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中考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個“第一次”:第一次獲獎,第一次受挫,第一次幫助他人,第一次獨自遠行,第一次登臺講話……
你親身經(jīng)歷的“第一次 ”,一定給你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和深刻的感悟,請以“第一次 ”為題,寫一篇文章。
【文題解讀】
命題為材料式半命題作文,材料羅列了人的一生中的許多個“第一次”,目的是引領和提示,要求考生根據(jù)“親身經(jīng)歷”寫“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和深刻的感悟”的“第一次”。命題意旨很明顯是要求考生回眸成長過程,汲取成長中的正能量,更好地走好以后的路。這個題目不設置審題障礙,也比較老套,要想寫出新意,考生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選材要新,有個性。人生的“第一次”很多,我們生活做事,都是從第一次經(jīng)歷而來的,但并不是每一個“第一次”都能入文。這就需要考生認真審視自己的生活,尋找個性的、“給你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和深刻感悟”的“第一次”來寫,才能引起閱卷者的注意。
二是寫作用技,顯匠心。譬如補題要新穎,不能簡單填兩個字;譬如開頭結(jié)尾要扣題,要包裝;譬如行文或巧設懸念,或欲揚先抑,或標題連綴,或反彈琵琶等等,都能使文章尺水興瀾,避免平鋪直敘。另外語言流暢有文采,字跡清晰無涂抹,也都是贏得高分的關鍵。
【考場佳作一】
第一次來到江南水鄉(xiāng)
◎日照一考生
轉(zhuǎn)回頭看見你的笑顏,心事全都被你發(fā)現(xiàn),夢里的水鄉(xiāng)啊,就在我的眼前。
——張瑤《夢里水鄉(xiāng)》
我雖不是江南的溫婉女子,卻向往那多情的醉花煙雨,向往那西子湖畔的青青石橋,向往那素手執(zhí)傘的傾城仕女和雷鋒塔下動人的千年之戀。懷著這些美好的向往,我第一次來到了江南水鄉(xiāng)。
第一次來到江南,最難忘的是江南的煙雨。江南的雨不似北方,春雨貴如油,夏雨落傾池。這里的雨不緊不慢,疏密相間,只是纏綿而朦朧,像母親的手一般輕柔,又像是訴說著婉麗的傳說。細雨紛紛中我執(zhí)著一把油傘來到一座古老的橋邊,欣賞著雨中的江南。
朦朧細雨,烏蓬船載著行人在河中依然咿呀咿呀徜徉;岸邊,那如煙的柳絲,在清風細雨中微微地扭動著柔軟的腰肢,任憑雨水的沐浴。凸起的屋檐,雨水順著古樸青黑的瓦當,叮咚落下,不時在青石板上濺起幾朵美妙的水花,輕靈,晶瑩。不知是雨的清冽洗滌了我的心靈,還是那黑瓦白墻的明麗讓眼中的一切變得純凈、多情。
橋邊的人家種了幾叢芭蕉,為這空濛景色增添了幾分旖旎,旁邊的桐花已鋪落滿地。歲歲年年花相似,不知那關押在雷峰塔下的千年癡情女子,是否也曾佇立在這橋邊,在濛濛細雨中不悔地等待良人的歸來?江南的雨總是朦朧而多情。
雨碎江南,西子湖畔上,琴操夢碎于此,她的眼淚濕潤西子湖畔。畢竟一個是名滿天下的太守,一個卻是身份卑微的藝妓,他們之間是一條沒有盡頭的江南橋,隔著茫茫煙雨,我仿佛看到琴操那雙含淚的雙眸。情斷江南,雨落心頭,江南的雨又總是無情。
江南雨造就了江南河,這里的水最懂人的心。它給姑娘如花的面容,給少年豐俊的身姿。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從此琴瑟和鳴,相伴一生。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喜歡江南,喜歡江南風景的古樸,喜歡江南小橋流水的靜謐,更會喜歡江南的水吧,因為江南水是多情的,它會為每一個到這里的人洗去風塵,洗去疲憊,洗去心靈的創(chuàng)傷和落寞,讓他們有勇氣和信心繼續(xù)走下去。
第一次來到江南雖然只有短短幾天,可這里的記憶將永不會磨滅。哎,什么時候我能再來這醉人的江南?
