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拉
這是一個看似完整而令人羨慕的家庭。父親是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的數學教授,母親是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的藥學專家。父母對兒子很開明,希望兒子順其自然地發(fā)展。兒子24歲那年,他們督促兒子走上自立之路。卻不料,從此兒子人間蒸發(fā),杳無音訊。年過六旬的父母開始漫漫尋子的歷程。
2014年4月,已經36歲的兒子在失蹤12年后回歸。究竟為何兒子出走12年?為什么看上去那么完美而理性的教育導致兒子的離別?他們的教育錯了嗎?
時光倒回到12年前。2002年4月,陳鼎興終于得償所愿:24歲的兒子陳宇坐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踏上了自立之路……
時年60歲的陳鼎興是南京一高校的數學教授,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妻子金逸芬57歲,是南京的藥學專家,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陳宇是他們的小兒子,他還有個姐姐,大他3歲。
1978年陳宇出生時,陳鼎興考上了北大研究生,而妻子也工作繁忙,便把陳宇送到了上海姑姑家,由奶奶、姑姑照料。5歲時,陳宇才被接回南京父母身邊。
陳鼎興從未認為這段經歷會給他和兒子之間的關系造成什么影響。相反,他和兒子一起很好。愛讀“水滸”、“西游”的他給兒子做了很多玩具,大刀、金箍棒。小陳宇很喜歡,常和爸爸一起“比刀論劍”,還向小朋友們炫耀爸爸的了不起。
上了小學的陳宇,天資聰穎,學習不錯,但就是不做作業(yè)。老師請家長,陳鼎興便說:“不用太管他,我希望他能按自己的性格發(fā)展?!?/p>
在寬松的家教氛圍長大,陳宇只考上了上海金融學院。兒子沒像自己和妻子一樣上名校,陳鼎興雖然遺憾,但他也覺得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成就一番事業(yè)。
不料1998年,陳宇大二時,突然說不喜歡所學專業(yè),提出退學。金逸芬勸兒子不要放棄學業(yè),但陳鼎興則詢問兒子退學后的打算。兒子說:“我要參加自學考試,學習計算機。你們放心,將來我一定不會靠你們!”陳鼎興認為既然兒子有下一步打算,也不算是魯莽,離開學校教育也自有一番天地,便同意了他的決定。
陳宇回家后開始報名自考。他學的計算機專業(yè)數學是重頭科目,而陳鼎興就是數學教授。他對兒子說:“數學上的問題你可以問我。”但陳宇卻從沒向父親請教過。
陳鼎興沒把這事放在心上,他的原則是:你問我,我肯定給你講。但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陳宇學得很認真,自考全靠自學,且通過率相當高。陳鼎興心里贊賞他的學習能力,只是從沒開口表揚過。
三年,陳宇通過了全部課程。陳鼎興便把兒子的自立問題提到議程:“人要自立,自己管自己。以后你要靠自己去努力?!眱鹤诱f:“春節(jié)過后我就走!我要到沒人知道我的地方。你們不要找我,也找不到我?!?/p>
金逸芬聽出不對勁,要自立也沒必要讓家人找不到自己啊,她勸兒子冷靜,心平氣和地看待爸爸的建議。但陳鼎興不以為然:“我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就該看重他生命的尊嚴,把創(chuàng)造的權利還給他。即便他要離開我們也沒啥不好?!?/p>
2002年的春節(jié)過完了,陳宇嘴上說走,但就是沒行動。金逸芬理解兒子,他的社交能力弱,出去闖蕩的決心難下。但陳鼎興不這樣看,身邊太多的啃老族讓他認為,父母只有對子女“狠”一點,才能早一點讓他們自立。
2002年3月,他認真地給兒子寫了封信:“你越早邁出這一步越好。準備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你只有出去后才知道。我不再催你,什么時候走你自己決定?!?/p>
就是這封信觸動了兒子,或者說刺激了兒子。一個月后,陳宇終于起程去北京,并帶走了爸爸寫的那封信。
走的那天,姐姐送他到火車站,媽媽想送他到樓下,卻被他喝止:“你干嗎!回去!”他怕媽媽的眼淚。而陳鼎興沒下樓,他認為兒子會理解他的苦衷。
陳宇初到北京的第一個落腳點是清華大學招待所。母親的老同學去火車站接的他。三天后,陳宇給母親老同學打了告辭電話說找到住的地方,就走了。自此,他從家人的視線里消失。
金逸芬開始擔憂,陳鼎興卻樂觀,“兒子在努力,他情況穩(wěn)定后會聯系我們的?!笨砂肽赀^去了,陳宇仍沒音訊。陳鼎興仍勸說妻子:“或許春節(jié)會聯系?!边@時他已底氣不足,兒子至少該報個平安吧。難道他是帶著對他的怨恨離家,才如此決絕?
