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春
(四川省新津縣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成都611430)
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們用三仁湯配合西藥灌腸治療慢性直腸炎療效較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共70例,均符合1993年太原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診斷標準[1]。屬濕熱蘊結型。男38例,女32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20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3年。7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2]:①多為急性直腸炎久治不愈而致,病程較長,可反復發(fā)作。②經(jīng)常腹瀉,甚者完谷不化,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糞便有黏液或血絲,下腹或骶尾部墜脹。③乙狀結腸鏡示直腸黏膜水腫、肥厚、粗大、充血、質脆,觸之易出血,有黏液膿血樣物或呈腐敗性分泌物。
中醫(yī)診斷標準:濕熱蘊結型。主癥為腹痛,腹瀉,每日2~5次大便,瀉而不爽,糞便質稀軟。次癥為腹脹,骶尾部酸脹疼痛,肛門墜脹,肛門灼痛,舌苔白或厚膩微黃,脈濡或滑數(shù)。
對照組:鹽酸小檗堿片0.2g,1日3次口服;甲硝唑液30mL、慶大霉素24萬U保留灌腸,1日3次。
治療組:用三仁湯(杏仁10g、白豆蔻6g、薏苡仁30g、滑石20g、法半夏15g、通草10g、厚樸15g、淡竹葉10g)加減,腹脹痛甚加木香10g、檳榔15g、枳殼10g,肛門墜脹甚加蒼術15g、車前子10g、升麻10g,腹瀉加茯苓15g、車前子10g,肛門灼熱加黃連6g、黃柏15g。日1劑,每次150mL,1日3次口服。另用甲硝唑液30mL、慶大霉素24萬U保留灌腸,1日3次。
兩組均7天為一療程,休息3天后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
痊愈:大便1日1次或1~2日1次,黏液便癥狀消失,大便成形,腹脹痛、肛門墜脹疼痛消失,復查乙狀結腸鏡示腸黏膜無明顯病變。有效:大便次數(shù)減少,黏液少,大便質地基本正常,腹脹痛及肛門墜脹疼痛減輕,復查乙狀結腸鏡示腸黏膜病變明顯減輕。無效:癥狀、體征均未改變。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病后體虛、稟賦不足所致[3]?!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清氣在下,則生餮泄,……濕勝則濡泄?!薄峨y經(jīng)》說:“濕多成五泄”《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說:“是泄,蠅有風寒熱虛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濕者也?!逼⒅鬟\化,喜燥惡濕,脾失健運,致腸道功能失司而發(fā)生泄瀉。
三仁湯出自吳鞠通《溫病條辨》,原方用治“濕溫”[4]。方中杏仁宣肺氣,氣化則濕化;白蔻芳香化濕、行氣寬中;薏苡仁滲利濕熱健脾。配合滑石、通草、淡竹葉增強利濕清熱之功;佐以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散結除痞。諸藥合用,共奏宣上暢中滲下之效,使氣暢濕行、三焦通暢而諸癥除。
[1]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調研組.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J].中華消化雜志,1993,13(6):354.
[2]曹吉勛.中國痔瘺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81.
[3]周仲瑛.中醫(yī)內(nèi)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35.
[4]林培政,谷曉紅.溫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