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科思塔+++黃喆
世界主義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希臘斯多葛派的思想家戴奧真尼斯就曾把自己定義為世界公民。如今,人類正在經(jīng)歷世界主義進程的轉折點,許多學者呼吁將學生培養(yǎng)為“世界性的知識分子”。然而,人類需要的是溫和的世界主義,以平衡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歸屬感和對特定地域的根基感。
面對當今各國國內及國際間潛在的緊張關系,協(xié)調民族主義情緒、開放思想、相互尊重將成為一個持續(xù)存在的挑戰(zhàn)。新加坡總理在2012年新加坡國慶獻詞時曾表示:“新加坡應形成一個具有堅強核心的包容性社會……個人成就必須與社會共同責任相結合……這種歸屬感和身份感對于全球化的開放的世界尤為重要……”
英語是一門世界通用的國際語言,它不但是一種教學媒介語言,還是一門學科。作為一門學科,應專注于發(fā)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并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語法。
在這個背景下,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國家英語課程的基本目標之一是“用國際上可接受的英語說、寫和展示,即能夠根據(jù)不同目的、聽眾、背景和文化,使用符合語法的、合適的英語,流利地進行表達”。那么,英語課堂外的世界主義是如何被建構的?世界主義在課堂交互層面上又是如何發(fā)生和表現(xiàn)的?下面以新加坡蘭花女子中學為例進行介紹。
新加坡蘭花女子中學一直強調世界主義精神。在2008年學校開放參觀日的宣傳冊上,醒目地寫著:“卓越的海外合作學校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機會……建立全球聯(lián)系。通過分享知識,建立跨文化交流,我們的學生具備了更強的社會意識,并成為有辨識能力、善于表達、充分了解地緣政治的個體?!迸c新加坡一般的中學不同,蘭花女子中學的英語教師并不照搬課本,而是以團隊工作的形式,創(chuàng)造自己的教材,強調小組合作和任務型教學。教師在課堂互動時,采用了一系列協(xié)商策略,并將英語作為通用語促進內部溝通。
編輯 潘雅 張金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