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楊
2014年除夕,零點開始,南京市委書記、
市長通過市委宣傳部官方微信、微博,@南京發(fā)布向市民、網(wǎng)民拜年。南京市委書記楊衛(wèi)澤和市長繆瑞林拜年時分別曬出了最近很火的小黃人和兔斯基的卡通表情,不少網(wǎng)友紛紛點贊,“書記的小黃人,市長的兔斯基萌得一臉血啊”,還有網(wǎng)友趁機向書記、市長“討紅包”。(據(jù)1月31日《現(xiàn)代快報》)
常言道說話要看對象,不看對象的說話謂之為“隔靴搔癢”;常言道說話要看場合,不看場合的說話謂之為“對牛彈琴”。有人以為老百姓說話要看對象與場合,官員說話則不在此列,因為官員應(yīng)該不管在任何場合、面對任何對象都 “正襟危坐、不茍言笑”。
其實,說話是一門藝術(shù),看對象、看場合說話這是說話藝術(shù)的基本要求,這個要求無論對老百姓來說還是對官員來說都是一樣的。官員微博面對的是廣大平民百姓,因此與百姓交流時,要盡量使用樸實語言、創(chuàng)造寬松氛圍,才能營造出官民互動、魚融于水的和諧環(huán)境。市委書記、市長在微博上分別曬出了最近很火的小黃人和兔斯基的卡通表情,就一下子拉近了與民眾之間的感情距離,讓市民看到書記、市長也是性情中人,有與普通人一樣的喜怒與哀樂。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民眾一旦視書記與市長是可以促膝談心的朋友,那么話匣子一經(jīng)打開,官與民之間的交流自然順暢無滯。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要求領(lǐng)導(dǎo)干部“接地氣”。那么,如何接好“地氣”?首先必須具有與基層交流與百姓接觸的語言藝術(shù)。常言道“話不投機半句多”,不懂得語言藝術(shù)是干部做群眾工作的致命傷。一些干部習慣于發(fā)號施令,面對群眾也難改習慣,于是,百姓敬而遠之。如果聽不到百姓心里話,這“地氣”又從何接起?
對書記、市長平實的微博語言,網(wǎng)上有另一種聲音認為是在“媚眾”。筆者卻以為“媚上”不可取,“媚下”又何足為恥。為民盡職本是官員的職責,“媚”的是民眾,這是當今官德的表現(xiàn)。如果官員都能心往民眾想,勁往百姓使,這是國之幸、民之福,這樣的“媚眾”又有什么不對呢?
如今,微博成為官員“聽民意以定決策”的一件“利器”,要讓這“利器”成為我們轉(zhuǎn)變作風的武器,就要切實掌握好微博的語言藝術(shù),通過樸實無華的語言,真實流露的感情,架起一座官、民溝通的橋梁。筆者以為南京市委書記和市長的微博語言具有時代感與親和力,不失為官員微博語言的一個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