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是近代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他那有名的“比薩斜塔”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落體的速度與落體的重量成正比”這條被人們遵守了千年的定律。
誰會想到,伽利略——這位近代科學巨人,年輕時差點進了修道院,成為一個終生侍候“上帝”的人。而讓這一切發(fā)生轉折的人,正是他的父親文森佐。
文森佐是一位琵琶演奏員和作曲家,但他沒法靠音樂為生,便開了一個小商店,生活過得很貧寒。文森佐擅長數(shù)學,但那個時候的意大利,人們并不了解數(shù)學的用處,連大學都沒有專職的數(shù)學教師。文森佐很重視對兒子的教育,11歲之前,伽利略所得到的教育、知識,都是由父親和幾位家庭教師傳授的。伽利略是個活潑外向的孩子,喜歡探險并且研究周遭的一切事物。文森佐非常不信任比薩的教育機構,強烈地反對送他的兒子到學校那里去接受教育。
為了能使伽利略進大學,文森佐把他送到勃羅薩修道院辦的一所學校去學習,那時歐洲的教育、科學都是神學的奴仆,許多學校都是附設在修道院里。在學校里,年輕的伽利略受到宗教感情的影響,決定把一生都貢獻給宗教,當一名修道士,這在16世紀的歐洲是一種普遍的甚至時髦的選擇。
當伽利略把這一決定告訴父親時,文森佐很著急。他了解兒子的性格和喜好,他知道伽利略自小就是一個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很強的人。記得有一年冬天,他帶伽利略去朋友家作客,當時天氣異常寒冷,天上飄著鵝毛大雪,街上、房頂上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小伽利略非常高興,跟在父親后面,一邊蹦跳一邊唱著歌。忽然,他停住了腳步,望著漫天飛舞的雪花,問:“爸爸,為什么春夏秋天下雨,冬天卻下雪呢?”
“因為冬天氣候寒冷,雨在空中凝聚成雪花才落下來的呀!”
“那,雨水沒有顏色,雪花為什么都是潔白的呢?”小伽利略沉思片刻,又追問道。
爸爸被問住了。
文森佐認為,像伽利略這樣思維活躍、敏捷的孩子,以后是不會長期甘愿接受宗教教條束縛的。修道院里枯燥、令人窒息的生活,伽利略也會忍受不了,這個決定完全是他的一時沖動。
然而,對于父親的反對,伽利略很不解,還是一意孤行。文森佐便找了一個借口,對學校說兒子有一只眼睛長期有問題,不能看書,需要治療。學校同意他把伽利略帶回了佛羅倫薩的家中。面對固執(zhí)的兒子,文森佐耐心地說服開導,終于使伽利略改變了當修道士的草率決定。在父親的安排下,他進了比薩大學,成為一名醫(yī)科學生。
伽利略在大學讀書時,認識了一些數(shù)學家。本性好奇的他,經(jīng)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么不沿著直線前進”這類問題。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shù)學家利奇來到比薩游歷,他就準備了很多問題去請教利奇。在老師的教誨下,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于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并且深入地掌握了阿基米德的關于杠桿、浮體比重等理論,從此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家教點睛:
有關專家認為,孩子的理想發(fā)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一是理想發(fā)展的準備階段,其特點是孩子把家長的、老師的要求當作自己的理想;二是生活理想階段,是孩子最早獨立思考的理想,是自己在活動中產生興趣而憧憬的理想;三是職業(yè)理想出現(xiàn)和開始發(fā)展階段,隨著興趣的發(fā)展,孩子逐步培養(yǎng)起某種愛好,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產生對某種職業(yè)的向往;四是社會理想發(fā)展階段,這是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并有了一定的社會經(jīng)驗的必然結果,它往往同個人職業(yè)理想相聯(lián)系。家長要有意識地把信仰的引導提到教育日程上,像伽利略的父親那樣,用科學的信仰幫助孩子從職業(yè)理想過渡到正確的社會理想,要明確提出健康的理想目標,引導孩子從思維上武裝、在實際行動中實踐,達到樹立正確理想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