2003年春節(jié),陳鼎興夫婦來到北京,開始尋子的漫漫征途。他們唯一的線索就是陳宇曾到北京雙榆樹郵局去取過款。他們尋找的方向是雙榆樹周邊的居委會,以及外來人口可能居住的住所。
那個冬天,北京常常下雪,陳鼎興走在街上摔了一跤,之后走路就腿疼。而金逸芬的左眼近乎失明,是30年前研制白血病的新藥時留下的傷殘。兩位老人相互扶持著,在北京冬天的風雪里,從那些逼仄潮濕的地下室一次次失望地走出來。
2004年、2005年,金逸芬獨自一次次又來找兒子。她手里拿著海淀區(qū)所有居委會的地址電話,以及她手繪的一幅幅路線圖。陳宇酷愛聽搖滾,于是60歲的她去北京搖滾人聚居的樹村,去三里屯所有的酒吧游走。至于中關村的電子大廈,她更是走過了每一幢每一層。但她仍無功而返……
兒子的杳無音信,讓陳鼎興開始反思問題出在哪里,為什么他督促兒子自立,結果竟是狠心絕交?
慢慢地,陳鼎興記起一些事。兒子很小就開始不對家長講自己的訴求。記得陳宇上中學時喜歡踢足球,如果兒子開口說,他肯定會買,但兒子最后到底是從自己的飯錢里省下錢來給自己買了個足球。
陳宇從不開口跟父母要錢,給他多少錢他也不嫌多,他都拿著,但就是不開口要。應該從那個時候起,兒子與他們就產生了隔膜,而他們沒在意,還認為是兒子有性格。
再往后梳理,陳宇在自考的那幾年,非常自閉,從不與同學來往,甚至連同學的來信也不回。再想起兒子的話:“我再也不回來,你們也別想找到我!”那分明是兒子在訴說心底的挫敗和壓力:父母皆名校畢業(yè)、事業(yè)有成。做這樣家庭的孩子并不容易,“長大后有出息”就似乎注定是他的使命,可他卻偏離了正常的軌道。endprint
陳鼎興開始自責,他應該早點體察出兒子的失敗感,應該在他自學通過考試時給他真誠的表揚。如果當時多與兒子溝通,或許就不會出現這樣嚴重的后果。
2007年的秋天,兒子離家5年多了,陳鼎興已65歲。他剛做了雙眼白內障手術后便北上來找兒子。
這段兒子當年離鄉(xiāng)的旅途,他是騎自行車走過的。從南京到北京,9天,1200公里。陳鼎興還寫了封信,希望兒子有機會能看到:古人“千里走單騎”是為了個“義”字,爸爸“千里走單騎”為的是個“愛”。雖然,無法與你5年多所經歷的艱難相比,但我這趟歷程,同樣需要自信和勇氣……
但這次仍沒找到兒子。無奈,陳鼎興夫婦想到求助于媒體,再三權衡,他們找到《北京青年報》做了《陳宇,爸爸媽媽在找你》的報道,金逸芬還給兒子寫了封公開信,卻仍沒得到兒子的任何消息……
一年又一年,轉眼又是7年過去了,陳宇已離家12年。陳鼎興已是72歲的老人,金逸芬也已69歲。
這些年,他們一直在尋找兒子,沒人知道這些年他們是怎么熬過來的。陳鼎興更是悔不當初。他想把自己的歉意當面告訴兒子,可是,他們有這樣的機會嗎?
2014年4月,家中電話響起,陳鼎興拖著沉重的步子去接。猛地,他的身子一僵,半天說不出話來,金逸芬趕緊過來:“怎么了?”陳鼎興聲音都變了:“兒子!”
