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欲超
在江蘇高考語文試卷160分的正卷構(gòu)成中,現(xiàn)代文閱讀板塊總分值為38分,它的文字書寫量在正卷中所占的分值比重,位居各板塊第二,僅次于作文。所以,無論是對文科考生還是理科考生來說,這都是分量很重的一個部分。然而,實際在高考復習中它卻是最無奈的一個板塊。投入精力講試題,分類整理,建模建型,其最終結(jié)果仍是收效甚微。這個板塊考查的是學生分析、理解、表述的能力,這些能力光靠高三這一年機械做題、急切應試的時光是無法改善的,所以,如何提高現(xiàn)代文閱讀題的分數(shù),這個問題其實“無解”。
教學中的現(xiàn)象
簡單下“無解”的結(jié)論,必然有人會反對。還是先從“現(xiàn)象”說起。筆者同事去某中學聽高三復習課,帶回來一個“怪異”的教學案例。那個老師在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時,把平時做的模卷題目答案要求學生背下來,然后進行課堂默寫。初聽之下,都會覺得這個老師的做法太奇怪,因為高考一般不可能考查到做過的原篇目,“記住”“默下來”有何意義?進而更是大為反感:語文閱讀理解題靠背誦默寫,簡直是對語文學習的傷害,違背了語文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根本不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很多題目需要學生學會分條概述,凡是可以分條概述的題目盡量都要分條概述。如果題干里面出現(xiàn)“哪些特點”“哪些手法”之類的字眼,則意味著該題一定需要分條來說明。這樣答題卷面清楚,易于閱卷老師批改。同時,更督促自己思考要周全,減少重復累贅的語句,從而來應對有些“變態(tài)”的得分點。簡單來看,這似乎不難做到?!胺謼l”,就是寫清楚標號①②③之類的,一條條地說。然而,這只是“形”,“分條概述”的實質(zhì)是一種表述問題的思維模式。平時如果要求人們口頭回答一個問題,一邊想一邊說,出來的答案多半是無序和重復的,而“分條”則要求把它們變得有序并且無重復累贅。這樣一種思維能力絕不是靠三番五次要求,學生們便會具有的。
在于思維模式的完善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背誦默寫閱讀題的答案就存在它的合理性了。就像不會寫文章的人先學會模仿一樣,大量閱讀文章,背誦名篇,模仿名篇,慢慢地自己也就摸著些寫作的門道。同樣,不會做閱讀題的人,先在背誦中記住一些常見的術語、常見的問題問法、答題程式,慢慢地也就變成自己的東西了。教師們?yōu)閷W生做現(xiàn)代文閱讀題建立的所謂“模板”,總結(jié)的答題程式、應試策略等,它們的出發(fā)點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改變不同學生個體所具有的散亂低效的思維模式,把它們替換掉,替換成快速有效、易于得分的思維模式。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那些對語言、文學感知能力很差,多年忽視語文、閱讀經(jīng)驗極少的學生,在高考臨近、時間緊迫的情況之下,就急需教師教他幾招臨陣的“無法之法”。背誦默寫閱讀題答案正是這樣的方法之一。
既然有“無法之法”,為何仍說“無解”?因為“模板”只能是“模板”,答題要點、應試策略之類的最終只能成為“拐杖”,而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辦法。針對答案特別繁瑣的題目,它們或許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鞭策;遇到無力回答的問題,學生至少能依靠它們沾些分數(shù)的邊。僅此而已。如果說得太多,記得太牢,則會成為束縛;如果形成機械套用的慣性,甚至還會阻礙得分。閱讀得高分到底還是要建立在對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的,而理解文本的能力,短時間速成,基本無望。問題說到底,還是“無解”。
“無解”不是“無為”
學生常有這樣的感受,高中前兩年的學習,或者說之前的十多年語文學習對高考閱讀題的解答用處不大。這是語文教學的又一“怪象”。高三講到的知識點應該說絕大部分不再是新內(nèi)容,更多的是對過去舊知識點的查缺補漏。但對不少學生來說,高三恐怕是接觸語文知識點最密集的一年,太多的術語、太多的似成相識卻仍很陌生的知識點扎堆出現(xiàn),使他們幾乎來不及細嚼慢咽,來不及深入體會。這實在是件充滿諷刺意味的事,之前那么多節(jié)閱讀課,那么多篇課文的講解、分析、鑒賞,這些知識點的漏洞竟沒“輻射”到;到了高三,數(shù)年語文課應得的閱讀鑒賞經(jīng)驗竟無法使用,又或者說根本無經(jīng)驗可用。
其實,好多知識點不可能沒講過,但確確實實沒有成為閱讀經(jīng)驗積存下來,沒有成為學生自己閱讀鑒賞、評價作品的工具。到了高三,才密集地、扎堆地去接觸它們,卻已經(jīng)失去了最好的氛圍和足夠的時間,掌握效果可想而知。也許有人會說,何必糾結(jié)于某些術語,重要的應該是感悟的能力??墒遣灰?,現(xiàn)在學生不了解的對象并不是什么高深、專業(yè)的術語,而是最基本、淺顯的知識點,沒有這些基礎知識,是很難欣賞到文字深處的“風景”的,因為連“識別”都沒做到。所以,如何提高現(xiàn)代文閱讀題的分數(shù),這個問題更好的答案是“不求解”。要減少“苛求”“急求”的心態(tài),尤其是最初的時候,別忙不迭地就去模擬高考做題、講題,別緊盯著分數(shù)去安排課堂內(nèi)容,別一切的一切都為了高考。即使最終要進考場了,也別忘了告知學生,還有一條技巧,那就是少一些功利心,別緊盯著題目,而是要認真欣賞文本,心里想想作者寫得好還是壞。漸漸地,也許就與作者近了,那么與出題者也就不遠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