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選明 楊 茹 郭建春 高乃榮 程小寧 鄭文博 黃培林 王櫻茹 郭景瑞 謝海燕
陜西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兒科(咸陽712000)
我科通過長期的臨床研究,通過采用觀察吳茱萸貼雙涌泉、大椎穴與布洛芬混懸液治療小兒感染性發(fā)熱的臨床退熱療效并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治療發(fā)熱提供安全、副作用更輕、療效更好的退熱療法,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本組病例均來自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共計100例,按入院先后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0.5~11歲,平均年齡2.12±1.6歲;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3例,下呼吸道感染17例。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0.6~12歲,平均年齡2.23±2.1歲,上呼吸道感染22例,下呼吸道感染18例。兩組患者入院測腋下體溫均≥38.5℃。兩組患者一般情況、體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治療組吳茱萸穴位貼((由地道藥材吳茱萸等醋制組成,由陜西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制劑中心制備),將吳茱萸穴位貼敷至患兒涌泉、大椎穴位處。對照組采用口服給藥布洛芬混懸液(每次5~10mg/kg,20mg/mL)。兩組均給予合理的抗生素抗感染及止咳、化痰等對癥治療,不再同時使用其他退熱方法。
療效標準觀察給藥治療前和首次用藥后1h、2h、4h、6h內(nèi)退熱的情況。均采用腋下測量體溫,每次測量5min。按體溫下降幅度作為判定標準。顯效:用藥后體溫下降≥2℃,有效:體溫下降1℃~2℃;好轉(zhuǎn):體溫下降0.5℃~1℃;無效:用藥后體溫未下降或下降<0.5℃或上升者。起效時間:從給藥開始到體溫下降0.5℃需要的時間;解熱時間:從給藥開始到體溫下降致37.3℃以下需要的時間。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系統(tǒng)分析,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α=0.05。總有效率、不良反應采用卡方檢驗和Fisher精確概率法檢驗。
治療結(jié)果兩組患兒治療后退熱效果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總有效率9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比較兩組的顯效率,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給藥后退熱效果比較
兩組不同時間段退熱比較 1h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h、4h、6h兩組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給藥后不同時間段退熱效果比較
兩組給藥后退熱作用比較 在治療起效時間兩組無顯著差異,在給藥后1h體溫下降度數(shù)、最大作用時間、退熱持續(xù)時間均有明顯差異,見表3。
表3 兩組給藥后退熱作用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及依從性評價 治療組出現(xiàn)腹瀉2例,哭鬧不安1例,多汗1例,發(fā)生率為6.7%。對照組出現(xiàn)輕度皮疹2例,惡心嘔吐1例,腹瀉1例,哭鬧不安2例,發(fā)生率為15%。兩組均停止給藥后上述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依從性評價:吳茱萸穴位貼敷治療滿意度95%,口服布洛芬混懸液治療滿意度89%。
討論穴位貼敷療法是中醫(yī)外治法的一部分,是將藥物搗爛,或研末,或成膏藥,加入酒、醋、蜜等調(diào)和均勻,貼敷于人體體表某一部位,通過皮膚吸收或借助穴位、經(jīng)絡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還能刺激神經(jīng)末梢及特殊感受器,從而促進神經(jīng)、體液的調(diào)節(jié)。目前臨床上應用于兒科。與傳統(tǒng)給藥方式相比,透皮吸收制劑具有避免肝臟首過效應及腸胃滅活,不受胃腸道酶、消化液、pH值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可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藥物毒性和副作用,維持恒定的血藥濃度或藥理效應,增強了治療效果,延長作用時間,減少用藥次數(shù),改善患者用藥順應性。
吳茱萸(Evedia rutaecarpa)別名吳萸、茶辣漆、伏辣子等,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及其變種石虎和疏毛吳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果實可入藥,味苦、性熱、有小毒。入肝、脾、胃、腎經(jīng)。具有溫中散寒、疏肝止痛的功效。因其性偏燥烈,氣味俱厚,適宜外治?!秳e錄》及《藥性論》皆稱之“大熱”,不論是內(nèi)服還是穴位貼敷的刺激作用都比較明顯。其中《本草綱目》言“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故此乃吳茱萸不同其他溫熱藥物的一大重要特點。所以我科針對吳茱萸此特點,經(jīng)過長期臨床研究,將道地藥材吳茱萸等研末醋調(diào)敷貼雙涌泉、大椎穴,治療小兒感染性發(fā)熱等癥?,F(xiàn)代藥理學及臨床研究表明,吳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生物堿和苦味素。吳茱萸堿和去氫吳茱萸堿在環(huán)境溫度20°C能引起無熱大鼠低溫,呈劑量依賴關系,體溫35°C時不能影響體溫調(diào)節(jié),而能降低大鼠的發(fā)熱反應,呈劑量相關性。這種作用與散熱和產(chǎn)熱的減少有關[1]。
涌泉穴又名地沖,屬足少陰腎經(jīng)。是人體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氣血下行,功擅主降,是升降要穴。正如《針灸資生經(jīng)》所記載:“針灸于諸穴皆分主之,獨膏盲、三里、涌泉特云治雜病是三穴,無所不治也”。《黃帝內(nèi)經(jīng)》云“病在上者下取之”,中藥貼敷涌泉可清火退熱,引火歸元。大椎穴[2]為手足三陽經(jīng)和督脈的會穴,文有“泄大椎退熱”的記載[3]。布洛芬混懸液[4]為非甾體抗炎藥,通過抑制環(huán)氧化酶進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緩解炎癥反應、發(fā)熱及疼痛,得到公認的臨床療效肯定。
[1]Tsai TH,et all Thermoregulatory effeet of alkaloids isolated from WU-Zhu-Yu in afebrileAnd febrile and febrile rats[J].Pharmacol Bioehem1Behav,1995,50(2):2931.
[2]袁志太.灸百會、點刺 大椎穴治療 雜 病 [J].Acupuncture&Moxibustion,2003,23(8):466.
[3]王曉波,潘巧紅,李麗娟.石膏貼敷曲池、大椎穴治療小兒發(fā)熱臨床療效觀察[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6(3):53-54.
[4]施 文.布洛芬臨床藥理學及在兒科臨床的療效和安全性評價[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12):76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