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祥
摘要:本文以高效課堂教學的改革為主線,對教育教學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入手,以改變原有被動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從而達到高效課堂教學改革“奇跡在此發(fā)生”的目的。
關鍵詞:高效課堂 教學 奇跡
在體育界,美國NBA有一句名言where amazing happens(奇跡在此發(fā)生)。它有兩層含義:其一,包含了一種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其二,NBA為全世界籃球好手搭建了自我展示的舞臺,為他們提供了成就夢想的土壤。作為一名教育人,身為一名教研員,我常想:我們是否也能為學生搭起這樣一個展示個性的平臺,而不是只讓他們做我們忠實的聽眾。適逢我市進行高效課堂教學改革,在三年多的下鄉(xiāng)指導中,我親眼目睹了這場改革給課堂教學帶來的勃勃生機,真切感受到學生搭臺唱戲、能力發(fā)展的步步歷程,他們一個個高質量的問題令我驚嘆,一次次精彩的展講讓我震撼,一聲聲個性化的評價讓我贊嘆……
這是小學四年級的一節(jié)英語課,授課內(nèi)容為冀教版小學英語第四冊Lesson 21 What is your address?在問題生成環(huán)節(jié),有一位學生這樣說:“我在學習street這一單詞時,通過看課文插圖并結合上下文明白了它在這里表示“街道”的意思,我還發(fā)現(xiàn)這個單詞中間的四個字母剛好是tree,由此我想到了“園林城市、綠化街道、植樹種草”,所以,很快記住了這個單詞的漢語意思與拼寫形式。然而,對于這個單詞的讀音,我有一個疑問。我是由tree的讀音來推測street讀音的。應該是[stri: t](不濁化),但是聽錄音時,它讀的卻是[stri: t](濁化),為此,我還專門查了英漢詞典,發(fā)現(xiàn)street中tree的音標與單詞tree的音標在書寫上是一樣的,并沒有變化,都是[tri:],那錄音為什么讀[stri: t](濁化)呢?是我讀錯了,推測讀的方法不可???還是磁帶有誤?”
無獨有偶,在今年十一月初六年級第七冊Lesson 17 Seasons的聽課中,學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并作了精彩的展講。
學生A:我是根據(jù)car來學習scarf的,所以很快記住了scarf的拼寫形式,但在通過car的讀音來試讀scarf時,與磁帶讀音產(chǎn)生了分歧,我讀的是[ska:f](不濁化), 磁帶卻讀[ska:f](濁化)。到底哪個正確?誰能幫我解決?
學生B:我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我是用同樣的方法來學習scarf的,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問題,我通過上網(wǎng)查詢找到了答案。(然后他對英語語音中的濁化現(xiàn)象作了講解)我還發(fā)現(xiàn)本課中的spring,上一單元的stop和square也有濁化現(xiàn)象。
我驚嘆于一個學習英語還不足兩年的農(nóng)村學生,竟能通過自己的學習以如此方式發(fā)現(xiàn)并提出英語單詞讀音濁化的問題,同時,也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方法所折服。其一,學生能通過觀察課文插圖并結合上下文獲取單詞的意思,而不是遇到生詞便查詞典或教輔資料,方法可取。其二,學生能通過尋找捷徑來記憶單詞的拼寫形式,不再死記單詞,即通過tree這個以前學過的單詞來記憶street,并能與其漢語意思相聯(lián)系,“街道綠化、植樹種草”,方便記憶。其三,對于單詞的讀音,學生不是完全“聽來主義”,被動模仿,而是先自己試讀,再磁帶正音,當發(fā)現(xiàn)與錄音不一致時還能求助于詞典,策略有效,習慣好,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說明學生學得深入。其四,六年級學生B對問題的展講令我驚訝。
驚嘆之余,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我們時常責怪學生不會自主學習,埋怨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擔心學生展講得不夠清楚全面,所以課堂上總是放不開手腳,習慣于自己包辦,一講到底。然而,我們是否想過:我們給過他們獨立思考,進而發(fā)問的機會嗎?我們給過他們自主學習、課堂展示的空間嗎?高效課堂不正好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舞臺?在這個廣闊的舞臺上,學生的潛能得以發(fā)揮,學生的學習力得以解放,他們展示自我,張揚個性,分享成功,回報給我們無限驚奇。我恍然:高效課堂,不正是教育領域一個奇跡發(fā)生的地方。
(責編 張景賢)