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俠義”一詞取之武俠小說,用之武俠小說,“俠義”是一種精神,一種舍己為人、舍生取義的行為。早期武俠小說中,俠義僅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內(nèi)部的俠義,具有強烈的對外性,這種俠義并不代表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因此是一種自私的狹隘的俠義。而在新時期的武俠小說中,這種俠義精神發(fā)展壯大,不單單代表著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而是上升到整個民族,整個全人類的偉大境界,這種大愛的思想才是我們正在所提倡的俠義精神。而這種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在金庸武俠小說“射雕三部曲”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關(guān)鍵詞:金庸;武俠小說;俠義精神
一、愚鈍木訥的俠義精神
郭靖,是射雕三部曲中的主要人物,在《射雕英雄傳》中俠骨柔腸的本色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而在《神雕俠路》中更是得到了升華。郭靖雖資質(zhì)愚鈍,但其心胸開闊,行俠仗義的精神得到了武林上的認可,被稱為“郭大俠”。而成為“大俠之路”總的來說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射雕英雄傳》中,郭靖救助哲別,見哲別身受重傷而拼命想相救,這是郭靖的仁;不接受哲別師傅贈予的黃金鐲子,這是郭靖的義;不說謊話,口齒木訥,這是郭靖的真;言出必行,舍己為人,這是郭靖的信;舍命救黃蓉,這是郭靖的勇。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正因為郭靖的英勇和堅強造就這一英雄人物,而英雄必定要接受他自己選擇的大俠之路?!渡涞裼⑿蹅鳌分性趯懗杉己?、王罕、桑昆之間的恩怨的同時,進一步描寫了郭靖骨子里的俠義精神,使郭靖這一人物形象漸漸豐滿。郭靖在獵豹襲擊瞬間,拼死去救華箏,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郭靖傻人有傻福,然而正是他的老實使他偶遇黃蓉,最終邂逅佳人,終成眷屬。二人相遇看似偶然,實則情理。見面之初,請酒、贈衣、送馬,一個處處刁難,一個有求必應(yīng),起初二人素不相識到后來知心知意,雖然摻雜了些許愛情因素,但是這種關(guān)心和愛處處也流露出郭靖“俠”的高尚品質(zhì)。而郭靖三擒三縱歐陽鋒更是將郭靖的仁慈寬厚和博大的胸懷推向了小說的高潮?!渡涞裼⑿蹅鳌返慕Y(jié)尾寫黃蓉相助郭靖,出妙計建奇功,雖然著筆場面宏大,但實際是在著墨于郭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形象。
而第二階段是在《神雕俠侶》中,郭靖的大俠形象得到進一步的豐滿。楊過為報殺父之仇,險些誤殺了郭靖,而郭靖宅心仁厚,承認楊康之死雖非他所殺,但因他而死之過,甘愿以死謝罪,這種敢作敢當(dāng)?shù)拇笳煞蛐袨橹挥泄覆排涞蒙稀按髠b”這一稱號。蒙古大舉進攻南宋襄陽之時,郭靖黃蓉舍身而出,誓死捍衛(wèi)襄陽,作中流之砥柱,實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垂冈谙尻柍穷^大戰(zhàn)蒙古兵,所向披靡,為民族存亡立下汗馬功勞,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郭靖一生,對百姓、對民族乃至國家都以“大俠”的品質(zhì)在發(fā)揚和傳承著這種大義精神,郭靖這一英雄人物形象在金庸武俠文學(xué)中實在令人佩服不已,他的俠義精神可謂首屈一指,為“射雕三部曲”中另外兩位大俠的出現(xiàn)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二、灑脫不羈的俠義精神
