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堅整理
戰(zhàn)爭年代里的“楊家渡口”
□ 李志堅整理
江蘇海安的青云鄉(xiāng)曹莊村的西北角(現(xiàn)大公鎮(zhèn)王院村22組),曾經(jīng)有個渡口,人稱楊家渡口,因撐渡船的人家姓楊而得名。那時候,從這里南到海安,北到富安,30多里長的河面上,僅在賁家集小鎮(zhèn)有一座橋,要過河只有靠渡船。為了方便行人,楊家的遠祖楊家才,就撐起了渡船,以后傳給第二代楊惠春,第三代楊貞祥,第四代楊龍鑒。
楊家渡向南五六里有個大燈廟,向北五六里有個九里庵??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這兩個地方均駐了“和平軍”。一次,九里庵的“和平軍”將渡船搶走,揚言:要拿回船,需罰30斤豆油,50斤豬肉,理由是放新四軍過河了,后請當?shù)孛岁惔蟮抡f情,改為罰20斤油,20斤肉,才將船撐回。沒過多久,大燈廟的“和平軍”也來騷擾敲竹杠,同樣,也交了豆油和豬肉,方才拿回船。1938年,30歲的楊貞祥,剛用渡船送一名新四軍偵察人員上了岸,就遇上了敵人用槍掃射,楊貞祥被嚇得病亡,留下了3歲的兒子楊龍鑒,小名叫“晚兒”。
1946年,楊惠春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任村農(nóng)會會長,成為我黨的地下交通員。每逢夜間,如果有人在他家的窗口輕輕地問:“晚兒在家嗎?”“晚兒在家嗎?”這便是游擊隊和楊惠春聯(lián)絡的暗號,只要一聽到這句暗號,楊惠春便立即披衣起床,用船送游擊隊員過河。一次,新四軍的通信員周大個,夜間過河,剛要上船正好遇到自衛(wèi)隊,楊惠春將周藏在牛棚的稻草堆里,自衛(wèi)隊未查到,但又不死心,便在楊家附近設防,直到深夜才撤離。周大個星夜登程趕到南奠莊,將情報及時送到,受到部隊領導的表揚。
1947年冬天的一個夜晚,游擊隊干部張靜、周明城等同志從這里經(jīng)過,由楊惠春兒媳姜長云撐船,楊惠春在岸上負責警戒。當船行到河心時,楊惠春突然發(fā)現(xiàn)對岸公路上,從賁家集方向來了一隊敵人,如果不將船立即召回,我游擊隊員一上岸,必將與敵人相遇,敵眾我寡,于我不利。倘若一喊,就會暴露目標。怎么辦?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楊惠春當機立斷,棉衣也顧不上脫立即潛入寒冷刺骨的水中迅速將船拖回。就在我游擊隊員撤回東岸的瞬間,敵人發(fā)現(xiàn)了我方的人影,就瘋狂地向河東開槍掃射,由于撤退及時,我游擊隊員安全脫險,無一傷亡。第二天,敵人對楊家渡船進行了搜捕,以“通匪”的罪名,將楊惠春和姜長云抓去。楊惠春在獄中堅貞不屈,敵人無奈,于1948年9月將楊惠春殺害于義信橋口。姜長云被吊打得死去活來,尿屎在褲,右臂脫臼,造成終身殘疾,關押72天后,被游擊隊營救出獄。
楊惠春死后,渡船就傳到楊龍鑒手上,那時他才十三四歲,他撐船撐到解放,撐到農(nóng)業(yè)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直到交通發(fā)達,無需渡船為止。
楊家?guī)状藶楦锩鞒隽撕艽筘暙I,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編輯 鄭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