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仙
在遵義縣鴨溪鎮(zhèn),有一位只有小學學歷、卻成為作家的“奇人”——周康堯,為了實現(xiàn)年少時立下的志向,他一生與書為伴、專心于文學創(chuàng)作。
今年8月,64歲的周康堯獲評全國“十大讀書人物”。頒獎時,評委會給他的評語說:“他上學只有十年,卻一生都在讀書。志學之年即遭磨礪,花甲之壽再顯才情。他寫的是小說,說的是故事,繪的是生活,搏的是人生。他用自己的經歷證明:讀書能提供向上的力量?!?/p>
少年立志 讀書引導
周康堯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他的成長經歷,帶著時代的烙?。?4歲小學畢業(yè),雖然是“三好學生”,但因為家庭“成分不好”政審不過關,而沒有被正規(guī)中學錄取,只好到半農半讀的農業(yè)中學就讀,爾后不到兩年時間,又在“上山下鄉(xiāng)”的指示下回鄉(xiāng)務農。
周康堯回鄉(xiāng)務農第二年以“三線建設”臨時工的身份,開始接觸工程建設施工,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小工到學徒工,再到“粉水王”,他成了一名技藝出眾的泥水匠。
泥水匠讓他有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存手段,但“人生的意義不只是有一個基本的生活手段就夠了,更重要的是人要有志向,并為志向的實現(xiàn)努力著”。周康堯說:“對于只有小學教育程度的我來說,要實現(xiàn)人生志向,就要日復一日的讀書。”
從小,父親常常以“玉不琢,不成器”來說修身,讓他明白讀書就是“琢”人“成器”。小學期間,周康堯已開始讀《論語》、《古文觀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牛虻》、《在人間》等經典與名著。當泥水匠期間,他自學高中課本,對文學不棄不離,認定文學既是解剖人性的最佳手段,又是認識人性的最佳途徑。20歲那年,他立下文學創(chuàng)作之志:“假以時日,得寫一兩部小說來彰顯人性的美丑,期許留一點人生痕跡?!?/p>
在他看來,讀書要形成與志學相向的閱讀習慣。“我讀書是為了實現(xiàn)志向,不是為了消遣?!弊x書的意義在于,讓自己成為文明社會與時俱進的一分子,以提高對自由、富有(學富和財富)和幸福的把握能力。他說:“人生價值來自志學導向的生活,生活因而需要讀書引導?!?/p>
嚴于律己 耕讀不輟
為了實現(xiàn)年少立下的志向,周康堯幾十年如一日地嚴格要求自己,堅持閱讀。外出打工時,肩上一頭挑著行李,一頭挑著書籍;在工地,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只要能讀書的地方,干活之余他都手不釋卷,就算被工友嘲笑為“假斯文”也不在乎。
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對自己嚴格要求。1980年,周康堯頂替父親到鴨溪供銷社金竹分銷店工作,負責銷售煤油、肥料、鹽巴等產品。在當時,這些都是緊俏貨。因此,常常有鄉(xiāng)里親戚半夜敲門,送些豆子、糯米來“走后門”,讓周康堯多賣一些產品給他們。本想利用晚間讀書創(chuàng)作的周康堯,不得不一次次停下筆、放下書,苦于應酬。
這對嚴格要求自己的周康堯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事情?!白x書創(chuàng)作的時間受到影響不說,長期下去人肯定變壞。”周康堯說。于是,他毫不猶豫地辭掉了當時被眾人羨慕的“鐵飯碗”。
在寫作上,周康堯對自己也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2006年他全身心投入文學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期間,按照上班的時間,每天堅持7點鐘起床,8點鐘準時開始寫作,下午6點鐘停筆。晚上接著構思第二天的篇章。如果白天有客人來訪,晚上必須加班加點完成當天的創(chuàng)作。
