防御真空,最為集中的表現是民壯與鄉(xiāng)兵的興起。
民壯是民兵中最重要且最普遍的一種,其名稱往往與民兵通用,“民兵,亦曰民壯”[13](P799)。別名也非常多,如“士兵”、“民穎”、“兵壯”、“會手”等。關于民壯的起源,一般追溯至宣德元年。據文獻記載,浙江民壯作為正式軍事兵種出現應在正統(tǒng)年間,如《嘉興府志》載,“招選民壯,令本地官司率領操練,遇警調用,事完為民”[14](P520)。此后民壯成為常規(guī)制度,天順元年(1457)頒布“免丁糧”的命令,“凡民壯鞍馬、器械皆官具,仍免糧五石,人二丁,以資供給,遇事毋輒勾攝”。弘治二年(1489),按里甲編僉,成為地方徭役,“復定隨里甲編僉之制,令州縣選民間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之人,隨里分多寡編僉。凡七八百里者,里僉二人,五百里者三人,三百里者四人,百里以上者五人。春夏秋三季月二操,冬季間三日三操之。遇警調集,官為治行糧,馀悉如天順例”[10](P2617-2618)。明朝編選民壯的原則、操練、行餉等具有比較完善的制度性規(guī)定。
民壯最初為臨時征調,因地制宜,人數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嘉靖二十二年,國家也是模糊規(guī)定,“增州縣民壯額,大縣千人,次六七八,小者五百”[1](P2250)。在此情況之下,明代浙江沿海六府各縣所設民壯數不一。寧波府、臺州府、溫州府民壯數有舊額與新額的不同記載。根據嘉靖《寧波府志》的記載,鄞縣“舊額聽差民壯三百名”,“今編聽差民壯二百名”;慈溪“舊額民壯二百三十名”,“今編操備民兵五百名”;奉化“舊額民壯二百名”,“今編民壯一百五十名,共三百五十名”;定海“舊額民壯二百五十名”,“今編名額如舊”;象山“舊額民壯六十名”,“今加編民壯六十名”。[15](P1197-1198)臺州府,“《天臺志》載應捕二十名機兵,原百四十名,奉文革除八名,後又汰三十三名,萬歷時存九十九名,寧海載民壯實役百三十二名,它縣無考”[8](P881)。溫州府,嘉靖《瑞安縣志》記載:“民壯四百名,原額五百名,后革二百五十名?!甭c《樂清縣志》言:“民壯三百名,捕盜應捕十五名,于民壯內選充。”[16](P38)萬歷《溫州府志》記載:溫州府“實役民壯共九百三十五名”,瑞安“實役民壯二百名”,樂清“實役民壯二百三十一名”,平陽“實役民壯一百名”,泰順“實役民壯二百六名”。[17](P558-567)萬歷年間,杭州、嘉興、紹興諸府的民壯數如表2 所示。
表2 萬歷年間杭州、嘉興、紹興諸府屬縣民壯數
雖然,各縣民壯數從80 人到400 人不等,但是這些武裝化的民壯由佐貳官或首領官率領,“專為巡緝盜賊,護守城池”[18](P134),成為明中后期浙江沿海各府維持地方安定所仰仗的重要力量。若逢地方動亂或防衛(wèi)力量不足,地方政府還會通過增加民壯數、抽取民壯操練戍守,加強地方防御。以象山縣的民壯變化為例:
象山縣民壯因正德四年劉賊為亂,抽取民兵……迨正德八年,又因桃源洞賊起,抽取民兵六十名……后嘉靖十四年,知縣廖思又以兵少不敷差用,議加六十六名,共一百二十名……二十二年,本縣庫藏被盜,巡按舒公汀仍議加兵六十名,共一百二十名,分為二班,更□□用,工食半給。三十二年,巡按王公杼查照本縣城池未完,島寇犯境,守御乏人,權議加兵一百三十名,共二百五十名。[19](P279-281)
鄉(xiāng)兵是民眾自發(fā)的軍事組織,元末明初,社會動蕩,各種鄉(xiāng)兵蜂擁而起。社會安定后,鄉(xiāng)兵趨于沉寂。但是隨著沿海倭變又起,鄉(xiāng)兵又得到復興。浙江濱海六府大致存在兩種鄉(xiāng)兵組織。
一種鄉(xiāng)兵組織是政府應對地方動亂而組建的,事平即撤,浙江沿海較為普遍③。如蕭山縣,“嘉靖三十五年,知縣魏堂增置,在城、西興、龕山、長山凡四處”[20](P16)。其中,從鄉(xiāng)兵的僉派到養(yǎng)兵工食的供給,官府在其中發(fā)揮著最為根本的作用。如光緒《嘉善縣志》記載:
明嘉靖三十三年,每里僉鄉(xiāng)兵五名,各就里長支工食,后止僉一名,寇平裁去。崇禎七年十二月,奉欽依招練鄉(xiāng)兵,人情惶懼,時知縣李陳玉新任,謂挨門報點則多騷擾,懸格召募又無應者,定令于保甲之內揀選壯勇,得二百六十名有奇。遵部六原行令通縣之丁計丁出錢,為養(yǎng)兵工食,隨立團練條款……十四年,知縣劉大啟更定鄉(xiāng)兵額名及工食定數,照本縣二百四里,每里兵一名,共二百四名,年給工食銀七兩二錢,衣甲器械銀十兩有奇名,現年領給。十七年,戶部疏請照山西事例,以本省鄉(xiāng)紳訓練本省鄉(xiāng)兵。浙西以在籍鄉(xiāng)紳徐石麒為領袖,錢繼登佐之,于保伍中簡練鄉(xiāng)勇,行古弓弩社法,奉旨聽該撫按,便宜飭行。[6](P253)
另一種鄉(xiāng)兵組織則由地方宗族組織。嘉靖時期,溫州地區(qū)以英橋王氏為主體的永嘉場鄉(xiāng)兵即為重要例證。英橋王氏為“溫士族之冠”[21](P1),王氏族正王沛倡議組建鄉(xiāng)兵,“招集義兵七百余人團操保御,屢建奇功,后因從子廣東僉事德致政而歸,加募勇壯至二千五百有奇,后與賊戰(zhàn)龍灣、戰(zhàn)長沙,皆有戰(zhàn)績”[22](P658)。這些鄉(xiāng)兵組織強化聚居宗族的軍事防衛(wèi)功能,它們設堡自衛(wèi),民堡之設遍及溫州,鄉(xiāng)兵成為官府依賴的重要防衛(wèi)力量。
