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娥+孫園園+申雅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因素又往往制約著語言的使用。本文在分析高職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滲透必要性的基礎上, 探討了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滲透的可行途徑,旨在改革高職英語教學方法,重視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即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文化教育 文化差異 文化滲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寫照,蘊藏著一定歷史條件下該民族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反映了該民族的特征。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這門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必須是教學內容之一,否則英語教學就會只是一大堆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的堆砌,教學的主導者及教學對象都難以正確理解和得體地運用這種語言。如曾在外資企業(yè)工作的漂亮性感女職員在電梯間和男同事打招呼“Going down?”,啼笑皆非的是男同事聽成了“夠淫蕩”,色迷迷地打量著她并慌忙點頭說:是的是的。從男同事的眼神中女同事似乎明白了什么,氣得狠狠地踹了他們。造成這個窘迫局面的關鍵在于女孩對于英語國家文化的缺失,對英美國家打招呼的文化內涵不了解。
1 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目的需求跨文化滲透
國際教育界一直倡導:教育,應該教學生“學知識,學做事和學做人”,199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報告《教育—— 財富蘊藏其中》明確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要求——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人。高職英語教學也應緊扣世界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引導學生學習英語文化,教會學生學會英語知識,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文化交際的能力,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具有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每一種語言文化都具自身的特點,學習一門外語,既要注意語言的形式,更要注意語言的內涵,否則無法學好。要想獲得外語交際的最佳效果,我們不僅要掌握語言本身的規(guī)律,而且還需要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滲透,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面積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的重要保證。
2 我校高職學生的素質現(xiàn)狀需求跨文化滲透
2.1 我校高職生源的待塑性和可塑性呼喚跨文化滲透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國教育發(fā)展的重要類型之一,肩負著為社會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其生源是初中畢業(yè)生,入學年齡均在17—20歲之間,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情緒行為和心理波動性較大,觀念上、道德上都處于可塑期,也很容易產生錯位和傾斜。在英語教學中,融入英語文化,利用英語文化精華對他們進行合理的教育和引導,使其思想道德素質、人文身心素質、文化素質等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不可估量的建設性意義。
2.2 跨文化滲透可以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提升政治素質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促使國民走出去對外交流,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如果沒有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和立場,就分不清英語文化的糟粕和精華,或好的不學,盡學壞的,這顯然有違英語教學的初衷。 因此英語教學的德育意識對教學以及學生的發(fā)展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如在《英語1基礎模塊》Unit 3的Life and culture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介紹圣誕節(jié)的同時,要介紹英語國家的宗教信仰,引導學生要有自己的信仰,要堅信我們的共產主義信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2.3 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人文素質
高職學生的生源是參加普通高考后成績最偏后的,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成績稍好、學習積極性一般的同學,能讀二本院校的絕對不讀三本,能讀三本的一般絕對不讀高職高專,造成了職業(yè)院校的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比較薄弱。致命的是到校之后,總認為自己讀了職高,低人一等,學習積極性又受到了沖擊,很容易造成不學習的局面。面對英語,更是討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是英語課堂的核心主題。
3 跨文化滲透的基本途徑
3.1 加強教師內涵建設,提高跨文化素養(yǎng)
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學過程中的總設計師?!皢柷堑们迦缭S, 為有源頭活水來”,所以教師應該是一個學習型群體,其內涵建設是教育內涵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教師的終身必修課。對于英語教師,教學觀念的與時俱進、專業(yè)基礎知識的抓實實用性以及言行的表率性等都是基本的,特別重要的是西方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的學習,在英語教學中, 大膽探索文化教育, 做到語言知識和文化內涵完全融合。條件許可, 盡量安排教師到國外進修學習, 親自感受英語國家的民族文化氛圍, 了解英美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差異, 也可以聘請一些外教對英語教師進行培訓。
3.2 挖掘教材,充分利用課堂
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高職英語教材不再只是一個語言知識面單一的孤立個體,而是把文化現(xiàn)象融入教學活動的模塊中,使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體驗英語文化,體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教師可以提高學生在教育觀、文學修養(yǎng)、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例如大專英語教材的《英語1基礎模塊》的第二單元的LIFE AND CULTURE——The “Magic Word”,通過這一小短文的學習,學生不僅了解了自己不熟悉的民族文化——家庭成員之間也要用“Please”,而且要進一步了解“Lady First”這種尊重女士的西方文化精髓,同時還可以做不同文化習俗的比較,從而使學生在了解和尊重外國文化的同時,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基本的文明禮貌修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除了挖掘教材里的文化內容以外,在英語課堂上,還需要根據(jù)教學實際,精心備課,有計劃地安排跨文化的內容。教師應適當穿插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諸如這些國家的歷史、地理、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及風土人情等等。如《英語1基礎模塊》的第四單元單詞有sonwy\rainy\windy\sunny等英語單詞,講到sunday時,可告訴大家sunday的來源,以此了解英國倫敦的氣候以及歐洲國家的人喜歡沙灘浴的文化內涵。要讓學生明白,在交際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因為,即使使用的語法詞匯都正確,也會導致交際的失敗,如旅游團的外賓對導游小姐說“Excuse me, I have to go somewhere”, 問題的關鍵是這個導游小姐不了解英語文化中的“Go somewhere”是上廁所的委婉表示法,她毫不猶豫地說“Yeah,you can go anywhere”,搞得這個外賓不知所措。
3.3 組織學生進行英語課外活動,構建英語學習環(huán)境,營造英語學習氛圍
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是英語學習獲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高職英語教師更要面對現(xiàn)實,更新教學觀念,改革僵化、呆板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構建全面而優(yōu)質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如組織學生觀看一些英語國家的原版影視作品,使學生在欣賞原汁原味英語的同時得到異國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直觀的感性認識;開設專門介紹英語國家風土人情、幽默小故事等的英語學習園地;利用廣播室播放英文歌曲,鼓勵和教學生學唱英文歌曲,開展英文歌曲卡拉OK比賽;利用晚上的時間舉辦英語角活動,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提供英語角的話題,并酌情舉辦英語口語技能大賽或者英語演講等英語賽事活動;把學校的教學樓、實驗樓、課室、走廊等地方的指示牌用英漢兩種語言標示;聘請外籍教師來校講課,鼓勵學生和外籍教師進行交流........
總之,英語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每位教師都應結合自身特長和學生實際,探索和創(chuàng)建信息時代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和教學模式,靈活有效地構建適合學生和教學實際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使英語教學變得直觀具體、生動形象,使英語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更富魅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雷晶. 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 2008(8) : 47- 52.
[3]鐘華,樊葳葳,秦傲松.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社會文化能力調查[J]外語界,2002 (4):19-23.
[4]曹璟. 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滲透教育[J]. 教學改革, 2008 (1): 18- 21.
[5]紀蘇娜.ELL背景下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入[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9(4).
[6]贠霖.五年制大專英語教學融入文化教學的方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