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潔?司奎
摘 要:審查起訴階段主要任務是審查案件事實決定是否提起公訴,檢察機關的起訴科也是公認的重要業(yè)務部門之一,目前關于主訴檢察官制度的激烈探討足以說明該階段的重要性。與此同時,關于該階段錯案責任的界定也是非常必要,本文將從檢察機關采用錯案責任制原因及審查起訴階段錯案標準等幾方面進行論述,期望對該制度的推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錯案責任;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一、檢察機關采用錯案責任制原因
十三屆三中全會規(guī)定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學者們也在如火如荼的探討法官錯案責任制能否確定、確立標準及責任追究方式。因此人們印象中,冤假錯案似乎與法院、法官有關,但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都屬于司法機關,其權力的行使都會對當事人的人身及財產(chǎn)造成影響。如偵查監(jiān)督機關決定批準逮捕后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被剝奪,反貪局的立案偵查行為可能使當事人的前途受到影響。
同時,根據(jù)不告不理原則的規(guī)定,法院審判的前提是當事人或公訴機關向法院提起了訴訟。作為公訴案件,檢察機關提起訴訟是引發(fā)審判機關裁判的前提,錯誤的起訴為法院違法判決提供了可能,如趙作海案、佘祥林案無不伴隨著錯誤起訴和監(jiān)督缺失、無力。
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除自訴案件除外,刑事案件的提起均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否則法院不予受理。一審判決后,是否提起抗訴也是由檢察機關決定,被害人只有建議權。此外,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檢察機關對法庭的審判過程及判決結果負有監(jiān)督職責。
西方國家相信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對判決絕對服從,在我國對法官和檢察官卻不宜采用該制度,一方面公眾對司法人員不信任,對判決結果持懷疑態(tài)度,此外,我國是個人情社會,法官、檢察官也難逃人情的羈絆,人情案、關系案大量存在足以說明。實行責任追究有利于法官檢察官依法辦事,減少人情對判決的影響。同時,有辦案責任制度的存在,當事人也不會那么傾盡全力“找人”,承辦檢察官也為自己秉公執(zhí)法找到了“護身符”。
作為檢察官,我們不是一概將案件當事人和親朋好友列為本人工作的對立面。他人了解案件情況,更多地是希望檢察院能夠依法辦案,擔心承辦人為對方當事人徇私情。因此,檢察官應讓他們相信會依法辦事。有了“辦案責任制”,承辦檢察官更有理由說服自己依法辦事。
二、審查起訴階段采用錯案責任制原因
起訴部門是檢察機關的業(yè)務科室之一,工作職責主要是審查案件,負責提起公訴或不起訴,案件來源包括公安機關和本院反貪污賄賂局、反瀆職偵查局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在審查案卷過程中,承辦檢察官不但要摘抄卷宗,還要核查證據(jù)真?zhèn)危龑刹闄C關補充偵查,最后根據(jù)證據(jù)情況和案件事實提議是否起訴、以何種罪名起訴。提起公訴以后,承辦檢察官還要根據(jù)庭審情況變更起訴或追加起訴,同時對法院的審判程序和判決結果進行監(jiān)督。
實踐也證明,公訴部門是檢察機關最忙最累的部門,也是與當事人打交道最多的部門,更是“走后門”者經(jīng)常光顧的部門。案件移送起訴部門之后,當事人雙方開始打聽承辦人是哪位,通過多種途徑主張本人的訴求。一旦承辦檢察官介入“人情案”、“關系案”,其審查案件時不免帶有個人感情因素,隨著而來的證據(jù)審查可能會受到影響,錯案因此潛伏,或掩蓋關鍵證據(jù),違背案件事實起訴或不起訴。不排除部分檢察官因辦案能力或疏忽大意沒有發(fā)現(xiàn)證據(jù)瑕疵而錯誤起訴或不起訴。但以上原因在結果上都使得犯罪起訴或不起訴,理應對錯案結果承擔責任,只是承擔責任大小不同。
三、錯案標準定義及標準
(一)錯案標準定義及標準
