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艷
家訪,作為聯(lián)系家庭與學校的一條紐帶,它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學校與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橋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登門家訪形式正漸漸被一些方便、快捷、時髦的方式所取代。但我認為,無論如何,傳統(tǒng)的、面對面的登門家訪形式都不能丟。在此,我想談談傳統(tǒng)的登門家訪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和功能。
一、將關愛送到身邊,讓支持變得具體
在我看來,面對面的家訪,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直觀、具體地呈現(xiàn)我們對學生的關愛,這是QQ、短信、家校通、電話取代不了的。比如,班里有一個孩子,家里經(jīng)濟條件不好,住在棚戶區(qū)。為了表達對孩子的關心,我們的確可以通過便捷的通訊方式詢問一下孩子在家的情況,但這樣的方式總顯得不那親切真誠。因為,住在棚戶區(qū)的孩子,肯定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他(她)或許根本想不到老師會愿意到自己家里來家訪。但是,如果我們親自去了,就可能讓孩子、家長感受到QQ、短信、家校通、電話給不了的溫暖和感動。
通過登門家訪,我們不僅可以直觀地傳遞我們對學生的關愛、對家長的支持,還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以及思想動態(tài)。在面對面的家訪過程中,我們用心傾聽家長對我們工作的反饋和建議,既取得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理解和支持,同時還能加深教師與家長的感情。
二、與家庭零距離接觸,切身體會孩子成長的不易
QQ、短信、家校通、電話在給我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我們切身體會孩子成長環(huán)境的機會。很多時候,不親身去體會,是難以真正地了解,更談不上真正地理解了。也許,我們會覺得,突然到一個陌生的家庭里去,會很尷尬、很不自在,也會擔心受到冷遇。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停止家訪的腳步?,F(xiàn)代教育需要我們走進學生的家庭,因為,我們要真正了解、理解一個孩子,必須要從他的家庭入手。在家訪的過程中,我們即使說話不多,就只是在學生的家里看看、坐坐、閑聊兩句,都能大概感知這個學生生存環(huán)境的好壞。比如,我曾經(jīng)教過一個學生,從外表上,一點也看不出他的家庭有什么問題。這個孩子比較聰明,成績也還不錯,但是,在他的眼神里,我始終找不到自信,更多的卻是憂郁和自卑。于是,我就和他溝通,告訴他,想去他家家訪。開始的時候,他不愿意,經(jīng)過多次協(xié)調(diào)、溝通之后,他最終還是同意了。去了他的家,我一下就明白了,為什么這孩子會是那樣一種狀態(tài)!他們一家三口,父親是一個大貨車司機,母親是一個殘疾人,連基本的語言表達都成問題,成天只能自己待在家里。家里居住的是租來的小房子,條件很差。由于房間太小,通風不良,當我踏進他家門的時候,感覺非常不好??吹竭@樣的狀況,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太不容易了!
另外,當我們?nèi)ゼ以L的時候,學生家人待人接物的方式、談吐的方式、家里的布置格局都可能是某種信號。我每次去家訪,不知不覺中,我都會感覺到這家庭所釋放出的氣氛是溫暖、平靜,還是陌生、冷漠、浮躁……這些信號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勾勒出這個孩子的大致心理結構。記得有一次我去一個男孩子家里家訪。在我進門的時候,我掃視了一下他們家的鞋柜,發(fā)現(xiàn)沒有一雙女式鞋子。于是,我就基本知道這個孩子是單親家庭了。所以,在我們談話的過程中,我就只字沒問媽媽的信息。開學以后,我盡可能地多給這個孩子關愛。在我的幫助之下,他改掉了身上的好多壞習慣,成績也有了提高。
三、面對面的溝通,搭建互相理解的平臺
通過登門家訪,我們可以體會到QQ、短信、家校通、電話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所以,我認為,登門家訪的傳統(tǒng)不能丟。俗話說“情感是教育的橋梁”。繁體的“親”字也說明一個道理:人要常見面才會親。所以,家訪能讓我們和學生家長打成一片,感情親切融洽,這樣可以幫助減少家長們對學校、教師的誤會和責怨,我們的工作就能得心應手。老師上門家訪,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這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對家長也是一個觸動。教師、家長、學生三者共處一室,促膝談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離。教師、學生、家長相互了解情況,交流各方面的信息,溝通感情,既幫助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現(xiàn)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又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家庭的各方面情況及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xiàn),教師、家長、共同探討,在教育學生的內(nèi)容和方法等方面達成一致意見。
綜上所述,我認為,帶著真誠,面對面的溝通,肯定比QQ、短信、家校通、電話等見不著面的溝通要好得多,具體而形象,真實而可信!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孫家中學 本專題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