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農桑,務積谷”、“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圣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fā)生了槜李之戰(zhàn)(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zhàn)亂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zhàn),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嵇山。范蠡遂于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于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jié)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后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后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zhàn)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于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zhèn)涞慕韼狡媾魇?,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里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滅吳,成就越王霸業(yè),被尊為上將軍。
“吳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擺宴姑蘇臺。”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
后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yè)并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xiāng)梓,范蠡的賢明能干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于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庇谑牵湃?,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xiāng)。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于“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jié)、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道商之鼻祖。
人物思想
在春秋時期,范蠡的老師計然就對“低吸高拋”有過經典論述: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計然是范蠡的老師,名叫辛文子,是晉國逃亡公子的后代,是一個大經濟學家,也是一個技術精湛的“相者”。范蠡將老師的經商經典融會貫通,著有《計然篇》,在《國語·越語下》中均有記載,但皆已流失。
范蠡用計然傳授的方法,到山東定陶去經商,因為他認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與四方的諸侯國四通八達,貨物交易起來十分便利。范蠡的方法是治理產業(yè),但是隨機應變,與時逐利,而不是苛求他人。他認為善于經營致富的關鍵是:能夠任用賢人,懂得把握時機。在19年的時間里,范蠡三次賺了千金之財,兩次都散給了貧窮的朋友和遠房同姓的兄弟。到了晚年,范蠡精力衰竭,把產業(yè)委托給了子孫,變成了家族式的企業(yè)。子孫們繼承了他的產業(yè),繼續(xù)滾雪球式的發(fā)展,終于有了家財巨萬。
范蠡具有深邃的經濟思想:他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于供求關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其言論見于《國語·越語下》和《史記·貨殖列傳》。他的經濟思想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范蠡認為,越國善蠶桑,齊國善耕鋤,秦國善冶煉,趙國善土木,各國有各國的長處,經商就是促成各國的交流。在重農輕商的傳統(tǒng)社會中,這樣的見解難能可貴。他在經濟上主張“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得時不成,反受其殃” 等觀點,強調人們不僅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而且要運用和把握客觀規(guī)律,應用于經濟現象的變化。范蠡運用這一經濟思想治理越國,達到了民富國強,雪了國恥。在功成身退之后又用他的經濟思想從事經商,成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商業(yè)巨富,史稱陶朱公,“陶朱”便成為巨富的代名詞。范蠡成為后世商人供奉的偶像,謂之“商圣”。
相傳范蠡還是十六兩老秤的發(fā)明者。據說當時為了設置秤的度量衡單位,范蠡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祿壽三星,組成了十六兩秤的“秤星”,告誡商人,缺一兩折福,缺二兩折祿,缺三兩折壽。這種十六兩秤,一用就是兩千多年。在民間,范蠡被尊為財神。南方很多百姓家里敬財神,都是一文一武,武財神是趙公明,文財神就是范蠡。
作為商人, 范蠡還是我國重視消費者的第一人。他提出“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為消費者謀”。民間流傳,范蠡離開句踐,攜西施,隱居吳縣,從事手工業(yè)制作。把鄉(xiāng)人不買的竹子,以極低的價格收購,長的制作戰(zhàn)塔竹,短的制作成竹掃帚。別人不買的蘆葦以極低的價格收購,長的編成蘆葦席,短的編成蘆花掃帚。買別人不要的樹垛,粗的制成貼板,細的制成棒桿。范蠡和西施將貨物用船運到東橋售賣。有一位身穿粗布衣的嫂子一定要買一把好看的蘆花掃帚,范蠡反爾不賣,眾人不解,范蠡說:“這位嫂子家境貧寒,家地面潮濕,不適合用蘆花掃帚?!庇幸晃恍『①I貼板,付錢之后轉身就跑,范蠡叫住小孩,眾人不解,范蠡說:“因為人多,為防止小孩迷失,叫住小孩。”并將多余的錢退給小孩。有一位老頭買掃帚,范蠡收錢后,并不給帚,眾人不解,范蠡說:“人多擁擠,老頭體弱行動不便 ,故而收錢不與?!敝钡饺松?,才將最后一把掃帚給老人。
范蠡是水產漁業(yè)的祖師爺, 公元前473年春秋戰(zhàn)國時代,范蠡在蠡墅隱居時,所著《養(yǎng)魚經》是世界上第一部養(yǎng)魚專著, 距今有24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世界公認的。我國第一部農業(yè)百科全書,成書于公元六世紀三、四十年代,,比《養(yǎng)魚經》晚了200多年,其中就摘錄了《養(yǎng)魚經》的內容。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考證,根據古籍文獻記載,得出兩條重要論斷:一是“中國是世界上池塘養(yǎng)魚最早的國家,遠在殷商時代即開始了養(yǎng)魚?!倍欠扼弧娥B(yǎng)魚經》“是2400年前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養(yǎng)魚專門文獻, 也是養(yǎng)魚的始祖,對世界養(yǎng)殖學史來說是有重要價值的文獻?!?在這部書中,對養(yǎng)殖對象、建造魚池工程、密養(yǎng)輪捕、良種選留及產子孵化等方面均有論述。 范蠡的《養(yǎng)魚經》不論對我國歷史上的養(yǎng)魚業(yè)、水產養(yǎng)殖學或歐洲養(yǎng)鯉事業(yè)的發(fā)展,均起了相當的作用; 而且即使是今天,它對我國的漁業(yè)生產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據《三農紀》記載,春秋時范蠡離開越王勾踐以后,涉三江,入五湖,在太湖一帶養(yǎng)鵝致富。興一國,滅一國,“兵圣”孫武沒做到,“智圣”諸葛亮沒做到。兩人幾乎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只活到五十出頭。而范蠡卻做到了,他不僅創(chuàng)造了以弱勝強的光輝戰(zhàn)例,還善于“保存自己”直到古稀之年,壽終正寢。官至相國、大將軍,爵至上大夫,毅然辭去。伍子胥沒有想過;文種沒有決心;兩人均被“賜死”。范蠡激流勇退,“悄然而去”,說出了“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敵國破,謀臣亡”的千古名言,是中國歷史上主動辭官下海第一人。
治產經商,富至巨萬,同代人望塵莫及,后代人難繼項背。范蠡身體力行,飼養(yǎng)五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總結一套管理術,專著《致富奇書》填補歷史空白。提出“物價貴賤隨供求關系變化”之理論,開認識價值規(guī)律之先河;后人對富翁以“陶朱公”相稱,即由范蠡而來。范蠡在政治、經濟、哲學、軍事、外交等重大領域均有建樹,集老子、孔子、孫子思想之大成,堪稱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界圣星。他的重人重谷、韜光養(yǎng)晦、興國方略至今仍可借鑒;他主張商品流通、平抑物價、先富帶后富,提出經商要“擇人任時”的經濟思想具有劃時代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