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潔婕
摘要:數學課堂教學常常由問題所驅動,好的數學問題能激發(fā)求知欲,為課堂做方向性指引,結構性劃分,讓教學行為高效。本文從嶄新視角對近年來課堂問題的發(fā)展做一個掃視。
關鍵詞:問題;恰當;數學味;嚴密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21-061-1
作為數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問題起著串聯(lián)學習內容與學習主體,串聯(lián)教師與學生的重要作用。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挖掘學生潛能,促使學生自我學習、主動探究。在修訂稿課程標準實施三年之際,筆者試著將近年來對課堂問題的一些新的發(fā)展總結出來與大家做一次探討:
一、課堂問題需要恰當的組織形式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靈魂。”為了促進學生的主體意識,最大限度地發(fā)現學生已經達到的認知高度和盲點。近年來,“先學后教”和“以學定教”的理念很為數學教學所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問題的組織形式浮出水面:引導課堂學習方向的問題到底是由教師提出還是學生提出?怎樣的問題結構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修訂版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針對新時期的問題引領作出的準確詮釋。長久以來,教師習慣于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去研究,學生進入的是一個已然固定好的框架和模式,在數學課堂上得到最大的鍛煉是解釋和應用,甚至是單純的模仿能力。這顯然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的“追根溯源”。要使學生在數學上得到真正意義的提高和發(fā)展,要還權于學生,讓學生能夠提出想研究的問題,有意義的問題,教師應當做的是輔助學生在表達和陳述上更規(guī)范,是建議學生更合理地按照數學學習的規(guī)律開展探究。
而在問題結構上,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來確定如何組織問題最恰當。比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平移和旋轉》、《認識分數》、《倒數的認識》等等內容,偏重于意義的理解,可以拋出大問題,讓學生確定研究什么、怎樣研究,讓學生自主探索、展示、交流、爭論、統(tǒng)一,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探尋問題的真諦。而像《兩位數乘以兩位數》、《連乘應用題》等等內容,教師要匠心獨運,設計合適的情境,讓學生以小碎步的問題為引導,一步步認清知識。
二、課堂問題需要濃烈的數學本味
在學生已有經驗和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數學課堂必須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所以在數學問題的研究中,還要注重“數學中心”,不能沖淡數學本味。
一次教研課中,教學內容為蘇教版《乘法分配率》,教師引導學生用簡單的方法表示出幾個乘法算式中發(fā)現的共同規(guī)律。以下摘錄一個匯報片斷: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是怎樣表示的。
生1:我用的式子是A×B+A×C=A×(B+C)
生2:我寫的是甲×乙+甲×丙=甲×(乙+丙)
師:還有嗎?還有不一樣的表示方法嗎?
(追問下)生3:我跟他們差不多,我是畫圓、三角形和五角星表示乘數的。
師: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呢?師: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教師的出發(fā)點是展示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用字母、文字、符號來展現學生的“研究成果”,再引導學生優(yōu)化方法,選用字母表示法。其實這樣的“濃墨重彩”下忽略了數學本質,學生本節(jié)課的重要意義是發(fā)現乘法分配律,教者應當一筆帶過這幾種方法間的不同,而應該引領學生去發(fā)現不同表示方法的相同點,這才是核心價值所在。
三、課堂問題需要點睛的藝術效果
不可否認,不同學生的數學基礎有所差異,探索能力、認知能力也有不少差異,所以為了讓所有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需要融入教師的經驗,為問題“畫龍點睛”。
一次研討課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百分數的認識》,在學生發(fā)現可以用比較命中個數占罰球個數的幾分之幾以后師生間有這樣一段對話:
師:姚明的罰籃命中率為81.8%,是不是說姚明罰籃正好一百個?
生1:應該不是這個意思。
生2:肯定不是,如果說他罰了100個,那么中了81.8個怎么解釋呢。
師:那為什么可以用百分數表示他的罰球水平呢?
……
片段中教師的兩個問題正好戳中百分數意義的關鍵,很多學生會在這樣的問答環(huán)節(jié)中真正靜下心去思考百分數的本質含義,也正是這樣的問題帶著大部分學生深刻理解“百分率”這個無法言傳的詞語。
四、課堂問題需要嚴密的呈現方式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數學的嚴密讓數學看起來那么美麗。在課堂教學中,問題的呈現講究嚴密和清晰,不能讓學生在迷迷糊糊中喪失自我。
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的時候,我出示一個博士帽圖,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且解答,一學生提出計算博士帽的表面積是多少,學生們獨立解答之后開展交流,一位學生的觀點引爆全班:博士帽的表面積除了圓柱的側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還應當加上一個側面積和圓的面積。一時間,眾說紛紜。在課后反思中,我發(fā)現在課堂問題呈現的精確性上引導不夠,要是當時能敏銳地發(fā)現矛盾,引導學生求出制作博士帽需要的材料,完全能夠避免問題。
總之,在不斷的研究和實踐推動下,數學課堂問題在朝著不斷完善和高效的方向與時俱進,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的教學也應當適應潮流、精益求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