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廣東省中山市古鎮(zhèn)醫(yī)院婦科,廣東 中山 528421)
作為臨床上非常普遍的危急病癥,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為了使患者預后獲得有效改善,必須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本次研究特就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探討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3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行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治療的患者90例,所選患者均經臨床確診,66例初產婦,24例經產婦,2例侵蝕性葡萄胎并腹腔內出血患者,4例陰道癌放療后出血患者,6例絨癌陰道轉移灶患者,6例子宮內膜癌患者,26例子宮頸癌患者,22例剖宮產術后出血患者,18例陰道分娩出血患者。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與治療組50例。對照組年齡24~39歲,平均(29.7±2.1)歲;治療組年齡21~40歲,平均(29.4±2.7)歲。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行髂內動脈結扎術治療,選擇腸線和大號圓針自子宮前壁進針,確保進針深度達到子宮肌層深度的2/3,出針部位為子宮后壁,穿過韌帶部位然后行打結操作,對側結扎方法同上[1]。對治療組患者行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對全部患者行局部麻醉,對休克患者行休克糾正并行股動脈置管,通過血管鞘迅速注射適量代血漿和全血,使患者血容量獲得補充。在患者髂動脈分支部位放置Cobra導管,通過壓力注射器在髂動脈供血區(qū)注入30 ml泛影葡胺,同時對病變情況以及出血部位進行觀察和分析。明確出血部位后將導管調整至出血血管,充分混合明膠海綿顆粒和經過稀釋的造影劑并將其注入靶血管中取得栓塞效果。完成栓塞后行重復造影,并對栓塞效果進行觀察。然后取出導管,對患者股動脈穿刺部位進行加壓包扎,避免發(fā)生出血。手術完成后24 h對患者局部行加壓制動。叮囑患者術后需要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不可過早下床活動[2]。
1.3 觀察指標:分別對兩組患者的出血量、手術時間、止血時間、子宮復原情況以及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出血量明顯多于治療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時間和流血時間明顯長于治療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婦科癌性大出血和難治性產后大出血是臨床上非常普遍的婦產科急癥出血,具有發(fā)病突然和病情進展迅速的特點,若患者病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會引發(fā)嚴重失血性休克、子宮切除等不良反應,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雙側髂內動脈結扎術為臨床上應用較為普遍的傳統(tǒng)止血方法,能夠取得一定的止血效果,但是止血速度較慢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會對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不良影響[3]。
導管動脈栓塞術通過造影成像技術的指導可在出血動脈中直接插入可塑性介入導管,并通過應用明膠海綿顆粒對出血部位行栓塞封閉,能夠快速取得理想的止血效果,而且該止血方式手術創(chuàng)口小,再次出血率低,止血效果非常理想。導管動脈栓塞術雖然能夠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 ,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子宮切除率,但是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對其應用明膠海綿顆粒型上動脈栓塞可能引發(fā)疼痛,而且由于開放多條髂內動脈側支循環(huán)途徑,對患者行單純髂內動脈栓塞時容易導致再次出血。
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出血量、手術時間、流血時間、止血有效率和子宮切除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更佳。以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對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患者行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能夠減少患者出血量,縮短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時間,減輕患者的生理痛苦和精神壓力,并降低子宮切除率,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獲得有效改善和優(yōu)化,具有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1] 曾 銀.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難治性婦產科大出血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8):293.
[2] 邵思輝.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婦產科大出血的臨床應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3):35.
[3] 趙 云,謝春明,楊敏玲,等.剖宮產術后晚期出血的原因探討及介入治療價值[J].當代醫(yī)學,2009,15(3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