楊過,是“射雕三部曲”中值得一提的第二大人物。楊過出自《神雕俠侶》中的男主人公,如果說郭靖是俠義之大者,那么楊過就是俠義之風(fēng)流,是對郭靖這一英雄人物的對應(yīng)、矯正與補充。從小無父無母的楊過,不僅沒有父母的疼愛,甚至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整日過著偷雞摸狗的生活,這也是他向往自由和俠義之風(fēng)流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他的成長環(huán)境造就了他無拘無束,四海為家,風(fēng)流俠義的性格。從小說一開始,楊過便成了郭靖這一英雄人物的一種對應(yīng)、一種矯正、一種補充。無父無母的他被郭靖黃蓉二人收留之后,整日受到郭芙和武氏兩兄弟欺負,到接下來的全真教學(xué)藝,受盡凌辱,這些都成為了大俠楊過人格形成的內(nèi)在關(guān)鍵,日后楊過一意孤行,打破世俗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這些都是他成為大俠之路不可或缺的成長經(jīng)歷。
再者,楊過與小龍女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同樣構(gòu)成了他成為大俠的首要因素。師徒二人一起生活,一起習(xí)武,情的歷練,義的磨煉使楊過徹底脫胎換骨,小說的結(jié)尾有情人終成眷,二人及時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共同抵御蒙古大軍保護襄陽城,最終成為“神雕大俠”與小龍女隱居江湖??梢哉f《神雕俠侶》這部作品為“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同樣起到堅實的鋪墊作用,這種大俠精神繼續(xù)在下一部作品中延續(xù)傳承著。
三、多愁傷感的俠義精神
張無忌,是“射雕三部曲”中最后一位人物。張無忌出自“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倚天屠龍記》。這部小說的主人公雖不及郭靖和楊過般具有大俠的氣概與大英雄力挽狂瀾的風(fēng)度,但是他的善良和正直同樣是俠義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張無忌自由充滿坎坷,歷經(jīng)磨難。在少年的顛沛流離中,機緣巧合學(xué)得一身絕世武功,到后來陰差陽錯的被推舉為“明教”教主,一統(tǒng)天下武林,率領(lǐng)各位英雄豪杰抗擊蒙古大軍,這些都和他的俠義精神密不可分。首先,小說中謝遜是張無忌的義父,他正是無忌成長中的反面教材,而無忌并沒有繼承謝遜的性格,反而經(jīng)歷了父母的含冤離世后變得更加堅強,雖然無所適從,但他必須努力和改變,一個內(nèi)心仁義,外剛內(nèi)柔,情感細膩的少年英俠形象,開始浮現(xiàn)出來。
張無忌沒有明確的善惡標(biāo)準(zhǔn),沒有道德上的教條約束,也沒有明確的政治理想和雄心,他在小說中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和善、中立、寬容。名門正派也好,歪門邪道也罷,只要是殺人,他的內(nèi)心就會本能地反對并抵抗。這也是構(gòu)成他俠義精神的重要因素所在。小說很多處都描寫了他強烈的內(nèi)心斗爭后調(diào)解各門各派的矛盾沖突,雖然沒有主見優(yōu)柔寡斷,但是他的大慈大悲,他的舍己為人,他的堅強勇敢都是俠義精神的完美體現(xiàn)。張無忌在擔(dān)任“明教”教主中,處處能以大局為重,私怨為輕,正直沉穩(wěn),以德服人,不惜傷害自己,也要緩和矛盾避免武林上的紛爭。這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俠義精神正是郭靖和楊過的延續(xù)。小說中不免精彩的愛情故事,一段又一段愛恨情仇,但是整個小說都凸顯出了張無忌的大愛大德,兼愛非攻,是一名真實的和平主義者和仁義俠客。
四、結(jié)語
“射雕三部曲”的三位男主人公,性格不一,各具特色,但其本質(zhì)和靈魂都帶有強烈的俠義精神,一種以德服人的大愛,一種為國家為民族不惜犧牲自身的崇高品質(zhì),這種俠義精神正是我們所提倡的武俠小說中的武俠魂。
參考文獻:
[1]金庸.金庸全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
[2]孔慶東.金庸評傳[M].鄭州:鄭州大學(xué)出版社.2004.
[3]嚴(yán)家炎.金庸小說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馬達(1992-),滿族,延邊大學(xué)2013級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