【評點】
一、補題新穎,個性十足。考生拋開命題提示,獨辟蹊徑,以“到江南水鄉(xiāng)去”補題,將“第一次”的感悟和體驗引入對江南美景的回憶之中,補題新穎別致,十分有心智。
二、線索清晰,意境空靈。整個作品以“執(zhí)著一把油傘來到一座古老的橋邊,欣賞著雨中的江南”為線索,抓住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景物,如黑瓦白墻、小橋流水等,依次展現(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雨中風景,意境優(yōu)美空靈,富有文化特色和底蘊。
【考場佳作二】
第一次看到臆想中的自己
◎日照一考生
我是個愛幻想的人,受電視劇的影響,也喜歡玩穿越。我喜歡穿越到清朝,做一位八旗子弟,文采出眾,武功了得,行于風塵仕途,即使為情所累,卻不悔一生。認識納蘭容若后,我第一次看到了臆想中的自己——
文質(zhì)亦君子
臆想中的自己,那份才,不可少。
出身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重要因素。納蘭出身貴族,這一條件讓他自小就接受了精英級的滿、漢兩種傳統(tǒng)教育,造就了他貴公子的氣質(zhì)與風骨。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富家子弟,在他看來,富貴如同煙云,宦海亦如苦海。他不屑金階玉堂的前程,更喜歡煙柳街巷,更愛結(jié)交落拓文人。因而他的詞,脫去了晏殊的浮華,更多的是清新雋秀?!叭松糁蝗绯跻姟?、“情到濃時情轉(zhuǎn)薄”……這些讓眼高于天的王國維都不得不贊嘆:“北宋以來,一人而已?!?/p>
質(zhì)勝文則史,文勝質(zhì)則野,文質(zhì)彬彬,納蘭也。
凝情恐人見
臆想中的自己,那分情,不可少。
納蘭也是性情中人,一首《減字木蘭花》感動了多少有情人,那畫中的女子,那繾綣的情感,到底埋藏了多少柔情和心酸,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要不他怎能混入皇宮,偷見內(nèi)眷?作為一個八旗子弟,他不是不知道偷進那個禁忌森嚴的院落意味著什么。但若能見到童年的玩伴、畢生摯愛的表妹,他又顧不了那么多?;书T深似海,千言萬語只得化作“相逢不相語”;想開口低喚,卻是“凝情恐人見”;想一訴離愁,終卻“回闌叩玉釵”……
回廊九曲,心思九曲;玉釵恩重,你我知心。
心字已成灰
臆想中的自己,那份惆悵,不可少。
明明生于溫柔富貴,卻滿篇哀感愁思,“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是啊,他從小就是一個落落寡合的孩子,同齡的玩伴中只有表妹一人能知他心。與表妹在一起,既有兩小無猜的天真,也有朦朧難言的情愫。那份莫名的幸福,隨著表妹選秀入宮瞬間被撕碎,心上人,旋即成了陌路,咫尺天涯。身為八旗子弟,情難圓,志不伸,他感到刻骨的無助。惆悵的他,將心事郁結(jié)最終化為了一粒粒凄美的文字,字字泣血,字字璣珠。
快樂,只因為在一起;快樂已逝,心亦成灰。
解得納蘭詞,便解得一位故交的委婉心曲;解得納蘭心事,便解得世間亙古的繾綣情懷。第一次看到臆想中的自己,雖然憂傷,但終不悔。
【評點】
1.名人入文,彰顯才氣。考生選取清初第一詞人納蘭容若的事跡作為素材,采用小標題的形式,分別展現(xiàn)了他的才氣、情感和惆悵。詩詞佳句,信手拈來,沒有平時的廣泛閱讀和用心積累,在考場之上是很難寫出這樣細致的作品的。
2.擬題新穎,語言靚麗。文章以“看到臆想中的自己”,初看不知所云,等閱讀完之后,才明白考生的用意,意在以納蘭容若自比,借納蘭之才、之心、之情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追求,極具匠心。本文語言凝練,多用短句和對句,文采優(yōu)美,很明顯是受納蘭詩詞影響的結(jié)果,可見其積累的深厚和文字的底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