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曉
分子美食從何而來
曾經(jīng)有一位愛好烹飪的牛津大學物理學教授——尼古拉斯·柯蒂(Nicholas Kurti)說:“我想,當我們可以測量金星大氣層溫度的時候,卻不知道這種甜品為何這么好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焙髞?,他和另一個同樣愛好烹飪而且喜歡收集和研究“廚藝秘籍”的法國人——埃爾維·蒂斯(Hervé This)一起提出了一個新的學科——molecular and physical gastronomy,直譯成中文就是“分子與物理美食學”,這是發(fā)生在1988年的事。后來,蒂斯把它簡化成“molecular gastronomy”,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分子美食學”。
蒂斯一直堅持說“分子美食學”是一門科學,它是用科學的方式去理解食材分子的物理、化學特性,并由此研究美食烹飪秘籍背后的原理。而運用這些原理和技術創(chuàng)造出各種具有超凡體驗的美食,則是另一個領域的事情,蒂斯稱其為“molecular cooking”,翻譯成中文應該叫“分子烹飪”或者“分子廚藝”。
20多年來,分子美食在全世界都成為一種潮流,科學家和廚師通力合作,讓食物超越了人們固有的認知和想象,帶來視覺、味覺、甚至觸覺的新感官刺激。分子廚藝主要運用了哪些技術?分子美食究竟有哪些神奇之處呢?
把液體變成丸子
—球化技術
去分子美食餐廳就餐,最經(jīng)常吃到的一種菜品就是彩色的魚子醬??瓷先ズ汪~子醬沒有區(qū)別,但是顏色是五彩繽紛,吃到嘴里,想不到卻是各種水果的味道。這就是分子廚藝中很常用的一種手法,液體球化技術,也叫膠囊技術。
球化技術是西班牙斗牛犬餐廳在2003年推出的烹飪方式,它是借助一定的輔助材料將液體凝膠化,能夠做出不同類型及大小的球類物體,比如魚子醬、雞蛋、湯團、餛飩等等。
球化技術所使用的一種重要的輔助材料是海藻膠,或稱海藻酸鹽,是從棕色海藻中提取的一種多糖結構成分。海藻膠聚合物由兩種單體——甘露糖醛酸和古洛糖醛酸組成,兩種糖醛酸在分子中的比例變化以及位置不同,會直接導致海藻酸的黏性、膠凝性、離子選擇性等產(chǎn)生差異。海藻酸鹽能和許多高價的陽離子(鎂除外)產(chǎn)生化學反應,從而改變海藻酸鹽溶液的流體性和膠凝性,鈣是最常用的一種多價陽離子。正是利用海藻酸鹽和鈣離子發(fā)生膠凝反應的這一特性,分子美食家們創(chuàng)造出了眾多有創(chuàng)意的美食。
球化技術可以分為兩種,即正向和反向。正向就是將海藻膠溶入果汁或蔬菜汁,然后用針管滴入鈣質溶液中,一滴一滴的液體表面會形成膠質,形狀和結構都會穩(wěn)定下來,就像一顆顆的魚子一樣。反向的做法是將含鈣質的果汁或蔬菜汁,略微冰凍成球,再放入海藻膠溶液中,冰凍球的表面會形成膠質,而里面的液體沒有接觸褐藻膠,還會保留液體狀態(tài)。這種方法做出來的球體會比較大,像蛋黃或者湯圓一樣。比如杧果膠囊,看上去像生蛋黃一樣,吃起來外層是膠質的膜,里面是香濃的杧果汁,口感十分獨特。
堪比實驗室的廚房
—各種分子廚藝
球化技術是非常常用的一種分子烹飪的手法,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技術,都是利用一些化學和物理原理來處理食材,以獲得一種特別的口感與新鮮的體驗。
分子美食并非遙不可及
雖然分子美食一直以高大上的面目出現(xiàn),但是它并非那么遙不可及,我們中國人在2000多年之前就在制作分子美食了。比如中國的傳統(tǒng)美食豆腐,產(chǎn)生于西漢時期,它就是人們通過化學、物理的方法,改變食材的分子結構創(chuàng)造出的美食,其原理和我們說的分子廚藝完全是一致的。而小孩喜歡的棉花糖也屬于分子美食的范疇,它是通過機器設備的離心技術,將顆粒糖的分子結構重新排列,但糖的成分沒有變,味道也沒有改變。這些手法,都是現(xiàn)代分子美食常用的。
現(xiàn)如今,分子美食這一“新鮮”吃法,在國內很多餐廳還是有點“吃不開”。一是它主要流行于時尚餐廳、高端會所及高星級酒店,不為一般消費者所熟悉。二是人們對分子美食的認識還比較片面,制作分子美食所需要的設備器具和原料都較為昂貴,普及得比較慢。不過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分子美食感興趣了,或許在未來,這種有點“奇葩”的美食會帶給更多普通消費者新奇的體驗。
(科學顧問/李穎婷 責任編輯/冷林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