在兵制轉變過程中,民壯雖然成為補充衛(wèi)所缺額的重要舉措,也取得一定成效。如弘治末年兵部議覆戶部侍郎李孟旸《請實軍伍疏》:“天下衛(wèi)所官軍原額二百七十余萬,歲久逃故,嘗選民壯三十余萬。”[1](P2250)但民壯亦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有些地方將民壯“半充各色差役,掛名操練,俱目不知兵者”[6](P254),甚至出現“市棍包攬充當,吏書分侵及撥差迎送官長”[18](P134)現象。如嘉善縣,“啟禎年間,額設民壯三百名,警備水陸,操演屬諸典史,替冒占籍,蠹弊相仍,知縣李陳玉任始立約束,甚得規(guī)劃措置之宜”[6](P252)。
衛(wèi)所軍不堪所用,而民兵制又弊病叢生。地方動亂與海疆危機的雙重壓力之下,明政府開始計劃打破原有的防衛(wèi)體系,建立起一種新的軍事體制。據肖立軍研究,新的軍事體制主要由“京營兵制”與“省鎮(zhèn)營兵制”兩部分組成。“京營兵制”,顧名思義是指京師的軍事體制,“省鎮(zhèn)營兵制”則是盛行于京師以外地區(qū)的兵制,“主要指明代省、鎮(zhèn)總兵鎮(zhèn)戍區(qū)中以鎮(zhèn)戍等為主要任務,以營為核心、編制的軍事制度”[23](P1)。省鎮(zhèn)營兵制的兵源主要依托募兵與衛(wèi)所兵。募兵一般認為始于宣德九年,為當時守邊而設的臨時措施,并未大規(guī)模推行。嘉靖年間,募兵成為國家正式的兵役制度而推行開來。募兵與衛(wèi)所兵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他們不世襲,無軍籍,退伍后仍為民,與政府是一種雇傭關系,由國家供餉,薪餉比衛(wèi)所軍豐厚。大規(guī)模推行募兵制是在短時間內提升防衛(wèi)能力,平定地方動亂比較有效的手段。嘉靖倭亂時,兩浙為重要防守區(qū)域,所募之兵有十萬之眾,可見募兵在當時營兵構成中的優(yōu)勢地位。但大量募兵給國家與地方財政帶來巨大壓力。地方政府不得不削減募兵,轉而選用其他兵種來補充營兵。如萬歷《紹興府志》所載史料非常直接地指出了萬歷時浙省營兵構成的新變化,即具有徭役性質的民兵與衛(wèi)所軍大量充任營兵,以達到節(jié)省兵餉開支的目的:
自嘉靖三十一年以來,兩浙召募陸兵不下十萬。近年漸次汰減,選取民壯、弓兵、正軍抵用。在紹興募兵、民壯各一總,臨觀總留用民、捕、耆、舵兵五百二十四名,加添軍兵二百三十九名,并原用軍兵一百二十一名。萬歷二年,加復臨觀總民兵一百四十二名……倭亂之后,民財竭矣,減兵而選軍,蓋取足于正例。原在食糧之額,雖加至一石,比之全給兵餉者已省矣。[20](P19)
營兵制在明中后期浙江沿海地區(qū)的防衛(wèi)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防衛(wèi)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以溫州地區(qū)為例,“十余年而甌兵遂雄一時,倭至往往俘獲,至相戒不入甌境,海上晏然四十余年”[17](P591)。省鎮(zhèn)營兵制在制度構成上已經完成不同于明初的衛(wèi)所兵制,因此其指揮系統(tǒng)也產生相應變化。大略而言,省鎮(zhèn)營兵制是文官與武官共同指揮的雙軌體制,“自世宗世倭患以來,沿海大都會,各設總督、巡撫、兵備副使及總兵官、參將、游擊等員”[1](P2247)。
明初,巡撫為臨時差遣官,倭寇侵擾促使東南沿海分省設立巡撫,巡撫成為浙江常設地方官,總理一省軍務。隨著倭亂范圍擴大到整個沿海地區(qū),就有設立具有更大管轄權力的總督的必要,嘉靖三十三年,特命尚書提督浙江、福建、南直隸軍務[24](P1040),其轄區(qū)為南直隸、浙江、福建、山東、廣西、廣東??偠脚c巡撫的職責不同,“總督主征集官員,指受方略;巡撫主督理軍務,措置糧餉”[25](P857)。兵備副使是兵備道的官長名稱,全稱為“整飭兵備道”,整飭轄區(qū)兵備為其職責,始設于弘治年間。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各省遍設兵備副使,主要職責為“掌經略海防,簡練水陸官兵,處備糧餉及整治墩臺、關堡、船只、器械之類”[26](P58)。浙江地區(qū)劃分為杭嚴兵備、金衢兵備、嘉湖兵備、寧紹兵備、臺州兵備和溫處兵備等六道,如表3 所示。
表3 萬歷年間浙江兵備道設置表
總兵官是明中后期省鎮(zhèn)的最高武官,“明初武事,俱寄之都指揮使司。其后漸設總兵,事權最重”[27](P554)。嘉靖三十四年,始設浙直總兵,命劉遠充總兵,管理浙直海防。[11](P7403)此為第一任浙直總兵[28](P51),駐地為臨山。嘉靖四十二年,浙江與南直隸分鎮(zhèn),浙江單獨設有總兵。浙江營兵將領設置的具體情況,可參見表4。
總兵、參將、把總的職責在嘉靖編修的《觀海衛(wèi)志》中有說明,基本反映了當時兵制實況:
