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琳峰 賈月霞 周 威 柳計強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影像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周圍型肺癌又稱肺野型[1],是指發(fā)生于肺段以下支氣管指導細小支氣管的肺癌,周圍型肺癌的臨床癥狀一般出現較晚,且周圍型肺癌是指自三級支氣管以下,呼吸性細支氣管以上的肺癌,其早期臨床癥狀表現為胸痛及發(fā)熱。到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相應CT技術的進步,其和掃描技術相關的計算機技術也取得一定良好發(fā)展,更有利于基于影像的肺癌早期診斷成為可能。另外,在孤立性肺結節(jié)的CT鑒別診斷中,它的形態(tài)學表現則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這其中大多的病變是可以被明確性質的。現結合CT腫瘤血管成像的特點加以分析,從而得出腫瘤血管征對肺癌的定性診斷價值,取得滿意結果,總結如下。
82例患者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診的孤立性肺結節(jié)(腫物)的病人,男性59例,女性23例;年齡35~80之間,平均年齡60.2歲;在CT多起動態(tài)增強掃描結果中發(fā)現患者腫塊直徑1.4~8.6 cm之間,8例腫物直徑1.5~2 cm,59例腫物直徑位2~4 cm,有15例腫物直徑大于4 cm;82例中有49例通過病例證實,即手術、CT引導精辟肺穿刺活檢、纖支鏡活檢等獲得組織學或是細胞學的證據,另外33例則由臨床證實,及出現顱內或其他部位轉移的診斷為惡性病變,在胸片以及CT復查病灶皆無明顯變化者則是診斷為良性病變,而抗生素治療后病灶吸收消退則可診斷為活動性炎性病變;最終檢查結果為82例患者中,惡性患者為52例,包括錯構瘤、各類慢性炎性結節(jié)以及結合丟等在內的良性為22例,而剩余的8例則為活動性炎性結節(jié)。
掃描前應做準備以及應有工具為[2],應用的機器SIEMENS Definition AS128排探測器螺旋CT機,同時需要用非離子型造影劑規(guī)格為(370 mgl/ml)70 ml用作對比劑,用5 ml/s的注射速率結合以美國medrad MCT310-2型高壓注射器,而掃描過程中則是運用多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的方法,其具體操作為,在注藥后行肺動脈期、主動脈期掃描及延時1 min到5 min病灶中心進行相應的掃描,在掃描中,肺動脈期的掃描層面則是需要涵蓋全部病灶,另外,主動脈期的掃描則是需要包含著全胸掃描。最后,在所有掃描都結束后,相關人員則是應當將用標準重建算法運算掃描得出的原始數據,并得到層厚1.25 mm和0.6 mm的圖形傳送到工作站,以便進行相關的處理。
在分析中,腫塊和血管的關系可以明確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為I型,其判斷依據是可以看到明確的腫瘤血管的征象;第二種為II型。其判斷依據則是病灶周圍血管增多聚集;第三種為III型,其判定依據為腫瘤血管已經穿過病灶;第四種為IV型,其判斷依據則是指結節(jié)位于血管分叉處或是未見明顯的異常。
另外,腫瘤血管征的判斷標準為[3],若滿足以下血管征中的一種,即可直接判定為惡性腫瘤:第一,病灶內已可以見到明確的支氣管動脈或是體循環(huán)動脈供血;第二,病灶內的血管分布絮亂,且其管徑粗細分布不均勻,或是已經出現明確的血管湖。
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與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對腫瘤血管特征加以分析,另外,還采用四格表法分別對腫瘤血管征對肺癌診斷的特異性、陰陽性預測、敏感性以及準確度加以計算,所做統(tǒng)計中,若P<0.05則可斷定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2例患者中,有52例診斷為惡性腫瘤,而52例肺癌中,在肺動脈期與主動脈期I型、II型并存的有9例,惡性腫瘤與血管征象主要表現為血管通過病灶但走行迂曲,其管壁呈現不規(guī)則的狀態(tài),且血管粗細不一;而良性和炎性肺部病變,則主要以III型為主,也有部分位于II型或是IV型的,良性或是炎性的肺部病變其血管征象主要表現為行走自然分布規(guī)則,粗細均勻并且管壁光滑。如下表1。
另一方面,CT掃描中縮減的腫瘤血管成像表現在動脈期掃描圖像上,腫物直徑小于或是等于2 cm的即位于病灶內的明顯表現為強化的血管影,并且由中心向周圍呈輻射狀行走,而大于2 cm的患者腫物則是位于病灶周圍,呈現絮亂的血管網。如下表2。
經上述研究可分析出,病灶腫瘤CT血管成像可稱為判斷周圍型肺癌定性診斷的直接證據,因為在體內腫瘤的發(fā)生、生長以及之后的不斷轉移中,可以說腫瘤的血管生成占有極其特殊的地位,從腫瘤內血管生成開始,所在腫瘤將會不受控制的瘋狂生長,并且腫瘤的轉移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加強。
表1 肺部結節(jié)多平面重建血管類型比較
表2 82例患者CT腫瘤血管成像與病理結果
并且通過CT的病理對照研究可以發(fā)現,增強的CT薄層放大圖像可顯示癌體內易行擴張增粗的腫瘤血管。在研究中,通過最大密度的投影方法,即MIP,發(fā)現病灶于主動脈內的患者可明確發(fā)現腫瘤的血管成像,從而成為以病灶腫瘤血管顯示為惡性的直接證據,其準確率可以達到百分之百,所以說病灶中出現明確的腫瘤血管征的患者即可將其腫瘤診斷為惡性病變。
總之,在肺癌成為全球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的今天,只有早發(fā)現、早治療才是延長生命的最好辦法,更是改善患者生活狀況的直接保障,然而肺癌尤其是周圍型肺癌早期多無明顯癥狀發(fā)生,而CT是迄今為止能否最早發(fā)現周圍型肺癌最有效并且無創(chuàng)傷的手段,并且近年來CT又增加了周圍型肺癌的強化效應內容,因而CT腫瘤血管成像對周圍型肺癌的定性診斷價值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1]張金娥,梁長虹,趙振軍,等. CT三期增強掃描在孤立性肺結節(jié)中的應用研究[J]. 放射學實踐,2006,21(1):40-43.
[2]張振峰,張承惠,張偉章,等. CT薄層增強掃描異型血管強化征對小肺癌診斷的價值[J]. 癌癥,2001,20(1):84-88.
[3]滑炎卿,張國禎,丁其勇,等. CT腫瘤血管成像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7):7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