錯案的標準學界眾說紛紜,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定論,否認該制度者大有人在。辦案本身帶有一定的風險性,而錯案責任追究制又與法官自身利益掛鉤,無形中讓法官背負起沉重的思想負擔,很可能導致法官有意回避責任,規(guī)避錯案責任追究制。筆者贊同取消錯案責任追究制,實行“法官不規(guī)范行為認定”制度,制定和執(zhí)行全國統(tǒng)一法官辦案行為規(guī)范標準,要求法官在辦案中嚴格執(zhí)行,以規(guī)范辦案行為。[1]
趙作海案、佘祥林案等“亡者歸來”事實證明,原來的法院判決就是一個錯案,以上兩個案件是已經(jīng)確認的錯案,目前已決服刑犯中有多少尚未發(fā)現(xiàn)的錯案還未可知,因此,確立錯案責任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明確錯案標準以及如何操作。
筆者認為,錯案應區(qū)分為絕對錯案和相對錯案,絕對的錯案是有罪認定為無罪、無罪認定為有罪。相對的錯案包括重罪認定為輕罪、輕罪認定為重罪、此罪認定為彼罪、彼罪認定為此罪等情形。
一般刑事案件中,對于嫌疑人或被告人而言,法院認定為其涉嫌何罪異議不大,其所關心的問題是是否被錯誤關押,以及服刑期限是否超過應獲刑期。對于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來說,只要被告人被繩之以法就達到了目的。在職務犯罪案件中,嫌疑人或被告人除了關心其是否被關押外,還關心其是否受刑事處罰,因前者關系到人身自由,后者關系到公職去留及再就業(yè)。因此,認定有罪或無罪是所有當事人都關心的問題,法官或檢察官對有罪和無罪把握不準,應認定為絕對的錯案。
在相對錯案中,應獲刑期與實獲刑期的相差幅度決定檢察官、法官是否應當承擔錯案責任及承擔責任大小。該幅度應確定為相差50%。如故意殺人案件中,被告人故意殺人事實清楚,法院根據(jù)法定刑幅度及量刑情節(jié)確定其宣告刑20年,后經(jīng)當事人申訴,在證據(jù)及量刑因素不變的條件下,法院改判其宣告刑10年,那么這就是一個相對錯案。
(二)審查起訴階段錯案標準
但在審查起訴階段,筆者認為應采用絕對錯案標準,即該起訴而不起訴、不應起訴而起訴。原因如下:
第一,司法實踐中,相對錯案標準在檢察機關適用意義不大,不論是重罪、輕罪,還是此罪、彼罪都屬于有罪情形,對被告人的人身財產(chǎn)權益與無罪相比影響較小,可以考慮調(diào)離業(yè)務崗位或記過來處理。如檢察機關提起公訴以后,法院經(jīng)審判可以改變罪名,也可要求檢察機關變更起訴、追加起訴,并且如何定罪量刑,決定權掌握在法官手中。
第二,案件在檢察機關達到絕對錯案標準,不但影響當事人的權益,還會對檢察機關的年終考評和司法公信力產(chǎn)生負面作用。以“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而予以起訴”為例,案件本是無罪案件,但承辦檢察官卻認定為有罪而提起公訴,法院經(jīng)審判認為被告人依法不應判處刑罰,檢察機關將會面對撤訴或被宣告無罪,該情形極大浪費了司法資源,且影響了檢察機關的公信力。
第三,由于辦案能力及法律適用水平的不同,檢察官對案件定罪量刑的把握上肯定有差別,如量刑情節(jié)沒有充分考慮、上訪風險沒有預測或涉案財物處理不當?shù)鹊龋@些會影響案件的質(zhì)量和糾紛處理的效果,一概將以上情形均稱為錯案會影響辦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無形中擴大了打擊面。在權力、利益缺乏充分保障的情況下,一些檢察官也不愿意承擔重大責任,辦案中遇到問題,主動向領導匯報,聽候領導定奪,怠棄本應該自己獨立行使的權力。因此,一些檢察官避開權力義務的不對稱,事事請示匯報,又回到了舊有的辦案機制。[2]但一個檢察官連基本的定罪量刑,罪與非罪都把握不好,不該起訴而錯誤起訴,應提起公訴的案件卻錯誤的存疑不訴或法定不訴,或?qū)彶樗接姓`,或有意為之,如此其就不是一個稱職的檢察官,理應對辦案質(zhì)量負責。如此以來,還可以打消辦案人員的心理顧慮,使其放心辦案。
對于檢察機關工作人員在審查起訴過程中的不規(guī)范行為(非主觀原因?qū)е拢?,可以通過調(diào)離業(yè)務科室或批評教育等方法處理,但由于主觀方面導致的不規(guī)范辦案可以適情形給予記過或警告處理,若觸犯刑法的則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宋英輝.不規(guī)范行為認定制更科學可行.檢察日報.2005年12月12日第006版.
[2]吳祥義、王秋杰.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探析.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