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曹海青
(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西寧 810001)
粒細胞減少是導致化療失敗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導致很多患者化療周期不完全甚至完全放棄治療,ⅢB-Ⅳ期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首選治療也是化療,rhG-CSF的出現(xiàn)極大地提高了化療導致粒細胞減少的安全性,多家的臨床驗證結(jié)果提示其對化療導致的粒細胞減少有效[1],但大規(guī)模的臨床應用也發(fā)現(xiàn)rhG-CSF具有一些副反應,包括短期出現(xiàn)的難以控制的骨痛,尤其胸骨和脛骨為多,長期隨診發(fā)現(xiàn)的血液系統(tǒng)腫瘤和淋巴瘤的發(fā)生會增加。如何合理地應用rhG-CSF并減少其副反應也是在臨床應用應該關(guān)注的問題。筆者采用針刺配合rhG-CSF治療觀察針刺對GP方案治療NSCLC患者粒細胞減少的控制,現(xiàn)報告如下。
72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均為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 10月住院患者,TNM分期均為ⅢB-Ⅳ期(UICC2003年標準),失去手術(shù)機會,通過纖支鏡及痰細胞檢查有明確病理細胞學證實。所有患者治療前白細胞計數(shù)≥3.5×109/L,血小板≥60×109/L,無嚴重心腦腎并發(fā)癥。預計生存時間≥6個月,卡氏評分≥60分,預計可以耐受2周期GP方案化療。所有患者以信封法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36例。治療組中男26例,女10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0歲,平均(57±4)歲;體重最輕45.5 kg,最重75.5 kg,平均60.2 kg;體表面積最小1.31 m2,最大2.02 m2,平均1.81 m2;腺癌20例,鱗癌16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2例;年齡最小47歲,最大71歲,平均(56±3)歲;體重最輕47.0 kg,最重 79.6 kg,平均 57.2 kg;體表面積最小 1.25 m2,最大2.00 m2,平均1.76 m2;腺癌21例,鱗癌1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重、體表面積及癌癥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化療方案為吉西他濱(健擇)加順鉑(DDP)GP方案。健擇第1天和第8天 1000 mg/m2靜脈注射(30~60 min,inf);DDP 第1~3天30 mg/ m2靜脈注射(30~60 min,inf),治療前適當水化;每21 d重復1個周期,共治療2周期。
取大椎、膈俞和足三里穴?;熐鞍胄r及化療后即刻針刺,以得氣感為度,留針30 min。每日2次,48 h后肌注rhG-CSF,共治療10 d(共2周期)。
化療48 h后單純肌注rhG-CSF,共治療10 d(共2周期)。
所有患者 2周期化療藥物及間隔周期一樣,治療過程無輸血及其他升白治療。
治療前及治療后隔日檢查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及分類,中性粒細胞絕對值(ANC),血小板總數(shù)及血紅蛋白,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及毒副反應,ANC按WHO標準分為3級,ANC>2.0×109/L為無粒細胞減少,ANC為 0.5~2×109/L表示粒細胞減少,ANC<0.5×109/L為粒細胞缺乏,分別計算兩組最低 ANC及持續(xù)時間以及恢復時間,并觀察治療期間惡心嘔吐骨痛等毒副反應的出現(xiàn)。
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 t檢驗,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分析。
3.3.1 兩組粒細胞減少發(fā)生率比較
表1 兩組粒細胞減少發(fā)生率比較 (n)
由表1可見,兩組ANC<2.0×109/L減少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刺并不能減少化療過程中粒細胞減少的發(fā)生率。兩組ANC<1.0×109/L減少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配合針刺可以減輕粒細胞減少的嚴重程度。
3.3.2 兩組ANC最低值、減少持續(xù)時間及恢復時間比較
由表2可見,兩組ANC最低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ANC減少持續(xù)時間及恢復時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
表2 兩組ANC最低值、減少持續(xù)時間及恢復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ANC最低值、減少持續(xù)時間及恢復時間比較(±s)
注:與B組比較1)P<0.01,2)P<0.05
組別 n 平均ANC最低值(×109/L)ANC<2.0×109/L持續(xù)天數(shù)(d)恢復ANC>3.0×109/L所需天數(shù)(d)A 組 36 2.96±1.46 2.75±2.112) 3.65±3.011)B 組 36 2.89±1.53 5.43±3.02 6.49±4.83
3.3.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由表3可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熱、骨痛、周身不適及惡心嘔吐)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n)
針刺治療是我國的特色醫(yī)療手段之一,具有操作簡單,花費低廉,無明顯毒副反應的特點。臨床研究提示針灸對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有療效。大椎為陽脈之海,多項研究表明針刺大椎對于白細胞減少具有明顯效果。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既可調(diào)理腹部經(jīng)氣,又能起到補氣的作用,屬于強壯要穴之一,研究表明針刺足三里穴可以使血清調(diào)理素明顯增加,促進白細胞吞噬,增加免疫功能。膈俞屬于足太陽膀胱經(jīng),屬八會穴之一,研究顯示針刺膈俞可以明顯糾正患者貧血狀態(tài),加快恢復速度。本次臨床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加用針刺治療對于化療所致粒細胞減少有很好的控制效果,ANC的恢復優(yōu)于單純藥物治療,粒細胞的恢復也明顯加速[2-3]?;颊吣褪苄院?沒有明顯增加經(jīng)濟負擔,也沒有出現(xiàn)特殊的不良反應,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1]Momin F, Kraut M, Lattin P, et al.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radiotherapy and G-CSF for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J]. Proc Am Soc Clin Oncol,1992, 11:294a.
[2]Zhao XX, Huang XM, Wang HP,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on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and leukocytes after chemotherap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 9(6):331-335.
[3]任建軍.針藥并用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4):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