近以倭亂,更置總兵、副總兵、參將、欽依把總。其總兵都督一員,鎮(zhèn)守浙直地方,備御倭寇,保安軍民。開府定??h,凡浙直之事,一皆總之,俱得便宜行事。水陸有警,督其屬,調度各省沿海軍馬逐捕。事其重大者,會同撫按及副總兵計議而行。文職知府而下,武職自參將而下,得施其節(jié)制。(副)總兵、參將,職掌一視總兵。但地方各有專屬,不得互侵。文自同知而下,武自把總而下,聽其節(jié)制。把總官初制總臨、觀、定三衛(wèi),以軍政考選。今改臨觀為一總,定海為一總,出自欽依,以都指揮體統(tǒng)行事。凡一總軍政利病,大者白于上司,以為進止;小者專之。僚屬之賢否,歲時填注,上下監(jiān)司、部院以憑廢置。[26](P61-62)
表4 明代浙江營兵將領設置表
從上引史料可以看出,總兵與參將的職權相當大,作為軍事指揮官,對于轄區(qū)內的文官亦有節(jié)制之權,可以充分動員轄區(qū)內各方面力量,協(xié)調作戰(zhàn),能更加有效地抵御倭寇侵擾。省鎮(zhèn)營兵制克服了明初所確立的以衛(wèi)所制度為核心的防衛(wèi)體系在運行過程中所顯現的弊端,自嘉靖以后成為支撐東南地區(qū)防衛(wèi)的主要軍事制度。
明初朱元璋力圖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不容許其他力量挑戰(zhàn)政府威權,因此以集中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等權力為基本出發(fā)點進行制度設計,使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集權國家形態(tài)的典型。一般認為,兵制是軍事制度的核心內容,明初建立的衛(wèi)所制度為軍事制度的基本內容,在王朝鼎建前期運作得相當成功,保障了其他國家制度的順利推進。浙江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的主要基地,其沿海地區(qū)又是其防御海上勢力的重要區(qū)域,“瀕海六郡,水陸交錯,島嶼旁連,并稱要地”[7](P2199)。因此,沿海六府是明初落實和推行軍事制度的要地,成為東南沿海防御中的核心部分,建立了以衛(wèi)所兵制為主體的軍事制度。但任何制度無法一成不變,由于時局變化,“畫地為牢”的統(tǒng)治方針出現問題。衛(wèi)所制度此時開始衰落,兵員、管理和裝備都無法適應軍事需要。明中后期,浙江沿海為倭患最為嚴重地區(qū),“各省之被侵,以浙為最甚,而浙中各府之受禍,以寧波及其郡臺、溫為最甚”[16](P2)。在此狀況之下,地方軍政系統(tǒng)必須進行徹底變革,以應對形勢的需要。政府通過種種方式予以了調整。首先以臨時措施來填補防御真空,即以地方為主導,以徭役方式增加民壯或鼓勵鄉(xiāng)民自發(fā)組織鄉(xiāng)兵,但是這些舉措屬于對防御體系的修補手段,產生了不少弊端。倭亂日趨嚴重后,民間調集的軍事力量無法抵抗,整個地方防御處于被動。于是,兵制改革逐漸轉向徹底變革以衛(wèi)所為核心,通過增加募兵,整合民壯、弓兵、正軍,形成一種新的兵制體系,即省鎮(zhèn)營兵制。省鎮(zhèn)營兵制以“督撫——兵備副使”文官系統(tǒng)與“總兵——參將——把總”武官系統(tǒng)相互配合,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衛(wèi)所的地位,緩解了海域軍事危機。不過,省鎮(zhèn)營兵制受制于財政開支,一直處于不斷發(fā)展、不斷調適之中。由此可見,浙江沿海兵制變遷過程極為復雜,一方面,原有制度所形成的路徑依賴決定了新變化要與舊體制相適應,存在一個逐漸磨合過程。另一方面,新制度在明中葉的倭亂與海洋變局下展開,是一個實踐摸索的過程,因此并沒有形成固定模式,存在不穩(wěn)定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衛(wèi)所制在明中葉的軍事活動中,其地位有所下降,但作為基本軍事制度對省鎮(zhèn)營兵制仍起輔助作用,終明之世并未廢除,直至清代才有根本性變革。而省鎮(zhèn)營兵制也在進入清朝之后,綠營仿效其做法而得到完善。
注釋:
①明代兵制的研究可參見于志嘉《明代軍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氏著《衛(wèi)所、軍戶與軍役:以明清江西地區(qū)為中心的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趙明《明代兵制研究六十年之回顧》(《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3年第8期),張金奎《二十年明代軍制研究回顧》(《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2年第10期)。
②根據嘉靖《寧波府志》中的統(tǒng)計數字,寧波衛(wèi)與觀海衛(wèi)旗軍原額都是5600人,至嘉靖時分別只有1167人與1188人。
③陳寶良認為,明代鄉(xiāng)兵由地方縉紳或豪強統(tǒng)領,官府不加用遣,不發(fā)行糧。(陳寶良:《明代鄉(xiāng)村的防御體制》,《齊魯學刊》1993年第6期)此論并不周全。