在周康堯看來,“一個人如果不嚴格要求自己,將一事無成?!苯衲?月,周康堯到貴陽參加全國“十大讀書人物”頒獎及其相關活動耽誤了3天時間,回去連續(xù)加班加點幾個通宵,一部長篇小說才在既定的9月底全面完稿。
周康堯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人的要求也沒半點含糊。說起往事,妻子趙女士至今還“耿耿于懷”——她曾經因為從鎮(zhèn)辦酒廠里拿釀酒剩下的酒糟來喂豬,也被時任廠長的周康堯罰扣一個月工資;請廠里的工人幫忙給家里做一個木箱,又受到同樣的處罰。
棄商從文 只為初心
周康堯認為,知識是精神最有力、最可靠的支撐。“只有知識的力量才能撐起你的精神,打開職業(yè)外的生活天地,引領你走向你的志愿和生活趣味的那片天地?!?知識改變命運的同時,也改變了他的生存價值。
正因如此,周康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生活、什么樣的人生。他的每一個選擇,都讓旁人無比驚訝。
在鴨溪鎮(zhèn)起步,周康堯用了10年的時間經營房開公司。從最初以100萬起步的小公司,到承接1億元工程項目的大公司,他的從商之路走得順風順水。
可是,他并不滿足。也許是內心志向的召喚,2006年,周康堯決定把董事長的職位交給只有少數(shù)股權的合伙人,自己以入股的方式參與公司的運作?!盀榱俗畛踔鞠?,就算幾年減少幾百萬元收入也在所不惜?!敝芸祱蛘f,“對我而言,錢夠用就行了,創(chuàng)造文化,自是指理在更髙層次上體現(xiàn)人生價值。”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十年來,周康堯孜孜不倦地讀書和伏案練習、創(chuàng)作。其中,以描寫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圖景、在解釋形形色色的社會形態(tài)的同時展現(xiàn)人性與道德的較量的長篇小說《人之途 · 情之囧》,于2010年完稿,2013年4月正式出版。
當周康堯得知書稿在作家出版社通過終審時,他在父親的遺像前垂立良久:“欲對這位價值人生的引路人說點什么,但想到知子莫如父,就什么也沒說,唯一做的,是向先父深深躹了一躬?!?/p>
除了父親的指引,那些陪伴其走南闖北的書籍,也讓周康堯心生感激—— “幸蒙諸君不棄,才讓我擁有豐富多彩的藝術人生。” 金秋十月,周康堯又一部長篇小說《套》已經成稿,計劃作最后文字修訂之后,于今年年底交付出版社審定出版。
談及接下來幾年的計劃,周康堯說:“爭取在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我的古稀之年,出版的小說、散文一共達到100萬字,就算圓夢了。”(責任編輯/姚 遠)
對話周康堯
記 者:您讀書有沒有書目?
周康堯:有很多書打著“你一生必須讀的書”的名號,網上也流傳許多“必讀書目”。我認為這是書商為推銷書而開出的大眾書目,不可視為個人讀書目錄的準則。因為每個讀書人的志向不同,旨趣就不可能相同,讀書目錄也就應當個性化。我認為,一個會讀書的人,心目中必須有自己的讀書目錄,這不僅是事半功倍地做到讀哪些書、不讀哪些書,更是自己做人和求知的指南。我自幼的讀書目錄,是家嚴為我費心訂立。稍有長進后,我立志讀書,書目是多方討教然后自我訂立。
記 者:您的讀書經驗和讀書取向是什么?
周康堯:在我的閱讀記憶和藏書里,今生所讀,無論是文學還是文藝批評,歷史還是哲學,大致是在經典的基礎上去博覽群書。上不了架的書,一般不讀。因為讀書跟交友一樣:似我不如無。我的讀書取向,一是職業(yè)或事業(yè)之需,二是修身和生活趣味之要。是前者,喜歡較真。處后者,一任輕松快樂,不求甚解但用心。此外,我對讀書頗感快慰的,一是惜時閱讀,二是力求讀寫為一和知行合一,無論是為職業(yè)還是為旨趣開卷,“緊記不如淡墨水”。須知思想像小鳥,筆記似智籠。
記 者:您認為,文學和生活有怎樣的關系?
周康堯:英國人勞倫斯說得不錯:“要活著,要做活人,要做完整的活人,這才是關鍵。文學作品,尤其文學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可以幫你一把。它可以幫助你不做行尸走肉。”因此,我在《人之途·情之囧》的后記寫道:“小說基于生活安身立命,生活需要小說引導人們講究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