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周欣
摘 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如何在原有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教育體系已成為時代的要求。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已經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各科教學都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語文學科也不例外。只有把創(chuàng)新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最大程度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語文教學獲得長足發(fā)展,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關鍵詞:創(chuàng)新教育 中學語文教學 相融共生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a)-0183-01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已經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把創(chuàng)新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累積,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1 確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在新形勢下,高中語文教學要想長足發(fā)展,改革勢在必行,那么高中語文教改改什么?筆者認為,首先是改變教學目標,我們要設置人性化的,為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所需要的多層次、多元化的新目標。在設計語文教學目標之前,不僅要回答“經過教學之后學習者將能做哪些他們以前不會做的事”,或者“教學之后學習者將會有何變化”這個問題。[1]還要真正的理解“只有以課文的言語形式為綱,自覺而明確地指向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語文課?!盵2]高中語文課堂不僅僅是知識傳播的場所,更是培養(yǎng)學生多元知識素養(yǎng)的主陣地,同時語文課程本身就具有目標多元的特點。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將使單一的知識目標向情感、能力與知識目標和諧共進發(fā)展。
2 實施主動性的教學活動
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成長過程。教學過程涉及教、學雙方,而教學的終極目標決定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首先要明確教和學的關系,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充分知道自己的任務所在,充分當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并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把被動傳授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主動需要;通過循循誘導、設疑激趣等教學方式使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主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和學的過程就在于教師借助文本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因此,教學中要讓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從而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在課堂上,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充分地活動起來,使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學會認知、學會思考、學會創(chuàng)新,從而獲得能力的提高,達到個體的完善。
3 激發(fā)求學者的學習興趣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就是說,學習知識要有飽滿的熱情,濃厚的興趣。如果學生情緒不高,興味索然,缺少投入,那還談什么創(chuàng)新?相反,如果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有了渴望學習,探求新知的那種躍躍欲試的熱情,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來啟迪學生的心智,激發(fā)學生的熱情,為創(chuàng)新打開大門。
4 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選擇運用恰當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每個教師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掌控課堂、駕馭教材的能力,努力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轉化;在對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能力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靈活選擇方法,使教學收到最佳效果,達到最大收益。如運用互動式教學法,既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按教學計劃的要求有規(guī)劃地學習、交流、賞析、歸納、總結,也要求教師按學生的提問和要求有針對性地重點施教、解疑釋難。這一方法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師教生、生促師、生啟生,全方位、立體化的交流互動,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動手能力,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大面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綜合創(chuàng)新型人才。
5 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教學的個性,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將個人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師個性實際的教學風格,從而在教學上產生對學生個性教育的最大效果。語文教師如果個性化強,能夠有意識地追求教學獨創(chuàng)性、藝術化,就會使語文教學課堂充滿個性的風采和活力。首先,雙邊交流的語文課堂教學是獨創(chuàng)性教學風格的具體體現,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就采取了平易近人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提出的層出不窮的問題用溫和的話語,大方的舉止與學生親切交流,從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雙邊交流的語文教學要不斷拓展語文教學空間,教師要樹立“立足于課內,兼顧于課外”的開放式教學觀,多鼓勵學生拓展視野,開展社會的實踐,擴大學生的社會接觸面和知識面,使學生知識得以最大程度的延伸。
6 賦予情感化的教學之魂
情感是語文教學藝術之魂,語文內容自身所蘊涵的精神意義決定了執(zhí)教者必須是有獨立思想個性和豐富的情感世界的職業(yè)者。他必須要把課文本身所蘊涵的生命意義,情感態(tài)度,道德情操,文化價值——有機地轉化為個性的審美體驗,從而使語文教學變成一場富有獨特生機和鮮活張力的美妙旅程。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要把激情帶進課堂,甚至要把自己的健康而獨特的個性帶進課堂。教師要走下講臺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良師益友”,營造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允許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允許有獨到見解,對不完善的要加以補充,對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妙想要給以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大膽發(fā)表意見,敢于向教師提出質疑。學生的個性才能得以展現,學生的創(chuàng)新火花才能迸發(fā)出來。
只有把創(chuàng)新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相融共生,才能最大程度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語文教學獲得長足發(fā)展,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加涅.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王尚文.緊緊抓住“語文”的韁繩[N].中國教育報,200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