[1](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郭紅,靳潤成.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明代卷)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3]于志嘉.衛(wèi)所、軍戶與軍役:以明清江西地區(qū)為中心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明)唐順之.條陳海防經略事疏[A].陳子龍.明經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明)雷禮.皇明大政記[A].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8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6.
[6](清)江峰青.(光緒)嘉善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7](清)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1.
[8](清)喻長霖.(民國)臺州府志[A].中國方志叢書[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9]明英宗實錄[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0](明)陳善.(萬歷)杭州府志[A].中國方志叢書[M].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11]明世宗實錄[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2]梁方仲.梁方仲文集[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13](清)鄧鐘玉.(光緒)金華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14](明)劉應鈳.(萬歷)嘉興府志[A].中國方志叢書[M].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15](明)周希哲.(嘉靖)寧波府志[A].中國方志叢書[M].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16]孫延釗.明代溫州倭寇編年[A].孫延釗集[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17](明)湯日昭.(萬歷)溫州府志[A].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10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6.
[18](明)李培.(萬歷)秀水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19](清)胡祚遠.(康熙)象山縣志[A].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0](明)蕭良干.(萬歷)紹興府志[A].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1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6.
[21](明)王毓.明代英橋王氏詩錄[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
[22](明)鄭若曾.籌海圖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3]肖立軍.明代省鎮(zhèn)營兵制與地方秩序[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24](明)申時行.明會典(萬歷朝重修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5](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6](明)周栗.(嘉靖)觀海衛(wèi)志[A].慈溪文獻集成(第1輯) [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27](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8](明)耿宗道.(嘉靖)臨山衛(wèi)志[A].中國方志叢書[M].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