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躍卿
摘 要: 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健康”為教學理念,塑造學生人格魅力;要以培養(yǎng)“興趣”為前提,加強價值觀和責任感教育;要以“發(fā)展”為中心,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能力;要關注“差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通過學習,我們更明確:教學不是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是教師為了學生而教,讓學生真正走進體育,增強體質(zhì),提高運動能力,學會科學的健身方法,從而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
關鍵詞: 新課標 課程理念 體育教學 滲透途徑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jīng)濟時代,知識門類激增,大量邊緣學科涌現(xiàn),信息化特征明顯,新的產(chǎn)品在改變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對國民健康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這種狀況在我國青少年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越來越多的學生周末足不出戶地玩電腦,“低頭族”漸成時尚。相關機構的調(diào)查表明,中小學生體質(zhì)正在持續(xù)下降,有些學生腰部脂肪增厚,四肢肌肉枯萎,弓腰駝背,活動呆笨無力,這些已經(jīng)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增進學生健康的重要途徑,對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zhì)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通過體育運動獲得成功的體驗,身心得到健康,心靈獲得快樂,是學校體育教學的職責所在,也是學校開展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本文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課程基本理念為依據(jù),把學生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融為一體,立德樹人,重視他們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體育學習、鍛煉的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確立“終身體育”的觀念。
一、以“健康”為理念,塑造學生人格魅力
新課標強調(diào)“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課程理念。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確實加強體育教學工作,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在生活中成為休閑娛樂的方式,并從中獲得快樂,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給予兒童充分的活動空間和表現(xiàn)的機會,尊重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體育運動教學的規(guī)律,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1.滲透生命健康教育,喚醒生命意識,體現(xiàn)生命價值。
生命教育是以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從而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zhì)量為目的的一種教育活動。小學體育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運動知識,作為健身教育的內(nèi)容,如在教授“發(fā)展快速反應”知識時,可以結合汶川、雅安和魯?shù)榈卣?,模擬逃生演練活動,教給學生安全避險知識,讓學生在實踐思維的參與和積極情感體驗的健身活動中,滲透生命意識,增長生命健康成長的知識,提高生命健康成長技能,提高抗挫能力,培養(yǎng)心理品質(zhì),提高身體素質(zhì)。
2.加強美育滲透,培養(yǎng)體育道德意識和行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體育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認識,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對塑造學生身體美、培養(yǎng)學生技能美與塑造學生人格美具有重大意義。
在體育課中進行美育滲透,教師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第一,講解美與示范美,教師講解語言清晰有力,動作示范大方到位,就能振奮學生精神,給予學生美的感受,相反,如果教師講解模糊、示范粗劣,就會給學生帶來粗魯、缺乏教養(yǎng)和野蠻的壞印象。第二,儀表美和教態(tài)美,教師語言優(yōu)美、行動文雅、衣著整潔、思想進步、作風正派,能給予學生強烈的美感教育,從而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
總的來說,在具體教學中,小學體育教師要將教材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輔助手段和學校的條件等方面進行整體考慮,選擇最適合的教學內(nèi)容,選取最合理的教學方法,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以“興趣”為前提,加強價值觀和責任感教育
新課標指出:要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初始動機,也是有效學習的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效果。在體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的選擇應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只有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他們自覺、主動、積極地進行體育學習。在授課過程中,要巧妙地把各種基本動作和簡單的運動技術與游戲結合起來,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加強價值觀教育和責任感教育。教師可以把《烏龜賽跑》引入課堂,讓學生分組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比賽中發(fā)現(xiàn)閃光點,發(fā)揮優(yōu)勢,進一步教育學生要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讓學生明白:烏龜雖然爬得慢,但是一步一個腳印很踏實地走著人生的路,而且烏龜是長壽的,所以它是健康的,安詳?shù)?,有活力的?/p>
三、以“發(fā)展”為中心,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能力
新課標始終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為中心,高度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體育課程關注的核心是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小學體育教師應當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活動。因此,從課程設計到評價的各環(huán)節(jié),都要始終把有利于學生主動、全面發(fā)展作為出發(fā)點,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學習的方法,并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開發(fā)學習潛能。
1.重視有效的教學評價,給予學生持久參與課堂的動力。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使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p>
教師評價時要使用激勵性的語言。例如,在學生練習中或結束時,教師要及時用“好”、“很好”、“不錯”、“真聰明”、“堅持”等詞語進行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每個學生都能完成課堂任務。如果學生一時還不能領悟動作要領,要給予啟發(fā)、引導,并誠懇相助,使學生在歡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而不能訓斥、諷刺、挖苦學生,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老師對學生要有細心、信心和耐心,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給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最大限度地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評、互評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自評”就是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使學生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自己的學習表現(xiàn),軟化“班級參照”,強化自我評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判斷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不足,鼓勵他們客觀評價自己,有針對性地做出自我完善,形成自我檢查、自我調(diào)控的能力。
教學中還要經(jīng)常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范圍內(nèi)的評價。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增進學生間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長補短,讓學生在與同伴的比較學習中進一步認識自我。如“你認為他做得怎樣?”“好在哪里?”這樣,既讓更多的學生有了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發(fā)揮學生互補的作用,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使他們在團結、和諧的氛圍中得到了發(fā)展。
總之,在教學中適時、正確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利用好教學評價,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和諧的氣氛,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關注“差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新課標指出,關注地區(qū)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使每一位學生受益,是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學生的權利。
1.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人的體能和運動技能狀況與先天遺傳有極大關系,每個人的運動需求和表現(xiàn)各不相同。小學體育教師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并以此確定教學目標、內(nèi)容,組織教學方法,確保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實現(xiàn)課程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從中受益,滿足自我發(fā)展的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若“一刀切”,則容易造成學生“吃不了”或“吃不飽”的現(xiàn)象,影響學習情緒,并且會直接導致課堂教學混亂,難以維持。例如:在跳山羊教學中,不妨準備四只不同高度的山羊,教師示范講解完后,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素質(zhì)和運動能力的山羊進行練習,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感覺。學生在獲得成功的基礎上產(chǎn)生向新高度的山羊沖擊的信心,調(diào)動積極性和主動性,解除練習阻力,克服以往因掌握率不高而課堂秩序難以維持的弊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確保每一位學生都受益。
2.因地制宜,開展“快樂大課間”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
為更好地落實“陽光體育”工程,響應全民健身運動的號召,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活動時間,學校要通過開展“快樂大課間”活動,以大課間為輻射點,促進體育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形成體育鍛煉意識,增強學生的體質(zhì),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牢固樹立終身體育的新課程理念。小學體育教師要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特點,選擇體育運動項目和器材,把健康向上的游戲活動融入課間,寓學于樂,寓練于樂。
“教無定法”,但得法者離不開高尚的師德、正確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學手段和過硬的業(yè)務素質(zhì)。我們應該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充分挖掘體育課的德育功能,進行滿意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北師大出版集團,01.07,第1版.
[2]小學體育課中多媒體的運用.教育革新,2011(06).
[3]中小學教育,201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