金逸芬也驚呆片刻,瞬間奪過電話:“兒子,你在哪?12年了……”金逸芬哽咽了,陳鼎興見狀接過電話,顫抖地說:“你還好嗎?回家吧?!彪娫捴嘘愑钫f他在深圳,過幾天就回家……
原來陳宇2002年到了北京后,一直居無定所。在孤獨無助時,他想過給家里打電話,但一想到父母,尤其是爸爸催他離家自立的狠心,便認定父母嫌棄自己沒上名牌大學,以自己為恥。他覺得只有消失在他們的生活中,不讓他們看到自己才會坦然。同時他心中也憋著口氣,我說到做到,就是讓你們找不到我!
2007年,父母大舉動在北京尋找他時,他已到了深圳。多年的磕磕絆絆,總算在深圳立住腳跟,但心中對父母的那份感情也淡而又淡。直到近期,他面臨二代身份證補辦,便上網去搜家人的信息。在網上,看到了2007年《北京青年報》上媽媽寫給他的那封信:
陳宇:你好嗎?這句普通的問候,卻是我五年來魂牽夢繞的一句話,是我和著眼淚千萬次無聲的呼喚。陳宇,你聽到了嗎?你離家五年中,我(們)多次到北京尋找你。幾乎訪遍了中關村的電子大廈;走遍了雙榆樹一帶的居委會;尋遍了周邊外來人口可能居住的平房、地下室、閣樓等;去過樹村、六郎莊、方莊、三里屯、“無名高地”……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
五年過去了,你還記得否,我們全家為你爸爸過60歲生日情景?現在,他已是65歲的老人了。但為了尋你,他“千里走單騎”從南京騎自行車到北京,為的是和你一起展示挑戰(zhàn)自我的勇氣,和你一起體驗人生旅程的艱辛。
愛子之心,天地可鑒!陳宇,你感應到了嗎?
直到這時,陳宇才知道:這些年,父母無時無刻不對他牽腸掛肚,兩位老人一直在尋找他,父親為此千里走單騎,而母親幾乎哭瞎了雙眼。帶著內疚與悔恨,36歲的陳宇終于在離家12年后,第一次給父母打了電話……
激動萬分,近乎語無倫次的老兩口,在電話里和兒子聊了很久。生怕兒子再次消失,金逸芬要了兒子手機號,才放心放下電話。
一周后,陳宇回到闊別已久的家??粗鎺嫔5膬鹤?,陳鼎興和金逸芬再次淚如雨下。陳宇真誠道歉:“對不起,我以為你們并不愛我……爸媽,原諒兒子的自私和不孝?!标惗εd拉起兒子的手:“爸爸也不對,你的青春結束了,才知道爸媽愛你,這是我最大的失敗?!?/p>
與父母小聚幾日,陳宇又回到了深圳,隔三差五給父母打電話,說說自己的生活,中斷了12年的父子情分重新回到了正常軌道,悲情12年的尋子總算以團圓結尾。
但故事留給人們的思考遠沒有結束,這樣的事為什么會發(fā)生?
教育專家認為,0至6歲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在最需要與家庭建立依戀關系的年齡,陳宇與父母分離,失去了親密接觸的機會(無論代替“媽媽”的姑姑給予他多少關愛)。而與姑姑的最終分離(回到父母身邊),又再次使陳宇體驗到“分離焦慮”。一般來說,親密關系的喪失會使人缺失自我價值感,對別人缺少親密感,于是就容易出現溝通障礙。再加上父親超乎常人的對孩子獨立性的要求,讓孩子再次體驗到要被家庭“拋棄”的感覺。
當一個孩子在家庭中承受太多壓力時,他們會試圖和家庭分離:青少年會離開家庭,去上大學或跑掉,年紀小一些的兒童則會在情緒上和家庭分離。他們和父母的接觸變得簡單和表面化。
依戀關系是父母和子女之間所建立起來的情感上的聯系,是子女在乎父母的意義和期望的程度。在教子過程中,愛是第一位的,任何教子方法,不管多么理智睿智,如果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讓孩子感受到愛,都會導致教育失敗,陳宇的故事足以讓天下父母深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