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
每一個人對書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我干了一輩子出版工作,對書有我自己的一種感覺。
有人談過人生的體驗:一對初戀情人第一次與對方的手接觸時,會像觸電一樣,心潮澎湃;熱戀中的情人手拉手,會有一股潮熱流遍全身,把兩個人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天長日久的夫妻之間手拉手,如同左手拉右手,雖然感覺不多了,愛卻更純真了。
與書結(jié)伴,何嘗不是這樣呢。
最近,我騰退單位的辦公室,最令我頭痛的是一大堆書怎么辦。在出版部門工作了幾十年,最大的收獲是擁有很多書。這么多書都搬回家,實在沒地方放,只好挑選一部分自認為喜歡的有價值的留下來。經(jīng)過反復(fù)篩選,挑花了眼,看看這本有用,翻翻那本不錯,也沒見少多少。有人勸我,人都退了,要這么多書干什么,你看得過來嗎?我也知道有很多書我這一輩子也不可能去看,但就是舍不得。也許由于我從小讀的書太少了,對書有一種占有欲;也許我在出版部門工作太久了,對書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無奈,我還是去買了幾個大書柜。當把四個新買的高大書柜都塞得滿滿時,我突然有一種滿足感。
我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沒見過太多的書。1972年我調(diào)到國務(wù)院出版口工作,開始就住在北京朝陽門內(nèi)大街166號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共同辦公的樓上。當時出版社的食堂樓上是個小禮堂,里面亂七八糟地堆滿了很多很多各式各樣的書,上面積滿了灰塵,我驚呆了,書怎么能這樣堆放?出版社的同志告訴我,這些都是“封資修”的東西,誰都不能動。我很愕然。在我的心靈上神圣的書第一次被抹上了一道陰影。
“文革”期間的文化禁錮政策,致使全國出現(xiàn)了空前的“書荒”。沒有書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一個人,如同被窒息一樣。1978年初,當時的國家出版局做出一個重大決策,調(diào)動全國出版、印刷力量,集中重印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的35種中外文學(xué)名著,成為當時在出版界乃至整個文化界解放思想的標志性事件,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巨大反響。各大城市新華書店門前通宵達旦排隊購書的景象,成為一代人無法抹去的記憶。我也是受益者。這些名著有很多如《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等等,過去我連聽都沒聽說過,一下子接觸到這么多中外名家的書,有一種年輕人的熱戀之感,相見恨晚。靜靜地分享世界文學(xué)巨匠講述我聞所未聞的故事,那份愉悅,那份愜意,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從此,那些所謂“封資修”的書也重新獲得了應(yīng)有的尊嚴。
書是有靈性的。我把家里的書整理得井井有條,一排排書齊刷刷地矗立在書柜里,像一群睡著了的知識老人,站在它們跟前,你會有一種親近感,你的心很快會被吸引過去。隨手翻開一本書,它就被喚醒了,你與書的對話便開始了。我在家里無所事事的時候,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走到書柜跟前去,抽出一本書來翻翻,心很快就會靜下來。這里是我的精神港灣。
我的床頭柜上長年放著一本《道德經(jīng)詮釋》,它是2005年時任湖南省委宣傳部長文選德親手送給我的,他對老子的《道德經(jīng)》頗有研究。他說,閑暇時可以翻翻,里面的很多道理很受用。我沒想去研究《道德經(jīng)》,也沒有睡前看書的習(xí)慣。但是,床邊放著這本書,時不時看見它,睡在床上偶爾會想起老子的某個教誨。有時記不準了,就隨手拿過來溫習(xí)一下,有時甚至?xí)钪献拥脑捳Z睡著了。我把它放在床跟前,只是想以它為伴而已。
書以載道,由此就想到出版這個職業(yè)的崇高和神圣。正是因為有了出版,古往今來浩如煙海的典籍得以傳承下來,正是因為有了如此多到難以計數(shù)的典籍,世界文明才得以延續(xù)至今。正如我國著名學(xué)者朱光潛先生所言:“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從柏拉圖到黑格爾,沒有這些大師用思想的燈火,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也許直到今天,人類還在黑暗中摸索?!比绻麤]有出版,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果沒有出版,馬克思主義僅靠口口相傳就不可能傳遍全世界。我有一套線裝影印本《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占了我滿滿兩個書柜,我把它看作鎮(zhèn)宅之寶,珍愛有加。毛澤東從青年時代起就酷愛閱讀中國史書,《二十四史》是他一生中閱讀最多的一部。自1952年至1976年,毛澤東主席在日理萬機之余,精讀通讀了這部巨著并作了大量評注、圈點和各種閱讀標記。從中可以看到他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獨到分析,對各種歷史人物的精辟評價,對某些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的深刻總結(jié),其中不少評注融入了中國革命的實踐。從他那筆走龍蛇、極富個性的手跡中,還能看出這位偉人的恢宏氣概和思想情感的起伏波瀾。這是毛澤東主席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chǎn)。
凡有成就的偉人、名人、學(xué)者都愛讀書、談讀書、議讀書。法國著名的哲學(xué)家、數(shù)學(xué)家勒內(nèi)-笛卡爾說:“閱讀優(yōu)秀的書籍,就是和時代中最杰出的人們進行交流。”英國哲學(xué)家弗蘭西斯·培根有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xué)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周恩來同志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就把讀書要“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作為自己的修養(yǎng)要則。我國著名文化學(xué)者季羨林先生說:“古今中外有一些愛書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這一行列?!倍疫@輩子讀書不得要領(lǐng),很隨性,無計劃,什么書都會去翻翻,多為淺嘗者,也沒有特別的偏好。但我想這能不能也是一種讀法呢?為求解問題讀書是一種讀法,為做學(xué)問讀書是一種讀法,為了增長才干讀書是一種讀法,如此等等,但所有這些讀法都會很累心、很辛苦。毫無目的地隨機讀書應(yīng)該也是一種讀法。我把讀書當作一種休閑的事,消遣的事,尤其上了些年紀以后,只求在與書的親密接觸中得到愉悅,偶有所得,不亦樂乎。當然,這是不足為道的,乃無大志者所為。
面對數(shù)字時代,有人說紙質(zhì)書會很快消亡,但是我并沒有感到它將很快離開我的傷感。盡管數(shù)字閱讀我也接觸一點,但對紙質(zhì)書的那種溫暖、真實的感覺,那種恬靜、優(yōu)雅的享受,電子書是無法替代的。而網(wǎng)上閱讀是一種快餐式文化,瀏覽最新信息、查找某個資料,網(wǎng)上閱讀有優(yōu)勢,但往往功利性較強。肚子餓了吃個快餐填飽肚子,是一種吃法;用傳統(tǒng)的烹飪方法吃一頓家常飯,也是一種吃法。吃快餐便捷、實惠,但西方人把快餐稱之為垃圾食品,吃久了吃多了,據(jù)說對身體不好。家常飯祖祖輩輩吃,習(xí)慣了,改也難啊。當然,閱讀和吃飯畢竟不是一回事,那就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不必強求了。
我與書打交道40多年了,也有了很多書,我對書卻因久而依戀,因多而珍惜,如同相濡以洙的夫妻,日久彌新。
2014年5月于北京
(摘自《小品文選刊》2014年第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